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女频频道 » 大道之前 » 第八十四章 创立福教(一)

第八十四章 创立福教(一)

    在向珍新婚蜜月的一个月内,室女宫北山山麓,“福教”总部大楼每天持续繁忙。冉琴与慈蝴公主等人接到向珍指令,一个月后,她将出席“福教”的启动仪式。此前,相关的所有准备工作必须完成。

    于是,从云脑到帝国各大星域,福教成为皇帝大婚后的最大热门。由于向珍的皇后地位,还有在南山广场的现场表演,盲目信奉者不计其数,也有哲学与科学界的人暗中了解其教义。

    随后,海量的福教宣传资料四处传播,教义简洁而明确:

    1,福教是圣宗教,奉远古所有为人类诞生做出贡献的、不知名的神或者人为始祖,总其名为福神;

    2,奉室女极尊为教祖,尊敬一切已经逝去的曾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的极尊与至尊们,福教定期对他们进行祭拜与悼念活动;

    3,哲图皇帝为护教者,向珍皇后为教主,慈蝴公主为副教主;

    4,福教认为:科学与宗教是人类前进的两大动力,宗教唯心,精神第一;科学唯物,物质第一,是密不可分的一体两面。它们探索的方式、手段、过程不同,但起点与终点是一致的。它们没有高下、前后、先进落后之分。

    5,福教的固定教众集中在总部与分部,福教分部将取代原皇室代表处在各大星域的地位与一切权利;信众可以自由进入帝国各大机构组织工作,不参加固定的拜教仪式;

    6,福教分心宗与物宗,信众可自由选择,两宗允许辩论,但原则上不得为世界到底是神所创还是自然诞生争论,因为毫无意义,只论为大众谋福利;

    7,福教在现阶段代行原民政部部分工作,所有有关妇女儿童、老人、伤残,以及慈善、救灾、福利院等等事宜,均由福教负责;适当时候,如果道场要追回这些权力,福教无条件退还;

    8,福教以道德培养、心理安慰为主,将借助人类任何有益的宗教与科学知识,为大众服务,有自己的宗教与科学研究院,经费来源为皇室与信众赞助、科研应用等;

    9,福教为室女帝国的国教,承认并遵守帝国一切法律法规,尊重其他教派。

    “福教九条”一出,云脑里的人类各大帝国也掀起一轮议论热潮,有认为这是古代****的,有认为是进一步加强了对国家与民众控制的,有认为逻辑不通科学与宗教不能共存的,不一而足。

    在国内,很多民众以一种做义工的心态,积极打听如何加入福教。从地方到帝都,无数个福教的基层组织纷纷建立,慈蝴与冉琴被名单造册、工作议程、网络系统、文字与货币兑换等工作折磨得一塌糊涂。科荷与阿夏等纷纷上阵救火。而达因与浑勒去了东域搞经济特区,却是鞭长莫及。

    好在向珍的蜜月终于结束。这一天,福教总部人群穿梭往来,八层高的大楼与旁边四层高的小楼外,是一个小型广场,围观群众更是人头攒动。福教的启动仪式就在今天,向珍也将对全国与云脑直播讲话。

    上午九时,向珍与哲图、慈蝴等带领一群帝国要员准时到场。祭拜了室女极尊,又有数个繁琐仪式进行,最后终于到了向珍讲话。此时,蜜月过后的向珍,脸颊微红,气色迷人,她站在广场的中间,对着话筒开始发言:

    “感谢大家对福教的支持与关注,在此,我作为代表,对福教的源起与目标,做一个阐述。

    爱因斯坦曾说:‘神秘是一切真正的科学和艺术的源头’。宗教也是如此。早期的宗教,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从而使人产生敬畏及崇拜。

    当时,宗教承担了对世界的解释、司法审判、道德教化等功能。同时,宗教里,也出现了像儒教那样的人宗教,他们以孔子为宗师,但相信孔子并不是先知,也不拥有超自然的力量。诸位,福教也是如此,我们以室女极尊为圣人。

    福教不是神教,如果要说我们也信神,那我们便崇拜连我们自己也无法定义的某个或某群神人,因为他们,我们得以诞生,才有了今天的发展与幸福,因此,姑且称其为福神。

    说到教义与教仪,这是和今天的宗教与科学现状密不可分。

    (一)

    首先,福教认为宗教与科学并不是对立的,我试着以部分伟大智者为例:

    伏特当众声明说:“我曾仔细研究过天主教的基础,看过赞成和反对的书籍,权衡过承认与否认的理由,从此我们找到了最有力的证明,使任何有头脑的人不能不承认天主教;不能不真正热爱天主教。”

    高希:法国大数学家,“我是教友,就是说,我和哥白尼、笛卡尔、牛顿、费尔马、莱布尼兹、巴斯噶以及一切大天文家、大物理学家、一往时代的一切哲人贤士们相信耶稣基督的天主性;而且我们和他们中的大多数,同是天主教的信徒。人们将见到我的信念,并不是生来的一种成见,而是一种仔细考察的结果。我是个诚实的天主教信徒,犹如大多数的现在最杰出的人士。”

    沙巴梯尔:(法国化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说:“我认为主张科学与宗教对立是毫无理由又毫无用处的。倡导这种论调的人,大概对于宗教和科学都认识不清楚。”

    爱迪生:“具有哲学思想的人对于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总应当接受。从万物所表现的情形看来,宇宙实在是全能者意志的伟大成绩。假如否认至上权能的存在,我就等于亵慢自己的知识。科学和宗教是由同一根源而来的,其间绝不会发生冲突。”

    莫利森:纽约科学院院长,“我们能够用千真万确的数学证明,宇宙由一位超然的工程师所设计、施工。根据数学来推论,地球(其生物生存条件)确实是有一位上智者为了繁殖生命而预备的,绝非碰巧和偶然。”

    穆勒:“在少年时代,我认为科学与宗教互相反对。但我独自研究时,不得不多加思索。我看出科学家的发明越多,引起的问题也越多,而我也越感到自己的幼稚和无知。在这自然的景象面前,你不能不在心中生出宇宙的奇妙之谜,你不能不觉到下面这几句结论的需要:在这个宇宙以上,有它的创造者,他全能全善、是形体宇宙和心灵世界的创造者。”

    马可尼:“我发明无线电,不过是在天主造的万物当中,稍微懂得一点道理。叫我造电,我就不能,问我电是什么,我也不知道。”

    巴斯德:(细菌学之父):“我知道的越多,就越接近天主:如果我的知识进一步增加,我就成了一个布列塔尼人(法国最虔信天主的地方)。”

    林奈以植物分类著称于世,他说“我见到上帝的足迹,使我眼花缭乱。”

    普朗克:“宇宙秩序和宗教的上帝是联系在一起的;宗教和科学之间是不可能找出一个矛盾来,而对最重大的问题却看出完全的意见一致。”

    普兰斯·兰盖,著名基本粒子物理学权威,“我一直是个有信仰的人。我没有丧失过宗教信仰,但我对基督的忠诚不是静止的,也就是说,对基督的信仰不是一经接受就一劳永逸了。我愿坦率地说出,什么东西在指引我前进而不弄虚作假;我在基督给我们的信息中找到了这么多的崇高和伟大,我在福音中吸取力量以打碎我自私自利、陈规守旧、怯懦卑鄙和果敢进取的潜能,更能看到了生活的意义,这对我来说,就是真理的标志。”

    首次登上月球的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归来后宣称:他看到了宇宙的一部分,就已惊叹世界的壮丽宏伟,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秩序井然,没有一位创造者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在经过反复研究后,最终入了天主教。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机长安德鲁.扬在邀游太空返回地面时说了一句话,“我比以往更加信仰上帝了。”

    1972年乘阿波罗16号飞船登上月球的宇航员查理.杜克准将自称:直到1978年才开始读《圣经》,遂做了一个真真实实的基督教徒。他还说“有朝一日,我尽我的可能把生命献给基督。”

    号称“氢弹之父”的美国科学家布劳恩也自称是信神的,他曾说,每当他感到无能为力的时候,他总是要向上帝祈祷的。

    事实上,智者们对佛教的评价也很高。爱因斯坦谈到,他不是一名宗教徒,但如果他是的话,他愿成为一名佛教徒。马克思也说过“佛教的辩证思想最精确”,恩格斯在《世间论》中说“人类到释迦牟尼佛时代,辩证思想才得以成熟”。

    向珍接着道:“这里我只是选取了部分智者的宗教观念,目的是想告诉大家,科学并不能取代宗教。如果还有人对此不以为然,那么我继续为大家介绍当今科学发展的现状,以及为什么说科学与某些宗教是殊途同归。”

    (二)

    人类自从进化出高度发达的智慧,便开始好奇地寻找这宇宙的奥妙。我们从哪里来?宇宙是怎么诞生的?宇宙的中心在哪里?等等。最先给出答案的是宗教。我们知道,宗教纵然有千般谬误,但其主教义是不变的,它就像纸牌里的梭哈,直接翻开底牌,一把定输赢,绝不更改。比如道家与佛家关于宇宙本原的“无”,比如他们认定的“善”与“道德”,这些观点,宗教一旦确定下来,就不再变化。

    与之相反,科学是在不断证伪中前进的,今天一个公理被大家认同,也许过了几十年就推翻了。这个特点为科学赢得了名声,也确实为大家不断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加上我们生活在一个如此真实的世界,唯物论于是理所当然击败了唯心论。

    但是,当科学日益逼近宇宙的真相,唯物论的两大急先锋,数学与物理学,却告诉我们,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从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开始,原子论者就猜想,物质是构成宇宙的永恒的砖块,是世界过程绝对的起点和终点。物质及其性质必须独立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是客观的实体。

    而后,以牛顿力学为基础的经典物理学,继承了古代原子论的观点,把物质归结为具有某些绝对不变属性的质点的集合。把质量定义为“物质多少”的量度,是因为在任何机械运动过程中,乃至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始终如一。质量被理所当然地看成是物质本身所绝对固有的,被看成物质不灭或实体不变原理的具体表现。

    经典物理学取得的巨大成功。然而,爱因斯坦发明的相对论开始揭示出了物质的实体观的谬误,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质能方程。不久后,科学家们发现了核裂变和链式反应,把部分质量变成巨大能量释放出来。

    既然质量不再是不变的属性,那种认为质量是物质多少的量度的概念就失去了意义。既然物质与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能量并非实体,物质也就不能再被看作是实体。

    这时,科学家经过研究证实:原子是由电子、中子和质子组成的。30年后,一位物理学家又提出新理论:质子和中子并非是最基本的颗粒,它们是由一种更微小的东西——夸克构成的。

    为了寻找夸克,全世界优秀的物理学家奋斗了20年,虽然一些实验现象证实了夸克的存在,然而单个的夸克至今未找到,人们始终不识庐山真面目。

    对此,粒子学家们的解释是:夸克是极不稳定的、寿命极短的粒子,它只能在束缚态内稳定存在,而不能单个存在。

    不仅如此,迄今人们所知道的300多种基本粒子中,除少数寿命特别长的稳定粒子(如光子、中微子、电子和质子)外,其它都是瞬息即逝的,也就是说,它们往往在诞生的瞬间就已夭折。

    粒子物理学家即使利用最优的实验手段也无法直接测量它们,只能用间接的方法推算出它们的寿命。它们只能生活一千万亿亿分之一秒左右。

    为什么绝大多数基本粒子都如此短命?如何理解我们的物质世界就是建立在这些瞬息即逝的“砖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