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四海贼 » 第8章 建村

第8章 建村

    李四海规划好村庄和围堰,就带着张英去了陆家里。想要建村庄和围堰,必须要准备钱粮物资,还要雇人。

    陆家里方圆十几里,人口上千户,早就达到了镇的标准。根据天元帝国的规定,百户为镇,千户为城。这说的是城镇人口,不包括村庄。陆家里的城镇人口也达到了三百户,算比较大的了。

    不过这里属于屯田,严格来说朝廷并不允许屯田卖给民户,所以大家只能低调一点。如果陆家里改为了镇的话,大家都不好跟上面交代。

    陆家里有一条商业街,两侧有几十家店铺,还有一个集市,每五天一次。今天刚好是集市,陆家里人来人往很是热闹。

    李四海带着张英,先去店铺把金饰和玉器卖了,换了上百两银子。然后就请了一个书生,写了一个招聘青壮干活的招牌。古代招工分为长工和短工两种方式,可以管吃住,也可以不管,管吃住工资低一些,不管高一些。有些无良的士绅吃住都要收费,并且欺负你不懂算数,干完活不仅拿不到钱,甚至还要倒欠他钱。

    这边干活发工资分两种方式,一种是发银子和铜钱,一种是发粮食。发银子和铜钱的是商人,发粮食的是地主,因为商人钱多,地主粮食多。

    李四海既然想雇人,肯定是了解过工价的。根据劳动强度不同,工价也会有高有低。盖房子和修建围堰都是重体力活,不过又比扛麻包轻一些,市场上面自然有官价。

    天元帝国各地的粮价不同,工资基本都是跟粮价挂钩的。粮价高的地方工资也高,粮价低的地方工资也低。通常粮食产地的粮价低,城镇和西北边境,山区粮价高。

    在天元帝国初期的时候,由于政局稳定,一两银子甚至可以买到七八石的稻米。那时候的国际贸易比较少,所以银子很值钱。两百年过去了,随着国际贸易的繁荣,银子大量涌入,一石大米涨到了一两多银子。

    陆家里是产粮区,一石大米卖六七百文铜钱。到了吴河西面的江海县城,一石大米就涨到了七八百文钱了。如果运到了北方,就涨到了一千二三百文。

    这里的工价一天十几文钱,差不多可以换三斤米,五斤杂粮。只能够一家几口吃喝,基本没有储蓄。所以才有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说法。

    李四海招人却是管吃住的,挣的钱除去家里的开销,还可以有一些剩余。这个年代条件好的家庭女人都会裹脚,所以只能在家里做一些织布什么的轻松工作。李四海还允许没有裹脚的壮妇们去干活,工资跟壮男一样。至于裹脚的女人,如果想干活,工资减一等。这不是歧视她们,而是为了让更多的女人不裹脚。

    为了让人们接受长期工作,李四海规定,如果愿意做长工的,可以用内部价格购买或者折价四海村的房产土地,而且可以落户。不管是购买还是承租,价格打八折。一时间多数愿意去四海村工作的人都选择了做长工,至于那些做短工的人则不能享受折价买房屋土地。

    李四海招长工的目的是吸纳人口,那些长工最后多半会把工资都折算成为房产土地,短工却很少愿意留下。一个村庄实力如何,还是要看人口的多少。所以短工注定只是一时之需,长工才是村庄的未来。

    那些喜欢做短工的人,时间长了会发现,几年以后长工都有房有地,老婆孩子热炕头。而自己依然穷困潦倒的,一辈子就那么下去了。

    这个社会地主富农不到一成,上中农一成,下中农二成,贫雇农占六成。地主土地超过百亩,富农超过五十亩,上中农超过二十亩,下中农超过十亩,贫农低于十亩,雇农没有土地。

    当然这些土地并不是都能耕种的,也不都是水田。有些是没有围垦的地,有些是旱田。总结一下就是,上中农够吃还有剩余,下中农勉强糊口没剩余。贫农需要租土地用,雇农不是长工就是短工。

    开发较早的地方,由于继承和出售的原因,地主富农比较少,拥有土地的人比较多。开发较晚的地方,土地都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多数的人都是没有土地的。

    李四海估计了一下,这一带没有土地的人家超过一半。主要因为人口增殖太快,地价上涨太多,多数人根本买不起房产土地。

    陆家里有上千户六七千人口,今天来到集市上的就有三分之一两千多人。而且多数都是青壮,多数都是没有房产土地的穷人。很多人听说去到四海村做长工就可以用工资以内部价格折算房产土地,于是纷纷报名。短时间就有几百人报名,后面还有更多的人纷纷涌来。

    李四海不得不给出规定,一要年轻的青壮,二要没有房产土地,三要拖家带口。青壮能干活,没有家产会留下,拖家带口比较稳定。

    李四海要求他们按照村庄来分队,只有互相担保才能去干活。每个村庄选出一个人主事,确保不能有偷奸耍滑的人进来。

    即便是这样,在挑选结束的时候,仍然达到了几百人。李四海有些挠头,本来预计有一百来人就行了,人太多也分配不开。而且房产土地有限,这么多人怎么分?自己手里的一百多两银子,还不够他们一个月的饭钱。

    不过李四海也是个拧人,既然愿意过来干活,就收下好了,活人不会让尿给憋死。于是他把主事们都喊了过来,让他们带着人回去,明天早上自己带着挑筐和铁锹过来干活。

    李四海把人打发走了,又让人把预订的粮食,工具,材料都送回去。既然是管吃管住,自然是要购买大批粮食,李四海直接找到了陆里正,他家的粮食最多。工具和材料也都提前就找好了供应商,都会直接送过去。

    李四海和张英两个人跟着送货的船回到了四海村,这些工具物资没有地方存放,只能堆在了东侧的高岗上,晚上留下几个人看守。好在这几天一直都是晴天,倒也不怕被水泡了。

    第二天一早,各村的人都过来了。一队一队的人,排着长短的队伍。其中陆家里的人最多,有一百多人,剩下的村庄有几十人的,有十几人的,还有几个人的。他们每个人都挑着挑筐,拿着铁锹。

    这里面还有几十个壮妇,还有几个小脚女人。小脚女人只能去做饭,壮妇可以跟着一起干活。李四海跟这些长工约定,以后谁家女孩子裹脚,直接赶出村子。

    江南富庶,近半人家有地,这里的手工业发达,很多人虽然没地,不过在家里养蚕缫丝,纺纱织布,或者做一些别的事情就能糊口。因此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过来做长工,只有那些没有房产土地,又没有一技之长的人愿意过来。

    李四海点算了一下人数,有三百多个人。于是他把人分为了六队,一队有五十人。其中的两队去建房,四队去修建围堰。由于人数太多,所以工程必须全面铺开才不会窝工。

    由于手里钱不多,所以自然不会去建砖瓦房。由于时间紧张,自然也不会建土坯房。不管烧制砖瓦还是做土坯,都需要时间制坯阴干,需要用的时间会很长,如果购买自己又没有那么多钱。因此李四海直接选择了干打垒,就是版筑建房。

    李四海购买了一些木板,又用竹子绑了一些竹排,做为版筑的模具。一个建筑队五十人,一部分挖土,一部分挑筐,一部分夯筑,速度会很快。剩下一部分人做门窗屋顶,都是最简易的竹木门窗和屋顶。

    所有的版筑房全都是单间,三面都是硬隔山,前有门窗,后有小窗。每间房子宽一丈,进深两丈。房前并没有院子,只有一丈宽的路。房间里面有一道短墙,里面是卧室,外面是厨房。

    之所以房间宽一丈,主要是因为这边没有木材,只能购买。房间窄一些可以用细木或粗竹做檩将就一下,成本也会低很多。而且房顶都是用竹木绑扎,上面覆芦席,顶上是泥巴和茅草,以后有条件可以挂黑瓦。

    之所以没有院子,是因为过来干活的人太多,如果每个人分三间房的一个小院,这一百亩高地不够分。现在每排房加路是十米,一间房折三十三平半分土地。如果三间房加一个小院,加上前面的路,折每栋房三分。一百亩高地只能建三百多套小院,就没有地皮做其它项目了。

    一个村庄不可能只有房屋没有公共设施,起码要有村公所,仓库,商铺,作坊,打谷场,还有取土的坑塘,砖瓦窑等设施。

    东侧的村庄是给长工准备的,所以都是这种单间,西侧陆家滩的村庄是要外售的,所以都建的三间小院。长工的单间统一售价三两,三间小院统一售价十五两。

    由于两个村庄南北狭长,所以主路是一条南北向五米宽的主街。北头是村公所,仓库,打谷场,主街两侧是商铺和作坊,再两侧是住宅,南头是砖瓦窑和取土的坑塘。

    修建围堰的四队人,也都已经全部铺开了。一队负责东村东侧靠近徐家庄那边,二队负责港湾东侧,三队负责港湾西侧,四队负责陆家滩外侧。原来的设计都被推翻了,所有低潮线以下三尺的土地全部围起来,我家人多我怕啥!

    之所以定在低潮线以下三尺深度,是因为再深的话成本就太大了。把深度定在这里,一期堤坝需要一丈高,坝基需要两丈宽,坝顶也需要一丈宽才行。这样的堤坝可以防御绝大多数的洪水,只要不是几十年一遇的大水,都不会有问题。

    最后李四海计算了一下,如果围垦完成,陆家滩可以开垦七八百亩土地,东滩可以开垦六七百亩土地。这些土地可以给这些长工每人分五亩。围垦以后的港湾,只剩下深水区,应该还有五百亩左右。

    不过李四海在第一年不会把土地分下去,而是会搞农场。即使将来把土地出售分配下去,那些一直工作没有时间种地的人,也会把土地托管给农场种,到了收获的时候收取粮租就行了。

    李四海带着张英,一直在各个工地巡视,发现问题就地解决。虽然大家平时都曾经建过房修过围堰,不过李四海这边的活跟他们过去干的活并不一样。尤其是版筑房,很多人都没有接触过,而且堤坝修的也更加高大。所以大家开始的时候,干的不快还别扭。

    李四海为了防止窝工,规定了最低的工作量,一个建筑队三天内必须完成三间版筑房。而且修建围堰的人,一天必须挑够一百担土,早干完就早休息,晚干完要加班。

    为了防止修建围堰的人胡乱挖土,李四海规定在低潮线以上的土地取土,需要每隔五尺开挖一条五尺的沟,挖出来的土才能去修建围堰。这样做的目的是修好围堰以后,适合耕种的土地上面的排灌渠也修好了。而且阳土取走的并不多,平整一下就可以种水稻,还可以保留很高的田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