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九爷之睥晲四方 » 第四章 立后风波

第四章 立后风波

    要说这三皇子生母身后也是有很大家族势力的。

    三皇子生母姓赵名淑仪,乃是当时长安成京兆府尹赵良辰之女。而赵家乃是三朝为官,更是一门三进士啊。

    这赵家家风优良,在朝为官者就有多位,而且官声都非常不错,可是这是比起五皇子生母王婉荣的家世还是差了那么一点。

    五皇子的生母的母家是昌定候府,这是从太祖皇帝世袭下来的爵位,并且每代都有从军之人。昌定候王孟坤自成年之后随父从军,戍守西北边塞五年之久,这五年来血撒战场屡立战功,随后回朝述职赐予承袭爵位如今依然是宝刀不老常年戍守边关。

    昌定候府可谓是为了大羌朝的长久稳定付出了无数的鲜血,可谓是功不可没啊!

    当朝廷上传出此等言论之时,昌定候连卫队都未曾带领,直接纵马千余里日夜兼程两日两夜返回长安。

    昌定候返回长安时已是寅时三刻,回到昌定候府洗漱一番,进了早食马不停蹄的就去上朝了。

    当昌定候出现在朝堂之上时着实引起了众大臣们一阵诧异。

    在众大臣参见完隆庆皇帝后,昌定候第一个站出来向隆庆皇帝祝贺登基之喜后汇报边关军务并在最后说道:“微臣向圣人请罪,圣人初登基,臣此次回京述职未能提前向圣人禀报,但为了祝贺圣人登基之喜心切所以连夜赶回,请圣人治微臣大不敬之罪。”

    昌定候说完后直接跪了下来,向隆庆皇帝请罪。

    隆庆皇帝刚抬起手来要说话时,门下省门下侍中曹德兴立刻站了出来。

    “圣人,微臣赞成昌定候的请罪。”

    “身为驻守边防的大将既没有得到朝廷的召令,也没有圣人的手瑜,更没有到回京述职的日期。”

    “而仅仅因为思女心切便枉顾朝纲,置朝廷边疆安全于不顾,这是没有把大羌律法放在眼里,没有把圣人放在眼里。”

    “请圣人明鉴。”

    隆庆皇帝还没等曹德兴说完就把抬起来的手臂默默的放了下来。

    此刻坐在这金灿灿龙椅上的隆庆皇帝表情颇为尴尬,但是这心中既甚为气恼又十分高兴。这气恼的是昌定候身为朝廷戍边大将军,又是自己岳丈在没有得到朝廷的召令,也没有朕的手瑜,更没有到回京述职的日期就这么突然之间的跑了回来怎么都说不过去。

    这高兴的是自己的岳丈大这次回来其实就是为了自己的女儿封后之事。

    毕竟昌定候代表着的是军中势力,那些不想让婉蓉当皇后人就得好好掂量掂量一下了。

    哎!昌定候就是性子太急了,提前写一份奏折知会朕一声也不至于被谏官参一道啊,最关键的是会不会被有心之人抓住这点大肆做文章,再对婉荣封后之事产生负面的影响,毕竟朝廷现在对于封婉容为后的大臣还是占据上风的。昌定候啊昌定候你真是让朕说你什么好啊!

    头痛啊头痛,哎呦喂!真的头痛病好像犯了。

    隆庆皇帝颇为头痛又手足无措的。

    “这。。。这。。。”

    “圣人,微臣认为昌定候不但没罪,反而有功。”

    中书令尹绍华义正言辞的说道。

    “哦!尹爱卿此话怎讲?”

    隆庆帝非常激动得看向尹绍华,似乎这刚刚犯起的头痛病一下就好了。

    “启禀圣人。”

    “圣人您刚刚新帝登基,按照礼法来说作为国丈大人昌定候理应回朝朝廷参加圣人您的登基大典,而且礼部也向昌定候发了登基大典的召令的,可是因为此时西突厥袭扰我西北边塞,昌定候为了镇守边关而没能返回。”

    “现在袭扰我边塞的西突厥人已经退去,而昌定候不顾辛劳星夜兼程返回长安。诸位同僚请看,昌定候这是梳洗一番才来上朝面圣的,此等克己复礼、尽忠职守职守的肱骨之臣何罪之有。”

    “啊,这是不是有些。。。”

    “是啊,是啊,昌定候并无过错啊。。。。”

    众大臣分分议论道。

    这坐在龙椅之上的隆庆皇帝面带凝重,可是那心里是乐开了花啊。这一刻突然觉得这年过半百的中书令尹绍华是那么的玉树临风、潇洒倜傥。

    “再者说,这封后大典即将举行,难道作为未来皇后的父亲,未来的国丈大人不应该回京参加吗?”

    中书令尹绍华甚为气氛的质问。

    “臣等复议。。。臣等复议。。。臣等复议。。。”

    此时朝堂之上的大臣们三五个一群的分分跪下请求。

    此时站着的只剩下支持三皇子生母为后的坚定派手足无措的站着,显然之前那些墙头草们都如秋分扫落叶般纷纷下了墙。

    “臣也附议。”

    就在这时京兆府尹赵良辰突然跪下请旨。

    这让仅站立的几位大臣更加手足无措了,在相互对视犹豫片刻后最终也都跪服下来请旨了。

    “圣人,臣请圣人下旨命礼部尽快选定黄道吉日对德妃行封后大礼。以求朝堂之安宁,社稷之稳定,是百姓心之所向。”

    宰相甄宓义正言辞的请旨。

    “臣等附议。”

    唉不对!这不是讨论昌定候擅自返京事宜吗?怎么就把这封后事情要定下来了呢?一众大臣十分诧异的面面相觑。

    宰相这个老狐狸,半天不吱声,一吱声就是振动朝野的那种。

    “准奏,吴爱卿可在?”

    隆庆皇帝语气中充满了喜悦之情。

    “微臣在”,依然跪在地上的礼部尚书吴佩恩直起腰来应声道。

    “着礼部尽快选出黄道吉日对德妃行封后大礼。”

    隆庆皇帝顿了下继续说道:“吴爱卿啊,现在朕刚刚登基,国库空虚这封后大典你与户部尚书苑爱卿好好商议一下在保证封后大典的礼规之下尽量节省开支,切不可劳民伤财,切不可行奢靡浪费之举。”

    “臣等遵命。”

    两位尚书齐声道。

    在此过程中昌定候就这么一直跪着,未曾发过一言,他这跪着可比站着还要威严。这让京兆尹赵良辰深深的意识到了昌定候府影响力可见一般,这也是为什么赵良辰突然改变主意,不在拥护自己的女儿为后原因。

    同时也意识到圣人似乎在悄悄的改变什么,可是这又是什么呢?

    就这样德妃在在波澜不惊中登上了皇后之位。要说这王皇后真是福泽深厚啊,被册立为后仅仅三个月年竟然又怀有了身孕。

    这王皇后听到自己怀孕后那是喜极而泣啊!圣人更是欢喜若狂,赏赐皇后诸多礼物。

    在册后大典之后,这三皇子的生母被封为淑妃,大皇子的生母被封为贤妃。圣人因体恤皇后辛劳,就授予了协理六宫职权。

    从此皇后与淑妃私下便暗暗较起了劲来,作为两位后宫之主的母家更是在朝廷内外悄无声息的对抗起来。

    “小杆子,给三皇子、五皇子请安了”小杆子来到两位皇子的面前连忙行礼。

    “小杆子呀,起来吧。”

    五皇子轻声道。

    “怎么了小杆子,瞧你这跑的火急火燎的,皇兄可是有什么事?”

    三皇子淡淡的问道。

    “回三皇子的话,大皇子已经在驯马场等候几位皇子了,大皇子特让小的来通报一声。”

    “哈哈,这要论骑马射箭大皇兄永远是最积极的”,三皇子如是的说道。

    “唉,三皇兄怎么把六皇弟给忘记了呢?这六皇弟对于骑马射箭之术的能力可不在大皇兄之下啊。”

    “是啊,这老六在武道上可是咱们这几个兄弟中首屈一指的存在啊。”

    “这自从父皇登基一来,一改自太祖皇帝的重文轻武治国之策,实行文武兼济之策,使得武道迅速发展。在我们兄弟几个中更是倾尽心血的培养,大皇兄与六皇弟自小便先于我们展现出武道上的天赋,父皇一心想要为我们大羌朝培养几位皇室宗血的战将,以进一步促进军队的发展与稳定,大皇兄与六皇弟将来必将是能争善战骁勇之士,也必将先于我们建立战功封王拜爵啊。”

    “三哥,咱们弟兄两个可得好好努力啊,多向大哥跟六弟学习呀。”

    五皇子语气真诚的说道。

    “是啊,咱们得好好努力不能被甩的太远了不是吗!”

    三皇子语气略带戏谑。

    “那我们赶紧过去吧,别让大哥与六弟等着急了在,小杆子随我们一起过去吧。”

    “启禀五皇子,奴才还得去九皇子那里,就不能跟二位皇子一起过去了。”

    “好,那你去九弟那里吧,让他快些过来。”

    “唯,恭送二位皇子。”

    小杆子向两位皇子行礼。两位皇子阔步昂首的离开。

    刚才这两位皇子所说的话言犹在耳,听得小杆子是云里雾里不知所谓,听着是夸自家主子跟六皇子的,可是仔细琢磨一下,好像又不是这么回事呢?

    唉,算了就我这鸟脑袋是想不明白这些主子们的事情的,我还是专心传话仔细走路吧,别不小心磕道了在。

    “哎呦喂,这谁呀走路这么慌里慌张的?”

    “呀,九皇子您没事吧?都是奴才的错,奴才瞎了狗眼了没能看到您。”

    说着小杆子赶紧爬过去要去扶九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