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周之雄风 » 第二百五十三章 李彝殷的选择

第二百五十三章 李彝殷的选择

    周国人气定神闲,李彝殷却没有这么好的涵养,定难军能有如今的根基是先辈们历经将近七十年才有的,个中艰难数不胜数。后来定难军数次击败后唐军队的进攻,才为他们割据自立奠定了基础。

    经历梁、唐、晋、汉,到了周朝,定难军都是一个看客,耐心地休养生息,为他们的族人赢得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李彝殷在数年前还是坐山观虎斗,等待着再次坐大的机会。谁知当今天子登基之后,短短数年,周国已经扫平各地的割据势力,如今竟然击败辽国,又把重兵摆在定难军周边,你说李彝殷怎么睡得安稳?

    虽然周国没有动静,李彝殷却总不能天天盯着啊,有道是“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朝廷暗中做事,李彝殷却没有闲工夫去候着啊。多次试探无效之后,李彝殷再次派出李彝玉,到东京进贡名马,顺便打探一下朝廷陈兵边境的意图,看看有没有回旋的余地。

    在东京,李彝玉轮番拜访了他可以去拜访的衙门,宴请官员,希望通过旁敲侧击,窥探到朝廷的一丝想法。谁知道花了不少时间,却毫无头绪,看来普通的官员是不知道的,也许高级的官员知道,问题是高级的官员并不是李彝玉想见就能见的,看来这趟任务不容易完成啊。

    正当李彝玉有点灰心丧气的时候,李彝玉忽然收到宣徽南院使昝居润请柬,这算是一个高级官员,不过这昝居润似乎经常接待那些灭国的国君,他来找自己,嗯,真不是什么好兆头,不过在人屋檐下哪能不低头,李彝玉只好硬着头皮应约而去。

    李彝玉以为昝居润会带自己去看那几个亡国之君,威胁一下自己的,谁知昝居润只是带着李彝玉去内务府参观,介绍内务府做的大生意,又和他到东京的高档酒楼吃饭,介绍中原的风土人情、普通老百姓的收入、生活等情况。

    只要不是威胁自己就好办,李彝玉也很喜欢了解朝廷的情况,毕竟朝廷的强盛,自己是很清楚的,至于民间的情况平常到时倒是了解不多。

    听着昝居润说起东京城的情况,李彝玉感到十分有趣,又十分羡慕。席间,昝居润还把酒楼的店小二叫来,跟他们聊聊家常,听听他们说自己的日常生活。

    对于李彝玉来说,这些底层人的生活应该是好不到哪里去的,不过当他听到店小二有点自豪地说自己的幸福生活,就将信将疑,这样身份的人,在定难军都是最底层了,都是过着苦哈哈的生活,根本没有什么盼头。在东京的店小二还可以供小孩去读书,以后出人头地,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定难军地处偏僻,附近是山区、还有戈壁、沙漠,物产相对缺乏,你们的生活怎么样?物价高吗?”

    “唉,一言难尽,定难军五州,土地贫瘠,我们的族群确实艰辛,即使休养生息也是仅仅温饱而已,年景不好就麻烦了,我们放牧养牛羊马匹也是艰辛,。。。。。。,总的来说定难军确实远远不如中原富庶,不过,西平王勤政爱民,我们还是有盼头的。”

    “确实你们跟内务府做生意也是一个来钱的渠道,你都看到内务府赚钱有方,如今朝中官员、军中将领,还有大周的大多商贾都投钱到内务府的工厂、矿业中,按照我们的预计,每年都能赚不少钱,总比你们靠天吃饭强啊。”

    “额,这个卑职不能替我家王爷做主。”李彝玉当然知道这样赚钱快了,但是他只是信使,一切由李彝殷决定。

    “你来京城,一路上也应该看到,大周大多数州府都开始铺路搭桥,修缮城池、学校、医馆,这些做好了,让做生意的人更加便利,那各地的物资供应就会多起来,价钱也会下降,你知道吗,内务府从南洋获得大量稻米,价钱低廉,即使加上运费,来到中原,也是划得来的,起码供不应求啊,你说老百姓还会吃不起米饭吗?”

    “大人所言甚是,朝廷能有如此庙算,真是高明,也是百姓之福。”

    “你说如果定难军也铺路搭桥,方便商家贩卖货物进去,你说那个物价能不能下降呢?毕竟把货物运到定难军五州,这个差价还是不少的,有赚头,就可以吸引商人去做了。你们也不用花冤枉钱高价采购啊,也就有余力来做点别的事。”

    “大人有所不知,定难军五州山地居多,修路搭桥难度很大,我们忙于耕种、放牧就人手紧张,哪有那么多人力物力去铺路搭桥呢?”

    “哦,这个我也略有所闻,不过你们有没有想过,你们花了这么长时间去做得这么辛苦,又是为了什么呢?”昝居润故作疑惑,抛出了一个大问题,如果你们竭尽全力去做一件无用功,你们还有必要去做吗?

    李彝玉不敢接话,默默喝着自己的酒。他想到了转移的话题,就问昝居润:“大人,这些美酒如此醇厚,真乃佳酿啊。”

    “哈哈哈,兄弟你识货啊,这是刚刚送到东京的一个新货,做了没多久,这个酒还有一段故事啊,播州乃羁縻州,他们的首领与秦王相厚,秦王了解到他们那里比较艰辛,就到播州了解情况,他们发现这些地方很适合酿酒,当地人也有这些传统,不过就是工艺不行,还有缺乏一些高级工匠来提纯那些美酒,秦王就给播州的首领做了一个计划,帮助他们做一个大事业,你要知道,内务府愿意投钱,也要播州愿意要钱才行啊,播州的首领几番权衡,就向申请取消羁縻州,成为正式的州府,播州的首领获得一大笔酒坊的股份、还有朝廷的爵位,与国同寿的待遇啊,当地的老百姓也获得很大的福利。”

    “如今内务府的工程兵在播州、矩州铺路搭桥、修建房屋、城池,学校、医馆、集市,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工程兵也在当地招收工人,那些贫困的人可以加入开垦团,去开发新的土地,不愁吃穿啊。”

    哦,这就是朝廷的想法,这就是先礼后兵,如果失去定难军五州,后面的承诺兑现不了又有谁去说呢?

    “大人,如今我们大王也是谨遵朝廷律令,要兵出兵,要人出人啊,我们愿意为朝廷谨守北方的屏障又有什么不对呢?”

    “所以内务府愿意把羊毛的贸易交给西平王独享啊,你看河西,都是每个部落各自与内务府来往,各自做主的。”昝居润早就知道李彝玉会这样质疑了。

    “不过,还是那句,你们赚得钱还是不够的,明明可以赚更多的钱,办更大的事,却被当地的条件所困住,我觉得有点可惜而已。”

    “你刚才说‘要兵出兵,要人出人’,此话不假?”昝居润又兜了回去。

    “是啊,但凡朝廷有敕令,我家王爷何时推搪过?”

    “如果朝廷想调一个定难军的将领到其他地方任职,如何?”

    “那要看是否会影响定难军的稳定、是否影响我们守护北疆的使命。”李彝玉一听,马上就用官方的话来应对,他可不敢随意回复。

    “例如一名防御使,银州防御使李光俨一家,调到曹州任防御使,可以吗?其实朝廷也一直认为定难军是朝廷的一大助力,为牵制辽国、河东出力不少,所以才有大同府项目的合作,才有羊毛毛衣专项,以后还有更多的商业往来,我还可以给一个建议,你们给一些特权内务府,换取他们对你们的投资,反正这些东西都在你们手上,何乐而不为呢?”

    这一段话信息量大啊,李彝玉知道来东京这么久,估计自己要的东西都在这了,就是给一个人,获取朝廷的进一步信任,然后给内务府一些特权,换取内务府对定难军投资,那问题是定难军周边的驻军呢?

    “大人,朝廷部署重兵在定难军附近,确实让人疑虑啊,只怕我家王爷难以说服定难军五州各部的首领啊。”李彝玉终于说出了李彝殷最想知道的话了。

    “哦,你说这个,你们应该知道,我们要保护商道,河西一带暂时还不安稳,所以我们派兵到灵州,他们出来驻军,还带着内务府的商队去,以后会往西走,确保商道的安全,再过几年,你就会发现边上的部队都走远了,还有一个事,银川府建好了,那里将成为一个遍地黄金之地,大量商家汇聚于此,你们也要好好珍惜啊,你们也不想想,定难军五州你们过得这么难,还值得大动干戈吗?”

    “商道?”

    “没有听过丝绸之路?那是黄金大道啊,直通大食,那边也是黄金之地啊。你们花点本钱,派几个精明的人,跟随内务府的人去看看,就知道我说得对不对了。”

    这句话让李彝玉坐不住了,他知道太重要了,朝廷竟然愿意带着李彝殷的人去见识外面的世界,这是多大的机遇啊,这是绝对不能错过的。“不知道这个要怎样做呢?什么时候启程呢?”

    “这个不着急,内务府经常有商队西去,你们把事情安顿好了,一起办,反正也不急于一时。”

    “卑职平常也听说过大人事务繁忙,所以之前不敢唠叨您,今天承蒙大人招待,真是感激不尽,卑职敬大人一杯,祝大人身体健康、步步高升、财源滚滚啊。”

    “哈哈哈,谢谢了,干。”

    “我确实是事务繁忙,最近陪同平西王孟昶去附近巡视,查处一些贪官污吏,刚回来几天。”

    “哦?平西王去巡视?”李彝玉当然知道孟昶的大名,他去巡视,查出贪官污吏,真是稀奇。

    “平西王之前治蜀之时也曾严格吏治,这也是他喜欢的工作啊,所以他就出任巡察使,定期去巡视啊。除此之外,平西王还兼任医药方面的一个职务,这也是他擅长和喜欢的工作。其实平西王很擅长投资,钱也花不完,不过他就是喜欢有点事干。”

    哦,原来孟昶没有给软禁起来,还活得挺滋润,真没想到。

    几经周折,李彝玉终于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事不宜迟,他要赶紧回去向李彝殷汇报。

    “原来是这样,调一个人过去,换取一个机会也不错,反正这是一个侄子而已,银州防御使李光俨一家,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李彝殷想了好久,也没有发现他们一家有什么特别的能耐,就同意了昝居润的提议,做个姿态还是要的。

    “至于派谁去内务府学习呢?”李彝殷选来选去,决定选了几个亲信的子侄,让他们去见见世面,长长见识,为以后留一条后路。

    李彝殷一纸调令,就把银州防御使李光俨一家派到东京,出任朝廷委任的曹州防御使。莫名其妙的李光俨带着一家人数十口,乘坐朝廷的商船南下,随行的还有去内务府报到的多名亲信,还有李彝玉,他带着李彝殷的计划书,去找内务府商谈投资定难军的事。

    随着定难军的逐步开放,周军也开始后撤,盐州的部队减少了不少,让李彝殷送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