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隋太子 » 第九十一章 来自太子的认可

第九十一章 来自太子的认可

    想要解决人才的问题,其实有三个办法。

    一是通过每岁的科举,向朝廷要人。

    二是自己在江南选拔人才,向朝廷上书后,往吏部报备直接录用。

    三是直接交给朝廷派遣。

    杨昭更愿意的是第二种办法。

    无论是大隋当下还不算特别成熟公正的科举制度,还是吏部直接让世家大族的子弟,前来顶替,都不符合他的想法。

    可要自己选拔人才,赋予江南个府衙,不仅需要大隋皇帝杨广的授权,最终还是需要吏部的任免。这其中,朝廷内部的批评声,自是会存在的。

    赶在年关之前,要将相应的方针政策给确定下来,最重要的是,要试探出便宜老爹的具体态度。

    “玄龄,此事,便劳烦你亲自跑一趟!”

    十一月初三,这个于江都尚且寒冷的夜晚,刘釜在视察了江都城外的流民安置工作后,返回府衙,当即把房玄龄叫到了屋内,将之想法道出后,于房玄龄布置了具体的任务。

    房玄龄深知事关重大,当即应允。

    不过在离开之前,房玄龄还是试探着问道:“臣吏此番回往洛阳,时间充沛,可回东宫一趟,殿下可是需要臣吏带一些话回去?”

    杨昭这近两年的时间内,一直出征在外。其本人更是刻意的不触碰那群姬妾,就连两个便宜儿子,一个三岁的杨倓,一个一岁半的小杨,他也很少去信问询。只是每到节日期间,会让人送些小礼物回去。

    现在被房玄龄这么说起,杨昭知晓自己太过隔阂,尤其距离的越远,时间越久,这种隔阂,竟是在不知不觉中增大。

    连房玄龄都看出了端倪。

    杨昭沉思片刻,让房玄龄稍等,他就在书案旁,迅速写了六封信。

    两封是给两个年幼的儿子,各做的是一首童谣。至于另外四封,是给东宫内的四个姬妾。

    吹干了墨汁,将之封装好。

    杨昭想了想,将他近一段时间,时刻佩戴在身上的佩剑,从墙上取了下来,连同书信,递到了做了大半个时辰,喝了几杯茶的房玄龄手中,杨昭温言道:“今受皇命,孤久不在东宫,东宫诸事多有忙碌。此中信件,便交由大刘氏,分发给众人罢!

    至于此间佩剑,时常陪伴孤之左右。

    而燕王年幼,有驻守长安之皇命。孤,即将此剑送于他。”

    房玄龄双手小心翼翼的接过,脸上露出了真诚的笑容。

    燕王杨倓,乃大隋皇长孙,大隋皇太子杨昭长子。

    过去一年半载,皇太子对这个长子提及甚少,这让跟随他身边的一应官吏,如房玄龄、杜如晦都有些七上八下。

    皇太子殿下是有后,这本是一件喜庆之事看,但其对两个儿子,尤其长子,并不怎么关心,这是不是透漏了某种讯息?

    纵观古今,包括大隋除了之前的废太子外,都是嫡长子继承的。皇太子难道是想打破这个祖宗制度?

    若是这样的话,那便会留下许多隐患的。

    但现在不同了,大隋皇太子以佩剑送于长子杨倓,即说明他对年幼的长子的认可。

    这把佩剑,当然也不是简单的认可那么简单,更代表着皇太子杨昭手下于江南,掌握着的数万大军,对留守长安的年幼的皇长孙,大隋燕王殿下的支持。

    任何宵小,想要对付年幼的燕王,除了要看大隋皇帝的脸色,还要看佩剑背后的大隋太子,是否答应!

    这于燕王杨倓的安全保证,同样有实际之效用。

    “臣吏遵旨!”

    房玄龄躬身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