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周之雄风 » 第三百二十七章 时代的节奏

第三百二十七章 时代的节奏

    从周军进军吐蕃开始,随军的情报司人员就每天往东京发回战报,即使只是行军也照报不误。这些勤劳的信使是信鸽,情报司的人员有多辆大车随行,里面养着许多信鸽,有专门的养鸽人照料这些信使。这些信鸽都是从京兆府带来的,周军每前进一天,就放飞两只鸽子,携带同样的军报,送回京兆府,京兆府的情报司人员再把这些情报原封不动地用信鸽送回东京。

    这些军报都是经过加密的,回到东京之后,由情报司的人员进行翻译,再向郭宗训报告,以便郭宗训掌握前方的第一手资料。

    每隔几天,东京、京兆府的情报司都会派出信鸽运输队,把信鸽送往前方,确保对方有足够的信鸽进行放飞。

    这个通信方法,经过多年的运作,已经很成熟了,内务府在全国每个州府都有专门的养鸽场,为内务府提供通信支撑。全国各地的信息每天都通过信鸽传回东京,内务府把这些信息汇总之后,送给郭宗训查阅,又把郭宗训的命令传回内务府在各地的衙门。

    有了这个通信手段,郭宗训对全国各地情况的了解程度是朝廷官员无法比拟的。

    每次开战,情报司的人员就携带信鸽随军出发,定期地向后方发回战报,让后方及时掌握前方的情况。战争结束之后,内务府马上就在当地开设信鸽养殖场,形成新的通信圈,就这样逐步扩大信鸽通信的覆盖范围,最终达到全面覆盖的目的。

    这种通信方式虽然很好用,但是可靠性还是有疑问的,信鸽在野外碰到猛禽、或者被猎杀也是有可能的,所以一些重大的信息传递还是要依靠原有的驿站通信体系来进行。

    郭宗训非常注重交通、通信的工作,不断地搭桥修路、修建驿站、兵站,确保大周各个州府的道路完好,以便商业流通、运输畅顺,可以说大周各个州府的道路建设从来没有停止过,一直在修建、在延伸,一直覆盖大周,乃至延伸到国外。

    这样大力度的建设,耗费的金钱也很多,不过几乎所有的建筑材料都是内务府工厂的出品,施工的都是工程兵,付款的是大周钱庄,只要皇上允许,大周钱庄就会无条件地支持内务府的一切项目建设和运作。

    这些修好的道路上,使用最多的就是内务府的运输车队,他们不但运送自己的货物,还承揽了各地的货物运输,低廉的运费让各地的商家都愿意委托内务府的货运队进行运输,毕竟庞大的内务府也看不上他们的一点点财货。当然也有商家宁愿贵一点也要自己运输,那也没有关系。这些商家购买的运输车辆、马匹,大多是内务府提供的,内务府照样可以赚到钱。

    内务府的很多工厂都吸纳了各地豪强的投资,让这些当地的豪强都能够在各地经济发展中分到一杯羹,能够自愿地配合内务府在各地的工作。

    内务府的工厂越来越多,运输量也越来越大,赚的钱也越来越多,也抵消掉前期的基础投资。

    通过发掘矿山、研制新产品、研制新武器,让内务府赚了大钱;投资到朝廷的战争中,获得超额的红利,让内务府的实力越来越强。

    投资内务府的财富效应,让大周的勋贵、豪强对内务府的项目趋之若鹜。不断增加的新项目,吸引了越来越多大周勋贵、豪强来参与,跟内务府联系到一起的大周勋贵、豪强越来越多,他们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利益共同体,捍卫郭宗训的大周朝,成为这个利益共同体的重要共识。

    随着内务府的实力提升,更多新的项目在郭宗训的脑海里出现,只是现在科技理论还没有过关,研究这些学问的博士们还没有开窍,即使自己多番提点,他们还是不得要领,自己又不能说得太直白,郭宗训只好耐下心来,等待。

    等待着吐蕃高原的信息,郭宗训已经着手安排西南方向的战争,毕竟这里等待的时间也太长了,向拱、曹翰、李处耘等人已经准备的工作也足够充分了,只是郭宗训不想两线开战而作罢。

    无奈之下,各地的将领都加大了预备役的训练和物资储备,他们把预备役当成正规军来训练,经常开展演习,提高战斗力,准备随时听候朝廷的指令,进攻大理。

    为了安抚这些将领,郭宗训还调他们回东京述职,然后跟枢密院的枢密使一起,对西南之战进行初步的推演,在这次会议上,郭宗训正是表态,拿下吐蕃高原之后,周军就进攻大理,收复这片土地。

    郭宗训的表态,让向拱、曹翰、李处耘大喜往外,纷纷表示回去之后好好练兵,争取早日拿下大理。

    对于李处耘而言,回到东京述职,也可以回家看看,毕竟他在外也好长时间了。虽然他之前也曾有休假,回到东京休息,那时候他还不知道何时才轮到自己一展所长。

    皇上也召见过他,说过朝廷的一些计划,那时候朝廷的大军都在北方用兵,南方真的不适合另开战场,但是看着其他同袍在沙场立功,着实让李处耘有点着急。

    这次回来就不一样了,李处耘知道,最快就是明年了,终于轮到自己了,可以上战场,建功立业。现在李处耘的长子李继隆已经离开皇宫,皇上派他到羽林卫实习去了,看样子皇上要委以重任,真是想不到自己的儿子会有这样的际遇,实在是幸运。

    这次回京,李处耘还收到一个特别的消息,之前太后召见了李处耘的夫人和他的长女,太后看来他的女儿之后,很高兴,赐以冠帔。太后的赏赐,让李家上下心领神会,看来李家富贵逼人了。

    李处耘没有想到自己能够这样的际遇,自己的本事还没有使出来,自己的儿女都已经有好的前程。自己曾经追随赵匡胤,皇上把自己调开了,以免自己跟着赵匡胤出事,后来又厚待自己的长子,看来皇上也是爱才之人,看来明年一战,自己要加把劲,赢得漂亮一点,别辜负了皇上的信任和浪费了自己的一身本领。

    对于郭宗训来说,团结越来越多的人、获得越来越多人的追随,大周的事业就能够蒸蒸日上,为此郭宗训周密地布局着,也获得很大的成功。正如王朴所说,时间在自己一边,只要稳住,自己的优势就会越来越大,现在能够挑战自己的人已经不存在了,自己要做的就是把大周的人团结在一起,提高大周的实力,普及教育,占领无人的新区域,为华夏子民留下丰厚的家底,至于之后怎么样就管不着了。

    等待,在这个时代,确实是很无奈,很多事情都要花好长时间去等待,即使郭宗训知道最快可以怎样做,但也没有办法实施,技术落后不是短时间之内可以改变的,他能够大规模使用信鸽已经很了不起了,能够花大价钱搭桥修路、组建专业工程兵做这些工作也是超前的举措,提高了很多工作的效率,节省了时间。

    这一系列的超前,也是周军能够碾压敌人的底气所在,只是短短十年不到,大周想要跑起来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花更多时间去努力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