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慈父 » 第77章 开发区(求推荐求收藏)

第77章 开发区(求推荐求收藏)

    前两天,他例行去巡视进度的时候,跟匠人们闲聊,有人偶然提起了一件小事:

    那就是身为普通人,吐槽在京城内生活的不易。

    因为朱慈燃一直以来的尊重和礼节,加上平日里也经常跟他们聊些家常,久而久之,众人也就渐渐少了许多畏惧,很多话题也敢讲给他听。

    于是原本只是两三个匠人之间的闲聊吐槽,随着朱慈燃的加入,逐渐转变为‘京城生活不便’的集体吐槽大会。

    众人如竹筒倒豆一般,有的没的说了一大堆;

    朱慈燃听完,发现问题虽然众多,但无非就是这么几个:收入,居住,交通,教育,医疗,人口。

    归结为一个,那就是京城内的人口数量太多,其余的所有问题,基本都是由此所致。

    所以导致大家住不起,交通差,医疗短缺,孩子上学贵且难。

    京城的人口问题,却让朱慈燃突然有了新的灵感,于是他拿了张纸,把自己的思路一一写下来。

    首先,他先写下了‘京城人口暴增危机’几个大字,然后画了一个大大的圈;

    又在下面把自己穿越以后所做的事;都一一写了下来,

    四司八局十二监的分拆;

    内务府和资管局的成立;

    新京营的整编,工兵营的成立;

    还有幼儿园、各项目组、研究院等;

    越写,他思路越清晰,脑中的灵感也在激烈碰撞着。

    慢慢的,他逐渐萌发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那就是学习前世的城市发展那样,弄一个经济开发区!

    为什么他会这么想?

    首先是他的记忆中,记得一篇前世看到的帖子,内容大概写的就是明末时期,北京城曾发生过一次由官方主导的人口迁移事件;

    当时朝廷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本质原因,就是因为京城内人口太多,导致太过拥挤了!

    北京城自从成祖朱棣迁都后,就从原本一个只有十万左右的中型城市,慢慢摇身一变,成了一个拥有数十上百万人的超级都城!

    人口的骤增,导致城内的土地不够用,于是又修了一圈外城,演变成了如今外城套着内城,内城套着紫禁城这么一个套娃格局;

    城市规模足足扩了不止一倍!

    但即便如此,如今的外墙边上,此时也早已人满为患,窝棚遍地了。

    所以朱慈燃突然想到,既然人已经这么多,甚至以后还要迁出去,而自己未来又需要设厂,那是不是可以将二者结合一下,在这里做点文章呢?

    首先是因为他想到,未来资管局下属的那些个研究组,一旦有了结果,必然就要涉及到建厂的问题;

    那问题来了,建厂肯定是要大量的土地和人力的,而当下京城的状况,别说建厂了,连居民的居住和出行都是大问题!

    所以势必需要从城外的空闲土地上来想办法。

    既然一边人口多到需要需要转移,而另一边的产业集群,又需要大量的人口支撑,那二者一结合,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比如拿即将列入规划的玻璃工坊举例,技术一旦研发成功,下一步肯定是开厂投产,到时候不仅需要大量的土地,还需要大量的工人;

    其次,他看向被自己一一列出的事项,什么京营整编,工兵营的改组;

    还有研究院、项目组,还有未来归属于资管局下属的企业,工厂等。

    这些有着自己支持的项目,今后哪个不会变成庞然大物?

    其最终的生物形态,必然会如同前世那些雇员成千上万的央企一样,甚至在其内部形成独立小社会!

    那既然如此,是不是可以参考前世房产开发的逻辑,直接弄个开发区来呢?

    他是做过一年房产的,对房产市场与产业链发展规划等一类的信息,还算是比较熟悉。

    后世带客户的时候,经常跟客户说,这里未来会有什么什么投资,有什么什么配套,升值空间有多大,但其实过去一看,就是一片荒地;

    如果政府遵循规划还好,起码客户买了大不了等几年,还是能起来,最亏的就是那些,买之前规划挺好,买之后,规划的细节有变!

    说好的公交没了,说好的地铁不修了;

    说好的四车道六车道,变成两车道了;

    说好的绿化是一块小草地,说好的医院其实是个小诊所!

    客户哭都没地方哭。

    但如果他来搞这件事,那就绝对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前几天他还想着说炒什么奢侈品;

    什么奢侈品,能有炒房来钱快?

    他越想越兴奋!

    在他眼里,这些眼下投资的项目组,就是未来一个个的大金饼!

    如果利用的好,就能成为一根很好的杠杆,来撬动许多东西!

    京城需要人员分流,自己又需要推动工业进步,大搞科研和生产,

    那还有比搞房地产更合适的方案吗?

    并且答案都有现成的,后世首都所提出的‘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人员分流计划,恰好适合,拿来改改就能用!

    并且,生产制造业不仅需要庞大的生产场地空间,更需要庞大的产业人群!

    这就直接解决了他之前还在头疼的诸多问题,比如兵改后家属的安置和待遇;

    天灾导致的农业生产破坏导致的难民,还有最重要的钱!

    所有的问题,还是因为缺钱!

    而搞工业,再加上房地产,二者合一,原料、生产、销售他全产业链一手抓;

    土地、原料、施工、销售他全拿下!

    二者就是握在他手中的金矿!并且还是能源源不断提供财富,永不枯竭的金矿!

    届时,他想要团结手下的方式可太多了。

    想到这里,朱慈燃让来福替自己又重新拿了张纸,又去取了京城周边的地图来。

    在来福去拿地图的空当,他提笔捋起了自己的思路。

    首先,是规划一个全新的,且以工业主导的开发区,他在纸上先画了一个框代表着北京城,然后又在纸上标注出天津的大概方位。

    随后想了想,又画了条线代表京杭运河,作为一个以工业为主导的城区,交通是重中之重;

    毕竟所有的原料、成品,需要进进出出,在交通手段较为单一的当下,河运无疑是一项非常划算的运输方式。

    所以城区第一个重要因素就确定了:那就是开发区一定要离运河近一点,有运河在,无论是原料还是产品的进出,都会方便不少。

    于是,他在靠近运河的地方,写下了‘通州’这个词,随后以通州为圆心,画了一个圈,并标注‘直径10KM’。

    他不知道京杭运河实际的重点在哪儿,但他知道,运河是通州是有运河的河段的,所以暂时先这么写着,一会再改。

    基本方位确定后,他第一件事就是先画了两条路,一条从开发区通往京城,一条通往天津。

    要想富,先修路!

    交通是确保两地沟通的前提,而开发区作为未来的京城经济核心,无论是往京城走,还是往天津的港口,这两条路非修不可!

    路修完,其次是工业园的规划,他在开发区的圈里,紧挨着运河的地方,画了一个小圈;

    这是他选中的京城工业园。

    园区被他一分为三;划分出了三个区域,分别是仓储区,生产区,生活区。

    生活区就说白了就是宿舍、澡堂,还有基本市场,未来还会配有学校,诊所,和足球场等生活配套。

    他还在继续安排着,王福也将地图取来。

    朱慈燃在地图上看了半天,发现运河的北段不仅确实在通州,并且还有一条名为通惠河与之相交,另一边直达京城积水潭。

    于是他把纸翻到另一页,以通惠河和北运河交汇的地方当圆心,把规划又重新描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