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武侠仙侠 » 天魔大化 » 第112章 传承

第112章 传承

    王阳明在学术上的贡献也许不如孔孟,也不如朱熹,但在思想境界上他的成就却是要超过朱子,和孔孟比肩的。

    朱熹在后世是因为程朱理学的骂名而出名,但实际上,朱熹之于儒学,之于中华上古文化,犹如牛顿之于力学,是南宋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当之无愧的,继往开来的大宗师。

    儒家文化实际上从源头上讲是对中原上古文明的传承和弘扬。后世的人为什么能够对数千年前的古人吃的,穿的,用的都知道的一清二楚?因为儒家在这几千年里一直在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如果不是孔子著春秋,也许战国之后,三代以前的传承就断了。

    如果不是朱熹带着弟子门人为四书五经写集注,从众多典籍中挑选出四书五经来传承先贤学说,也许孔子的传承和上古先王的传承就要断掉。

    文明的传承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什么世界上那么多文明古国都灭亡了,所谓的四大文明古国,却只有我们是没有被换了种的,也许,真的离不开儒家文化的贡献。

    老子当年见到孔子就已经预见到了文明的衰落,上古文明从五帝传到三王,已经衰落遗失了许多,三王再到孔子,更是十不存一,古文明已经算是灭绝了。

    此前老子一直在周天子的庇护下当图书馆管理员,基本不问世事,所以见到孔子的时候就很疑惑(当时孔子已经成名),现在的世道已经衰落到了孔子那样水平的人就可以成为天花板了吗?

    当然后来孔子跟随着他,以及其他学者学习之后,孔子的进步也是很大的,才有了后来的诸圣之首。

    但可以肯定的是,文明在传承过程中是不断衰落,遗失的,文明核心的传承一代不如一代是必然的。

    因为考古又不能当饭吃,尤其是在生产力匮乏的古代,只有贵族才有条件去学习和传承上古文化,可是上古文化实在是太晦涩难明,就是连解读的密语《易经》都没有多少人能看明白。

    所以说朱熹和他的弟子门人的贡献是不容忽视,从众多晦涩难懂的古籍中挑选出比较通俗易懂的四书五经,并注写集注来帮助世人加以理解。因其无私,所以成其私,朱熹的学派最终演变成显学这也就在所难免了。

    如果将中原文明用等级量化的话,后世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后,语文等级普遍能达到四级,即对民国以后的半文半白的文章进行阅读理解。

    其中语文语感毕竟好的,长期受到古文熏陶的,语文等级大约能达到六级,可以较容易地读通明清古文,并可以尝试研究元代以前的古文。

    经过几年的专业学习,古文、考古专业的,语文等级才有希望达到八级,可以比较容易地读通唐宋的诗词、文章,并对传承的错漏处进行校验。

    只有读通了二十四史的人才有希望达到语文十级,做到博古通今,不是大毅力大智慧的人很难做到。因为到了一定等级之后,语文等级只能靠努力才能提升,要不停地读书,反复地去读,读书读一遍才能读通,读一千遍才能读透,读一万遍才能读出神来。

    只有读出神来,才能智慧通达,才能较快地读通《易经》,达到圆满的十二级,可以无障碍地读通中原文化所以传承下来的文章。五百年前王阳明做到了,五百年后又有一人做到了,他曾是北大的图书管理员,后来又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为了又一“天不生其万古如长夜”的在世神圣。

    李青看着眼前好似肉体凡胎的王阳明,竟然有些感怀,好遗憾,后世神秘退散,没能和他见上一面。

    毕竟王阳明这种勘破生死,进而达到似生似死,却又非生非死的境界是需要天地环境允许才能修持成功的。

    否则的话,大概就真的只是永远活在人们心中,而不能像王阳明一样还顶着个马甲出来冒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