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化茧成蝶 » 第118章 初见成效

第118章 初见成效

    一千二百箱只用了三天的时间就销售一空,销售员们全都得到了实惠,极大地鼓舞了他们的销售热情,纷纷要求多上货。

    桑小雨的心终于落地了,觉得这种方式可行。

    她把原来的灌装生产线找人又重新改变了一下,让生产能力更强,让两天才能产出的一千多箱变成一天,然后让工人分成两班倒,人停机器不停。

    那几个上班的工人,原来就是混日子,生产出二百箱就可以休息,但现在不行了,他们必须永远站在流水线上。

    辛苦是辛苦,但桑小雨的承诺也让他们有了劲头,所有员工包括魏姐和赵春铃一律底薪二百,然后按工作强度下放奖金。

    所有的制度和考勤,都让魏姐做。

    赵春铃当上了会计,周程程是出纳,但她们也有销售任务。

    赵春铃说没听说哪家公司连会计都有任务,桑小雨说就这家。

    桑小雨有一天找她谈了话,说如果你真的不想干了,我也不勉强你,但你要是干了,就必须遵守工厂的所有规章制度。

    你是我的心腹之人,以后我还指望着你呢,你要是总给我出难题,那我们还怎么坚持下去?

    桑小雨说你有意见可以,但不要在人前提,让自己下不了台的结果就是没办法管其他人,这样的事不要再发生了。

    赵春铃看她认真了,也有些害怕,说这个地方太远了,环境也不好,她是没信心干下去的,但会计是她喜欢做的,她也想看看桑小雨是不是能真的把承诺的变成现实。

    观望的情绪不只她一个人有,桑小雨说水涨船高这个道理我不懂吗?我不可能赚一万元给你们一元的人。

    赵春铃说起自己的销售任务,桑小雨说那就是做给别人看的,就那个额度,自己卖也能完成了了。

    赵春铃看着桑小雨的背影,心想,也就你吧,拿这些东西不当回事,去早市跟逛自己家差不多,你让一般人谁能站在市场上吆喝着卖东西?

    后来,她把任务划给她妈了,整得白姨天天往左邻右舍送调料,天天大张旗鼓地宣传,桑小雨觉得自己回妈家像回工厂一样,到处都飘散着调料的味道。

    与赵春铃一样,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小九九,工人们按自己现在的生产量,他们发现一个月能拿上千元,如果桑小雨兑现,那么他们的工资就是过去的一倍。

    魏姐说桑小雨太宽泛了,桑小雨说水涨船高,永远不要让挣钱成为限制,如果不生产了,他们也拿不到钱。

    桑小雨又把孙姐叫来了。

    桑小雨吃过孙姐腌的小咸菜,感觉特别的可口,就让她在工厂里腌制各种咸菜,然后打包出售。

    孙姐一个劲地夸桑小雨不是池中之物,早晚能闯出一片天。

    孙姐叫来两个帮手,桑小雨放宽政策,说工厂里的资源她们可以随便用,但需要赵春铃做下成本预算,然后百分之三十的利润就归她们自己所有,当作工资了。

    孙姐第一次用调料腌咸菜,没想到味道就是不一样。

    小咸菜一上市场,也受到欢迎,孙姐与周围住户都是老邻居,价格也不像其他早市上的人那么高,销路一下也打开了。

    黄大庆来了。

    看着工厂里热火朝天的景象,看着原来那几个天天混的员工,他气不打一处来,说真没想到桑小雨竟然有这样的手段,还说有这么好的创意怎么不告诉他一下?

    他说自己离开了酱油厂几乎就没出路了。

    魏姐好像不太待见他,说现在没有酱油厂了,是调料厂。

    黄大庆没想到桑小雨竟然把牌子都摘了,还改了名字,换了生产,说她别被眼前的繁荣蒙蔽了,还说原来魏姐就说过这样改革,只是自己没太当回事。

    桑小雨一句话就把他给怼了回去,她说你知道我又投入了多少钱吗?

    只要提投入,黄大庆就没戏唱了,他讪讪地说:“我在外地市场还有些客源,我准备开一个外地的中转站吧,你把货存到我那里,我帮你销往外地。”

    桑小雨一直想把市场做大做强,马上同意了他的说法。

    他说先赊货,桑小雨一口回绝了,说如果他真心想做,可以再降低一个点,但钱必须先交。

    黄大庆无奈地说:“要是真的走不了多少货呢?我心里也没底。”

    桑小雨大度地说:“只要货没有损失,我可以按给你的价格回收,保证不让你赔了。”

    黄大庆这才同意了,一次就上了五百箱,桑小雨说你上这么多行,但你要是销不出去,就要马上往回返,你的货物必须有时间的限制。

    魏姐不相信黄大庆能卖出去这么多,还说原来他的销量一个月也卖不出去五百箱。

    黄大庆说你们不是改革了吗?原来一瓶要三个月,现在五瓶一天就能用完,当然不一样了。

    事实证明,黄大庆还真没吹牛,五百箱销售了一周,还骂自己为什么没早点想到这些,现在想了,也晚了。

    桑小雨亲自设计了宣传海报,让每个销售员人手一份。

    产品终于打开了销路,原来懒大嫂的影响已然不在。成本一点一点在缩小,技术人员说既要保证质量,又在此基础上下降成本。

    桑小雨招聘了新的员工,他们有工人也有管理人员,还从李俊浩处招来两个保安维护厂里秩序。

    有一新来的员工,说玻璃瓶成本太高还有损耗,不如用塑料瓶。

    桑小雨立即采纳了。

    玻璃瓶每天都有损耗,打破了瓶子不说,里面的料也会浪费了,尤其是销售员上货的时候,她们常常报怨用车子驮的时候,掉在地上就报销了。

    改用塑料瓶,这方面也有了保障。

    桑小雨赶紧跑到塑料厂,以一个七分的价格谈了下来,这下即保证没有损耗,又大大降低了成本,而且还通过了资质部门的测试。

    桑小雨为此奖励那个新员工三百元钱,她积极鼓励所有人都献计献策,只要用上了,马上派发奖金。

    一时之间,献计献策的人越来越多,尽管有用的少,但风气变得积极向上,每天人们都绞尽脑汁地想看看有没有什么可以提供的。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有人提了合理化建议上百条,桑小雨他们至少用到了七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