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回到三国的三个人 » 第一卷 重识三国 第6章 归来的斥候高国

第一卷 重识三国 第6章 归来的斥候高国

    今日凌晨,高胜,或者说现在的高国,原本倚在一棵大树下睡觉的他,是被一声由远及近、熟悉而又刺耳的呼啸声惊醒的。

    那是弓箭离弦之后,刺破空气,发出的索命之音!

    大脑尚来不及思考,身体的本能已经指挥着高国打滚翻到了旁边。

    睁开眼睛的他,赫然发现,刚才自己所躺之地,插上了一根手指般粗细的箭矢!

    顺着箭尾所指的方向,高国已然看见四位髡头编辫、身着圆领皮袍的胡骑正挥舞着弯刀,口中呼喊着自己好像也能勉强听得懂的鲜卑语冲了过来。

    还好只有四个人!

    尚未搞清楚状况的穿越者高国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有如此想法。

    不过容不得他多想,便已习惯性的抄起了身旁的长戈,站在大树的左边,迎着冲刺而来的鲜卑胡骑执戈而立!

    原来被惊醒的不止高国一人,在这棵大树的正背面,还睡着一位高国的同伴。

    现在这位同伴同样执戈而立,与高国一左一右,站在了这棵大树的两侧。

    眼看着几位骑兵渐渐逼近,其中一人却突然间栽下马来,连带着整匹马也失去平衡,打了个翻滚。

    其余三位骑兵的胯下坐骑被此一惊,失去了原有的速度,被马背上的骑手安抚一番后,渐渐停了下来。几位鲜卑人这才发现,大树之上竟然还藏有一人!

    三个鲜卑人倒也没有就此失去勇气,团战3V3罢了,他们可是有着战马和速度的优势!

    于是双腿一夹马腹,催着战马继续奔跑向前!其中一人冲向了高国,另两人则冲向了大树另一侧的那位同伴。

    直到高国已经能看见这位迎面冲来的鲜卑骑兵脸上狰狞的表情时,他的双手依旧紧紧握着长戈,没有丝毫的颤抖。

    就在此时,惊变突起!一块不大不小的石头从树上砸了下来,直接狠狠地砸在了鲜卑骑兵的马头之上!

    随着这匹骏马的一声凄厉的悲鸣,马背上的骑手也狠狠的摔了下来,而高国则趁机向左边一跳,避开了马匹往前方倾倒的惯性,然后冲上前去,对着落马的骑手狠狠一刺,结果了他的性命。

    与高国不同的是,大树另一侧的这位同伴,并没有直接与那两人交手。

    眼看着马匹快要冲到面前,他突然绕树一转,伏下身子,横戈一扫!

    跑得最快,离得最近的那个鲜卑骑兵,胯下坐骑随之趔趄而倒。马背上的骑手则是被甩飞了出去。

    看着敌人落马后,他又紧跟着冲了出去,一个竖劈,将这位已经被摔晕了的鲜卑骑兵身首分离。

    此时此刻,场中剩下的唯一一个鲜卑骑士,已经被吓破了胆,没想到这些汉兵如此之奸诈!

    果断打马转身逃去!

    可还没等他跑出一箭之地,却看见对面林中又冲出了两人四马!

    对面的两人分明像是匈奴人打扮,却已经是拉开弓箭,直接朝着这个鲜卑人射了过来。匆忙之下,这鲜卑人倒也反应及时,一刀挑开了射向本人胸前的箭矢,却没能防住另一只射向战马的箭!如那先前三人一般,竟也落得个栽倒在地!

    幸运的是,这位鲜卑人并没有被立马结果性命。不幸的是,他却迎来了一顿拷打。

    他的脑子还没想明白这场战斗究竟是怎么稀里糊涂结束的,就已迷迷糊糊地交待了关于部落的情况,和四人此番外出侦察的目标。

    随着一把利刃斩向了头颅,这个鲜卑骑士的思绪戛然而止。

    这位鲜卑骑兵的思考停止了,可另一位直到整场战斗胜利结束,也没搞清楚状况的高胜却仍正在继续思考。

    刚才那场战斗真是自己打的?到底是自己在指挥这具身体,还是这具身体在指挥着自己这个大脑?

    想到这里,他又扭了扭脖子,甩了甩手臂,来回走了几步,确定了自己对这具身体有着百分之百的控制权。

    刚才那场战斗,只是这具身体原本的主人——高国,所留下的战斗记忆和搏杀技能,它们早已融入血液肌骨,成为了身体的本能。而现在,这些本能自然地传承给了新一任的主人。

    确定了这一点之后,高国又开始复盘起整场战斗。一开始这些鲜卑人显然只发现了自己和栓在树边的一匹马,或许将自己当成了一个草原上流浪的冒险者或是汉人落单的斥候,于是便直接呼啸上来了。

    射出第一箭的人显然对自己的箭法很有信心,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若非自己属于这个斥候的身体本能被惊醒,连忙打了个滚,此刻已经成了一具躺尸,化为了穿越史上最短命的存在。

    不过他们没想到的是,与自己一道出来侦察的,本身就是一个五人的侦察小组!

    之所以分为了两人四马,三人一马的两组,却是汉军北地斥候的必修课程。隐含了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的兵法之道。

    按照斥候营要求,凡五人在外共同开展侦察行动之时,若在有树林之处露营,可不安排人轮流值夜,而是分别匿藏。

    其中须有两人带四马藏于林中,择一大树,一人睡树上,一人睡树下,四马分系于四周。

    其余三人则在树林边缘,相距约三百步之地,另择一大树,两人分睡大树两侧,剩一人睡于树上,将一马栓在树边,并在四周布置警戒装置,以防有敌摸近割喉。

    如此一来,则可以应对多种突发情况。

    若是敌人先发现了林外树下的一人或者两人,又只看见了一匹马,通常只会认为这是落单的马贼或者斥候,心中往往会放下警惕而疏忽大意,自然更难发现树上还藏有一人。而这位树上的奇兵,则可以至少瞬杀两人!

    当林外的斥候们发现敌人之时,若是敌人在十人以内,则会发出信号,让林中的同伴骑马赶来支援。

    若是敌人数量较多,就会发出另一种信号让林中的两位同伴,一人双马,赶紧撤退,跑回去通报敌情,剩下的三人则会尽量拖住敌人,以自己的死换来同伴的生。

    反之,若是林中的人先被发现,敌人又只看见一人四马,定会心中生疑,小心谨慎,不敢轻易而上,这就往往会给斥候们留下逃跑的时间。

    当林中的斥候发现敌人的时候,若看见敌人数量较少的话,则由树下的伙伴,骑马逃往林外诱敌,再由林外之人展开伏击,而林内树上的人则作为疑兵,适当的牵扯分散敌人的注意力。

    同样如果林内敌人较多的话,两人自然各驭双马,分别向相反的两个方向纵马狂奔,而林外之人也会派出一人,骑马撤回。另外两人则一并藏于树上,等待敌人离去。

    正在感慨这一小小的五人斥候组合,都有如此多变化应用的高国,突然听到了一声呼唤:

    “军侯,已经问清楚了,只不过是鲜卑境内的一个小部落的人,算不上什么正规骑兵,不过是闲来无事,便想出来看看有没有散在外面的匈奴牧民,可以偷一些牛羊马匹之类的畜生。”

    高国按照记忆中的惯例回答到:“此番出来已有旬日,也未看见鲜卑人有何大动作,而今既然又收获了这点首级军功,那我们便开始返程吧。”

    “诺!”一名叫牛二的军士回答到。

    此人乃是之前隐藏在林间的斥候之一,与另一位林间斥候一样,有一半的匈奴血统。再加上为了侦察工作的需要,两人便直接穿上了匈奴人的服饰,一番匈奴人的打扮。

    不过南匈奴部落已经归顺汉王朝多年,早已彻底臣服于大汉,两人平日间言语都常用汉语。

    几十年来,偶尔也有一些匈奴部落首领脑袋抽风,发起反叛,几乎都是旋即覆灭,得不到多少匈奴人的相应。而这两人又有一半的汉人血统,更是将自己视作了汉人,军中袍泽对他们也是如兄弟们一般对待。

    四颗首级的军功,按照实际的斩杀情况,高国分一颗,树上同伴李季分一颗,树下的那位同伴李仲分一颗,林间的两人牛二和孟三则共分一颗。

    这点军功,对常年在边境外开展小规模刺探和防御战斗的斥候来说,倒也不算什么,几人用这些人头也不过是换取首级赏赐罢了,至于累积战功升迁,几乎没人抱什么希望。因为斥候想要升迁,极为不易。

    大汉军制,五人为一伍,设伍长一人;两伍为一什,设什长一人;五什为一队,设队率一人;两队为一屯,设屯长一人;两屯为一曲,设曲军侯一人。

    往上还有管着二至五曲,即四百人至一千人的军司马或别部司马;再往上便是校尉和将军了。可上面这些都跟斥候没什么关系了,斥候编制最多就到了曲,因此最高也就是管着两百人的曲军侯。

    高国此刻已是暂领曲军侯之位,升无可升。而其他军士也早已挨过现实毒打,心中有数。累积的军功要真正变成升迁,有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上面必须得有位置空出来。

    往往有位置空出来时,满足军功升迁的人也很多,得按顺序来,说不定还没排到你,就在下一次的战斗中战死或者伤残了。

    此外,斥候这个兵种,斩获首级并不是考量军功的唯一标准,文化水平、获得的军情战报,能否及时传递信息等等,都是更重要的考量方面。

    而一般普通的斥候,由于文化水平不够,很难担任沟通上下的中坚力量。所以,即便真有位置空出来,军士的功劳资历也都到位了,还是不一定能坐上去,还得看“文凭”。

    如高国这般的豪强子弟,由于自身身体素质不错,同时又略懂文书的,一般在其他部队训练一段时间后,便可调入斥候营。一旦入职,就很可能成为队率甚至屯长。

    很多心思单纯的军汉经历现实毒打后,倒也念头通达,官职越高,责任越大,还不如做个小兵快活。

    毕竟东汉王朝实行的是募兵制,并不像前汉的征兵制,征兵制下参军入伍只是一种义务的服役。而募兵制下,军士都是职业军人,由国家提供粮饷,报酬还不低,有斩获又可换取赏赐。

    这些物质奖励对普通良家子弟以及黔首、刑徒出身的普通士卒更有吸引力。

    所以,这些常年在边境厮杀,早已看淡生死的军汉看来,这几颗首级,便是赏钱和缣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