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周之雄风 » 第三百一十七章 消除隐患

第三百一十七章 消除隐患

    经过多年的布局,大周的军队已经牢牢地掌控在郭宗训的手上,在情报司和锦衣卫的重点关注下,义社十兄弟已经分崩离析,有好多年没有一起活动了。对于这些沙场宿将,郭宗训并没有直接解除军职,只是让他们在各地练兵。

    这些年,赵匡胤的这些兄弟们看着赵匡胤的一切,从殿前都点检到镇守扬州,从犯罪到特赦,再次踏上疆场,成为羽林卫的参谋长,南征北战,爵位也重新恢复,算是熬出头了。只是自己一直在练兵、待命中,虽然一切待遇不变,但是,以前的同袍在朝廷的历次战争中,屡立战功,爵位早就升到他们不可触及的位置了,成为大周顶级勋贵,实在是令人羡慕。

    自从‘禁牙兵令’之后,他们自觉交出牙兵,军制更改之后,他们也认真服从,至此,自己在军中不再一言九鼎了,这些年的闲置已经让这些将领明白,朝廷是忌惮赵匡胤的兄弟们,通过一系列手段削弱自己的军权。

    如今军权已经尽归朝廷了,自己之所以能够活着,也是朝廷开恩,根据前朝往事,自己一定的抄家灭门之罪。在这些兄弟里,活得最好的就是刘光义,他在多年前就率兵南下渤泥,成为周军南下的开路先锋,吃尽苦头,为大周开拓一大片土地,成为渤泥都督府的都督,后来又移镇吕宋都督府,好像爵位也晋升到侯爵了。他跟自己的区别也许就是跟赵匡胤来往少吧。想通了这一切,他们也就不再惦念义社十兄弟的过去,因为这会给他们带来灾难。

    也许是表现好了,机会就来了,闲置多年之后,朝廷再次提拔他们,让他们再次驰骋疆场。这次上战场,的确让他们耳目一新,许多新式战术、新式武器让他们好奇,以前只是耳闻,未曾目睹啊,见识过这一切,才知道自己已经落后了,周军已经今非昔比了,怪不得能够把辽军也打得远遁草原啊。

    有了这些利器,周军当然所向无敌啊,同袍们也能够节节高升啊。只要自己能够上战场,加官进爵也应该不是难事了,一定要好好争取,为国立功,也为自己封妻荫子、光宗耀祖啊。

    有些将领却没有这样的运气,赵匡胤的心腹韩重赟、王彦升、罗彦环就没有这样的待遇,他们被分别调开了,闲置一段时间之后,又调到另外一个地方,每到一个地方都是负责练兵,等兵练得差不多,又换一个地方,让他们空闲不得,却又无法立功,管辖他们的将领也算宽容,丝毫没有为难他们,让他们十分无奈。他们听闻自己的主公驰骋沙场、建功立业,却没有召唤自己,实在是有点无奈,他们多想跟随主公驰骋沙场啊。

    一直到大周重建乐浪郡的时候,举国同庆,他们才得以沾光,获得赏赐,提拔了一个级别,这些赏赐对于他们来说实在是有点晚。获得赏赐之后,还没有等来朝廷召唤的机会,罗彦环就病死了,韩重赟、王彦升也失去了当初的锐气,不再幻想可以重回沙场了。

    赵匡胤早就明白天子的想法,他放弃了呼朋引伴的习惯,慢慢学会了独处,这样一来,他的机会就越来越多了。跟随羽林卫南征北战,赵匡胤全身心投入,开始认识新的作战方式。在战场上,偶尔也有机会让他展示超群的武技,博得将士们的阵阵喝彩,让赵匡胤重新获得尊重。

    随着周军获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赵匡胤已经融入这支百战雄师之中,再也没有人对他闪闪缩缩了,都是一视同仁,同甘共苦,这让赵匡胤逐渐忘记难堪的过去,与同袍们融洽相处。

    东征之战,他担任参谋长负责制订整个东征的作战方案,让他有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满足感,周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击败高丽,让赵匡胤感到心满意足,只是他不理解为什么大周灭国无数,偏偏皇上就能容忍这个高丽留下来,幸亏重建乐浪郡,又在这里驻扎精锐,还派遣了开垦团,实实在在地掌控乐浪郡。朝廷又制约了高丽,勒令改国号为朝鲜,更正他们杜撰的史书、学说,彻底断绝了他们杜撰历史的念头,还有一系列的制约条款的实施,避免重蹈大唐失去这些土地的覆辙。

    配合王著完成一系列的操作之后,赵匡胤就奉召回京休息,准备接受新的任务。

    出征一年多了,赵匡胤已经晋升国公,算是荣归故里了,他的夫人带着赵德昭和赵德芳迎接赵匡胤回家,两个弟弟赵匡义、赵匡美也来迎接,一家人乐也融融。

    长期征战在外,难得在家的赵匡胤终于有时间好好教导自己的儿子了。赵德昭已经十九岁了,现在在皇家军事学堂学习,幼子赵德芳也有十一岁,在学校读书。对于读书,赵匡胤没有什么可以教导的,不过他的武艺就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的儿子,只是时日尚短,未能成器。见识过周军火器的赵匡胤知道这些武艺只能作为傍身之用,可以强身健体,在战场上是再也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了。

    对于赵德昭,赵匡胤就可以考究他在皇家军事学堂学到的知识,给予点评,他比学堂的教授可厉害多了,能够把自己在战场上的知识、经验传授给赵德昭,让他有超出同学的见识,这也是赵匡胤最自豪的事。赵匡胤对自己的军事生涯还有很多期盼,按照皇上的慷慨性格,如果自己能够率部开疆拓土,封王在望也。

    久别重逢的兄弟也有许多话说,赵匡义已经三十一岁了,他虽然饱读诗书,但是他却不愿意参加科举,他觉得让监考官来评核自己是一种折辱。以前自己可以跟着兄长出征,参议军事,备受将士们敬重,如今却不能随军,让他很不习惯。经商他是不会去做的,对他来说,那是贱民的营生。如此一来,赵匡义变得无所事事,唯有在家读书,打发时间。

    赵匡义曾经外出访友,只不过他认识的人好像都不见了,让他十分无趣,朝廷的官员又忙于政事,没有人有时间跟他闲聊,如此一来,赵匡义就更是无聊,在家不时发脾气,阴沉着脸,让人害怕。

    夫人符氏小心侍候着自己的夫君,只不过她不明白赵匡义的心思,总是不得要领,相当郁闷。符氏每个月都要进宫给太后请安,也间接提过请太后给赵匡义一官半职,让他报效国家。郭宗训很清楚赵匡义的德行,知道他目空一切,善于空谈,根本不能治事,但是他很给面子太后,也就顺水推舟,请王溥安排赵匡义一官半职。只是赵匡义眼高于顶,根本看不上,就只好作罢。

    事后赵匡义还斥责符氏,太过小看自己,拿芝麻绿豆的小官来敷衍自己,简直就是折辱,自己志存高远,看不上!符氏只好作罢,再也不敢推荐了。

    失去一个个机会,赵匡义只好呆在家里,百无聊赖。赵匡义对于毒药有特别浓厚的兴趣,以前在扬州还捣腾过一段时间,只是后来获罪,什么都没有了,那些术士、医师都消失得无影无踪,让他无法再搞这些心头好,实在是郁闷。

    好不容易等到兄长回来了,赵匡义再次向赵匡胤提出要求,想跟着他一同出征,以便长长见识。以前,赵匡胤当然可以答应,只是今时不同往日,军队管理严格,没有私人的幕僚存在,即使主将也不可以随便带人进军营,更何况赵匡胤知道自己这个兄弟的德行,这么可能答应呢?

    他只好和盘托出,把军队的管理制度和权责分离向赵匡义做了一番解释,拒绝了赵匡义的提议。赵匡义完全没有想到兄长会拒绝自己的提议,大失所望,听到赵匡胤讲军中的规矩之后,他明白了,朝廷对军队的掌控很严,自己是难以涉足了。

    “兄长,那大事做不得啦?”赵匡义好像自言自语,又好像是询问赵匡胤。

    “兄弟,别再做梦啦,能安享太平、安享荣华富贵已经不错啦,皇上对我们已经仁至义尽啦,不要节外生枝,否则咱们赵家就完了。”赵匡胤当然明白赵匡义想什么,也知道他的性格,绝不会轻易罢休,他还是苦口婆心地劝赵匡义放弃妄想。

    “娘亲说兄长是个办大事的人,而且降世之时天降瑞祥,难道不是天命所归?”赵匡义还不甘心。

    “即使娘亲说的是真的,但是皇上的神奇之处谁人能比?世间人说皇上乃星宿下凡,难道你没有听过吗?你是没有见过皇上的神奇,为兄却是亲眼所见,周军能够击败辽军,横扫大草原、驱逐辽军,完全是皇上的大手笔,辽军的铁骑在周军面前完全没有优势,让我军打得丢盔弃甲,如果不是皇上,我们根本打不过辽军。你就不要妄想了,为兄不会再干那些事了,廷宜要是没有事干,那就读读书,反正几个侄儿也需要教导,家里的花费有限,为兄如今的收入足以让你们过上好日子的。”

    赵匡义知道再也无法说服兄长了,只得作罢。

    在情报司、锦衣卫的严密监视下,即使赵匡胤想帮忙也办不到,更何况赵匡胤不帮忙,赵匡义再也没有折腾的机会,只好乖乖地待在家里构建自己的空中楼阁。

    曹州防御使李光俨一家也享受到赵匡胤集团的待遇,在情报司、锦衣卫的严密监控下,李光俨一家虽然自由活动,待遇优厚,只是他们难得接触到党项族人,即使偶有拜访也成不了气候,因为定难军已经被朝廷彻底掌控了,党项族人慢慢享受到朝廷的厚待,没有造反的意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