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金戈铁马从军行 » 第12章 宁远兵谏

第12章 宁远兵谏

    八月十一日,宁远城。

    “少公子,在下前来复命。”刘恒说道。

    “按我父亲的性格,多半不会回来的,你也劝不动他。”林瑾感叹道,“父亲一生光明磊落、高风亮节,缺点就是太过忠直。成于斯者毁于斯,我宁远军大祸不远了。”

    刘恒说道:“将军让我给少公子带封信。”正说着,刘恒从衣带里取出一个信封,上面写着四个大字“吾儿亲启”。

    林瑾打开了信,信上如此写道:

    子瑜吾儿如唔:

    宁远一别,甚是想念。今悉闻吾儿破强敌于宁远,逐残寇于燕山。父虽远至千里之外,亦为吾儿遥相庆贺。然军虽胜不可骄,故能长胜而不怠,子须慎之。北狄残寇近有异动,用计以离间我君臣,父心甚忧也。今子欲起三军以拒朝廷,则正中敌之奸计也。鹬蚌相争,此乃用兵之时。故为子计,为国家大局计,请吾儿速归,毋起刀兵。

    伏惟珍摄,善自保重,即颂近安。

    父晟字

    信中主要讲的就是两件事:一是恭贺林瑾打了一个大胜仗,二是希望林瑾回到帝都束手就擒。如果按照林晟的安排,他们父子俩必会身首异处,宁远军也会被撤换一批。而新替上来的将领多半又是个杨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而慕容雪是不世出的将才,即使自己想要取胜都不是容易的事情,何况那些酒囊饭袋?如此宁州迟早还是要落到北狄的手中。而且,明明知道敌军使离间计,自己却束手就擒、引颈就戮,这种感觉太窝囊、太憋屈,不是良将应该做的。到底如何做呢?要做好这个决断确实不容易。但他知道,多拖一秒钟就多一分危险,必须早下决断,拿出一个方案来。

    “父帅忠直,虽然遭受污名陷害,也不愿意离开帝都求生。但我咽不下这口气。我们打了一个大胜仗,不仅任何好处没有,反而因为敌军的离间计窝囊地寻死,这不是我们宁远军做事的风格。宁远之战,我们死伤了两万弟兄,现在的局面我无法给他们一个交代。”林瑾说道,“李将军,不用封锁消息了,你密切注意帝都的动向,尤其关注同州、幽州和莱州三个方向。我要你保证,往这三个方向派出的信使你全部都要给我拦住。”

    李华回应道:“领命。”

    八月十二日,帝都方向传来急件:林晟在牢中自尽,享年五十二岁。消息传来,整个宁远都被巨大的悲伤笼罩了。

    林瑾没有想到,七月十五日一别,竟然是与父亲的永诀。看着父亲临死前给自己写的信,他到死都保持着他那份忠贞,而他慷慨赴死,也是为了成全一个忠直之臣的名节。

    林瑾披麻戴孝,眼角还有抹不去的湿润,他甚至连父亲的遗体都没有见到。看着身边的将士,他咬着牙说道:“众将听令。”

    场上寂静无声,林帅死了,林瑾就是他们的主心骨。一是因为身份,而是因为实力。

    “父帅一生光明磊落,却造奸人谗害,敌军构陷。今朝中奸臣当道,不复当年。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挣扎求生。杀入帝都,清君侧!”林瑾喊道。

    “杀入帝都,清君侧!”军队齐声喊道。他们对国家是有感情的,是因为先皇对他们有恩,但这并不代表他们能够容许朝廷滥杀功臣,容许朝廷对他们挥舞屠刀。从林晟死的那一刻,宁州和朝廷已经恩断义绝,从此就是不死不休。

    八月十三日,徐远率兵一万从齐县出发,向莱州的首府莱阴挺进。曹成将军率一万五千兵马,出陉口,直奔同州首府晋阳而去。林瑾亲自率三万精锐,翻云岭,直逼幽州首府平京。宁州军一出,天下震动,史上赫赫有名的“十三州之乱”正式爆发。

    “报,东北军反了,同州,幽州,莱州告急。”

    “报,晋东守将投降,晋阳门户洞开。”

    “报,林瑾亲率三万大军出征,已过云岭。”

    “报,叛将徐远连斩两员大将,莱州总督渡济水的时候突遇敌军偷袭,壮烈殉国。”

    一个个败报如雪片般飞到了帝都,整个帝都人心惶惶。他们没有想到,三州的兵马竟然都拦不住林瑾这只老虎。

    “众位爱卿,现在是生死存亡的时刻,众位爱卿拿一个主意啊。”太后焦急地说。

    “宁州谋反,实为形势所逼。传诏官张安步步紧逼,害得忠臣枉死。臣建议,将张安交给叛军发落,并老将军的遗体送还给宁远军,这才能够平息叛军的愤怒。”一名大臣说道。

    “臣附议。”几乎所有的大臣都跪了下来。

    “衮衮诸公,皆鼠辈尔,不足与谋!”传诏官张安说道,“群臣已经被贼军吓破了胆,想要用臣的头平息宁远的怒火。如果太后觉得臣的人头一到宁远就能退兵,在下认为臣的人头很值。但就怕林瑾想要的东西太后您给不了,反而没人再敢与林瑾交战了。为何呢?因为想要与林瑾交战的那些臣子全部都人头落地,首级被送到敌军主将那里,真的是亘古奇闻。当年汉景帝诛晁错却未能平息七国的怒火,反而使七国的攻势变得更加猛烈。今日的陛下就像当年的汉景帝,但陛下身边并没有周亚夫,而林瑾也不是刘濞那个酒囊饭袋。太后,请您仔细地考虑一下我的建议。”

    此时,一位姓钱的大臣说道:“此人是北狄的奸细,太后千万不能听信一个奸细的谗言啊!”

    “钱大人,您指控下官是奸细,可有凭依?别忘了,林晟是逆贼林瑾的父亲,他的话能信吗?你宁愿相信一个逆贼的父亲,也不相信心向社稷的忠贞之士,您不怕天下人寒心吗?”张安反问道。

    太后说:“不必说了,张大人,我将帝都近卫八万羽林交给你统领,请你火速前往三州平叛。我就不信了,宁远军就那么神通广大。”

    张安说道:“臣领命。”

    幽州,平北城外的山坡上。

    “平北城防坚固,易守难攻。我军利速战而不利久持,不可迁延时日以惰兵锋。”王权说道。

    攻打幽州的是林瑾的主力,王权这次也随军作战,宁远城有李华把守。出征之前,林瑾让李华在燕山道口屯兵,紧密监视北狄动向。

    “城防坚固,城中尚有两万守军,强攻于我不利。传令下去,大军在城外隐蔽好,不要让敌军发现我军的踪迹,没有我的命令不得擅自出击。”林瑾吩咐道。

    “城高池深,守将却是平庸之辈,连岗哨和斥候都没有。兵法无非虚实尔,避实而击虚,知己知彼则可百战百胜。彼不知我而我尽知彼,彼安能不败?”林瑾嗤笑道,“把周边的百姓驱赶到城下,一部分人乔装打扮混在人群之中,不要露出破绽。今晚丑时,打开南面的城门,我军率军进城。”

    王权道:“我军从北而来,为何要打开南面的城门?这不是白白增添了我军的负担吗?”

    林瑾道:“兵者,诡道也。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你认为我军会从北面来攻,敌军也是这么认为的。何谓出奇?就是从敌军意想不到的方向进攻,这样才能收获最大的战果。南面城门守备较为松懈,而且离重兵布防的北门较远,一旦有警,北面的敌军支援不及,必然溃败。”

    经过林瑾精心的布置,来自四面八方的难民和残兵败将涌入平北城。不出林瑾所料,城中的守军并没有仔细检查就放他们通过了,林瑾的内应顺利的进入了城池。

    八月十八日丑时,平北城。

    城门上点起了无数的火把,城门准时打开,内应已经得手了。

    “传我将令,先锋部队两千人先行进城接手南面城防,大军暂时按兵不动。”林瑾作战素养极为老辣,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留有余地。

    结果也正如林瑾所料,平北城的守将是一个酒囊饭袋。看到城门火起,他以为林瑾趁夜色攻城,匆忙地带人感到北门,结果发现大家都往南门跑。等他到了南门时,林瑾已经站稳了脚跟。守将一看大势已去,向林瑾请降了。

    八月十八日清晨,当太阳刚刚升起时,人们发现平北城悬挂着的已经是“林”字骑,平北城已经陷落了。与此同时,曹成在晋东城下与同州总督的援军对峙,徐远在济水扎营,与莱州军队隔水相望。宁州军声势滔天,势如破竹,就像一把尖刀撕碎了敌人的防线。

    八月十八日中午时分,张安带着八万大军驻扎在平北城南面的一个高地上,与平北城对峙着。此时平北城内加上投降的士兵,也才将近五万人。双方剑拔弩张,只需要一颗火苗就能够演变为一场大战,而这场大战也深刻地改变了大夏王朝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