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道君 » 第十五章 书生论迁都

第十五章 书生论迁都

    安庆城发生的事情,牛有道没有太放在心上,此时的他正在船上诗兴大发,在世晨面前吹着牛十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牛有道远眺逝去的江水,挥舞着双手,意气风发。

    “哇,师叔师叔,你看,小师叔又作诗了!”世晨扯着兴盛的袍子,一脸崇拜的望着牛有道。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牛有道顿了下,再次念了一句。

    “小师叔,然后呢?”

    世晨眼巴巴的看着牛有道,他从小就不喜欢念书,至今连道德经都没有背会,所以他很崇拜会念书的人。

    牛有道有些尴尬,刚刚一时有感而发,就念诵了几句,谁知世晨这大嘴巴,听风就是雨,咋呼呼的,将周围人的目光都引了过来。

    “没有然后!”牛有道没好气的道。

    “啊?你这也太吊人胃口了吧?不会作不出来了吧?”世晨的嘴巴一如既往的毒。

    事实上,牛有道确实忘词了,他上学的时候的确会背这首词,可是当兵几年,早就将这些忘得差不多了。

    “这位兄台,令弟倒也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羡煞旁人啊!”一个年轻的书生走了过来,手里拿着把纸扇,笑呵呵的对牛有道说。

    这时候也有几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一起跟着走了过来,对牛有道拱了拱手,显得翩翩有礼。

    “让诸位见笑了,我这弟弟从小不喜读书,家里人都宠溺他,也就没有勉强。”牛有道还了个礼,举止得体。

    “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大丈夫当读圣贤书,怎能如此浑浑噩噩度过一生呢?”一个年轻书生不高兴的训斥。

    “子明兄,不是人人都有你这样的大志向,不可过于严苛。”另一个书生劝道。

    “是啊,子明兄,张夫子的横渠四句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做到呢?”有人跟着劝道。

    “做不做得到,不去做怎么知道呢?”那个被称为子明兄的年轻书生有些不悦。

    “这位兄台的志向令人钦佩,不过人各有志,不能因为你的理想崇高,就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他人。”

    牛有道不舒服了,这人读书读傻了吧,书呆子一个,还想为万世开太平,给他个县令当都不一定当的好吧?

    “那么兄台你的志向是什么呢?”周子明问。

    “我?”牛有道愣了下,看了看众人,接着说,

    “我的理想是能够在这世间好好的活下去,有尊严的过完这一生。”

    “难道兄台现在过得没有尊严吗?”有人问。

    他们没有想到,牛有道的理想竟然这么简单,当今圣上英明神武,对外没有敌手,对内吏治清明,比起元末,百姓们已经很有尊严了。

    “现在还好,可是未来的事,谁说得准呢?”牛有道深吸一口气,笑着说道。

    这艘客船并不大,但是却也载了三十多人,牛有道看起来像是一个读书人,所以他很快就融入到了那群书生当中去。

    这些书生的目的地是白鹿洞书院,他们要去那里求学。

    白鹿洞书院牛有道知道,因为前世去庐山旅游的时候,参观过白鹿洞书院。

    “以周兄之才,进入白鹿洞书院想必是没有丝毫难度的。”牛有道笑着说。

    “白鹿洞书院作为天下四大书院之首,收徒甚是严格,里面的人无一不是人中龙凤,我的把握不是很大。”周子明摆了摆手,有些谦虚。

    “周兄就不要谦虚了,你都没把握,那我们岂不是一丝可能都没有?”张寅扇着纸扇摇头笑道。

    他们这几人,以周子明的文名最盛,十三岁考取秀才,十七岁中了举,如今十九岁,他要参加明年的科举,考取进士!

    这是天才中的天才!

    牛有道刚得知时,惊为天人,尽管他对古代的科举不是很了解,但是同福客栈中的吕轻侯一把年纪也中不了一个举,范进考了一辈子中的举,却高兴的疯掉了。

    除了周子明是举人身份,其余几个书生都是秀才,这次他们跟着一起去白鹿洞书院,主要是为了见识一番,对于能进书院,其实不抱什么希望的。

    “牛兄,你们兄弟两个前往九江所为何事呀,不会也是去白鹿洞求学的吧?”赵家成问道。

    “我们是去武当山参加武当金殿盛会的。”牛有道如实说。

    “陛下登基以来,在北平大兴土木修建皇城,准备迁都。在武当山上也大兴土木,修建神殿,两者都修了十几年,可见陛下对武当的重视。”周子明感叹了一句,似乎另有所指。

    “皇上已经开始着手准备迁都了吗?这事确定了吗?”牛有道问。

    “是的,事情几年前就确定了的,之所以迟迟没有动静,只是因为北平皇宫没有修好,现在武当金殿修好了,估计北平皇宫也差不多了。”张寅道。

    “这好好的,为何非要迁都呢?”赵家成不解。

    其实,不仅是赵家成不理解,全天下也没有几个人能理解皇帝的做法。

    太祖高皇帝问鼎天下,定都金陵,天下龙气尽归紫金山,这是朱家的龙脉所在,朱棣怎么敢弃之不顾,定都北方不毛之地呢?

    再说了,太祖的陵寝还在金陵呢!

    有很多人恶意揣测,说朱棣以藩王的身份起兵造反,抢了侄子的江山,心中有愧,不敢面对太祖,所以极力逃离金陵城。

    “因为北方游牧民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先秦、秦汉、魏晋、唐宋到我大明,他们就像狗皮膏药般,时不时的骚扰侵略我们一番。”

    “将京师定在北京,能够起到很好的震慑作用,一旦有变,可以及时应对处理。江南之地繁华,萎靡之风盛,很容易让人醉生梦死,忘记危难!”

    牛有道掷地有声,神色认真的说,跟他的少年形象很是不符。

    “理是这么个理,可是太冒险了,北京离边关太近了,当今陛下雄才大略自然不惧,就怕后世,唉,一旦有变,后果不堪设想。”周子明叹了口气,面有忧色。

    “京师在金陵,好歹有个长江天堑缓冲,在北京,那是一点余地都没有。”赵家成对周子明点了点头,表示认可他的看法。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我大明的皇帝必须有这样的气魄,不然失了热血,偏安一隅,有长江天堑又如何,那陈后主李后主今安在?”

    牛有道大声道,还略显稚嫩的面庞,此时在众人看来,自成一股气势,威不可挡。

    “好一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就凭这一句,当浮一大白!”周子明爽声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