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自愿与志愿 » 第七章 善后

第七章 善后

    陈有福和周慧兰在家等的不耐烦,两个只有小学水平的工人除了熟悉钢铁和棉花,其他一窍不通,这孩子高考是想帮都不知道从哪下手,一个视力体检就让这两个成年人没了准主意,周慧兰甚至都和对门的邻居大妈约好了,礼拜天去乡下的一个娘娘庙拜拜,求娘娘保佑。

    人啊,只有在对未来恐惧和状态失控的条件下,才会相信神仙。这陈家是真遇到槛了。

    陈为平进门把1.0的消息公布之后,周慧兰脸瞬间阳光灿烂,合不拢嘴,一个劲说:“好好好,不赖不赖不赖”。陈有福心里长出一口气,脸上却没有微笑。他问为平:

    “那个医生咋说的?”

    “没和医生说话,我自己直接测的。后面有同学帮忙,很快就测完了。”

    “背的用上了多少?”

    “根本用不上,爸,你别操心了,已经测完通过了,没事了,放心吧。我看书去了啊。”

    陈有福心里开始打鼓:那医生咋帮忙的?同学还能帮忙?这周建国咋办的事?不想了不想了,回头问问周爱国就清楚了。

    第二天下班,陈有福买了个西瓜放在自行车前车筐中,西瓜大,沉,压的车把不敢随便动弹,拐弯都费劲。陈有福一边看着路,一边照看着西瓜,人多的时候就下来推着走,用了平时多一倍的时间,来到了周爱国家。

    大舅子周爱国接过西瓜,直接奔厨房,切成大月牙,端到了客厅,让座了陈有福,开始边吃边聊。

    “大哥,来是给你说一声,为平的体检通过了,这得谢谢你啊,帮了大忙了。”

    “哦,不错不错,这老二办事还是挺靠谱的嘛,通过就好,都是自家人,不必客道。”

    “那二哥那边,我得表示表示吧……您也知道,慧兰和他的情况不是很好,我心里没底,人家帮了大忙,不表示怕挑理。您看这……”

    “嗯……你说的也是。这样,你稍等等,回头我见了他,看他咋说。应该没啥的,都是亲兄妹,哪有那么多说道啊。他真要挑理,我说他,你不用担心。来,吃瓜吃瓜。”

    通过体检的陈为平还得继续上课。离七月高考只有一个多月了,夏日的日头一天热似一天,而陈为平的视力却一天不如一天,逼的他在教室看书写字时,只能把方凳侧着放,高度低一半,坐在凳子腿上,这样课桌上仅能露出脖子和头,他才能看清楚书本。至于黑板上老师上课的板书,他早就彻底放弃了。

    班主任老师看他的坐姿难受,专门给他找了一个低矮的桌子,同时,把本来在倒数第二排的座位,直接调到了正数第二排,之所以不是第一排,是想着让前后左右能有四个同学照顾他。陈为平做梦都没想到,半年前还是独立自主的大好青年,眼下成了被人照顾的“残疾对象”,尤其是在第二排,课间站起来,和周边的低个子同学对比,明显的反差,更显得另类。

    陈为平就盼啊,盼啊,盼赶紧高考,少一天被人照顾,少一天心里受煎熬。不过也有惊喜,他的同桌居然就是体检帮助他的宋家明。宋家明个子矮,又瘦小,加上座位前后相差了五六排,俩人虽然是同学,但应该属于脸熟的陌生人。测视力让陈为平对宋家明心存感激,但也不知道如何表达。宋家明眼神好,是班上五十多人中,少数不戴眼镜的同学之一,这也是班主任让他和陈为平同桌的重要原因。

    因为视力,陈为平失去了一些;因为视力,陈为平也得到了一些。

    在这个紧张的高考前夕,陈为平觉得生活开始变得有趣,不再是按照父母所说的按部就班的样子继续,有着越来越多的新奇和偶然,这使得他不再惧怕长大,毕竟,有了不可预知,生活才会有希望。

    周爱国给周建国打电话,说了体检通过的事。周建国说:“我找的人,肯定靠谱。那哥们说了,每年都是他负责查视力,他说不合格,你学习再好也没用,报名都不让。大哥,事我办了,这办事的费用总不能让我搭工搭料再搭钱吧。你之前答应过的啊,实报实销。我也不多要,就一桌酒席钱,你给周慧兰捎个话,我不多要她一分钱,500块,烟酒算我的,我就不另算了。”

    “500……这……好吧,我给慧兰说,答应你的,该多少就是多少,这事我负责到底。”周爱国对给钱没意见,但没想到居然这么多。县城一般人家红白喜事摆“三八席”(八凉八热八碗)也只是200块钱,加上烟酒也超不过300。这老二在家里请客办事,不至于花费500块吧?难道还私下给人家塞钱了?不至于吧……带着一串问号,周爱国来到了周慧兰的家,今天是礼拜天,一家三口都在。

    见大哥来了,陈有福很是高兴。从农村到县城当工人,离开了本乡本土,陈有福在这个县城里真不认识几个朋友。虽说老家农村离县城也就30多里,但口音上的个别词句和发音和城里人已经有了不同。因为这,周慧兰的母亲对这个大女婿一直不待见。可能和周爱国走南闯北识人多的缘故,他对这个妹夫是很满意的,认为他踏实本分,顾家心好,所以也愿意常来常往。陈有福也确实实在,每次回老家总带些新打的粮食或蔬菜鲜果,给周爱国送去,渐渐的把大舅哥当亲大哥。

    周慧兰让陈为平去里屋看书,给大哥倒了水,坐下来等大哥说话。

    “这为平快高考了,我也是正好路过这,长话短说,不耽误孩子学习了。是这,体检的事有福给我说了,挺顺利,挺好。这事你二哥没少操心,请客托人,不管咋样吧,他确实帮咱了。有福上次问我咋表示一下,我想了想,你看这样行不行,给他拿300块钱,也算咱们的心意。他摆席请客花钱了,这钱咱给他出了,也合理正当,你们觉得呢?”

    “中中中,应该的应该的,慧兰,给大哥拿钱。”

    “大哥,钱确实该我们出,只是……家里没有那么多现钱,你等我一会,我去储蓄所取,不远,一会就回来。”周慧兰有点不好意思,说话时起身就去里屋拿存折。

    这倒让周爱国有点意外,有点上门催债的感觉,连忙说:“不急不急,我就是路过给你俩商量商量,也不差这一会,啥时候有啥时候给都行。”

    周慧兰还是出门了,一是去取钱,二是顺便买点吃喝,这亲哥上门给自己办事,说啥也得留吃饭啊。

    500块是周建国开的价,周爱国心里知道,如果真如他说是哥们朋友帮忙,就单单在家吃个饭,是花不了500块的,这相当于陈有福两口子一个月工资啊。有意和周建国掰扯清楚,转念一想,也没那必要,看破不说破,当年返城的事情也许就是他的一个心结吧。他这当大哥的,对得起妹妹就对不起弟弟,没办法啊。在来陈有福家的路上,周爱国心里不是滋味,思来想去,摸摸身上正好昨天发的出差补贴200多块还在身上,就想着,干脆,自己当大哥的出200,只要300就行。再多,他也贴不起,自己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人。

    连300块现钱都拿不出来的周慧兰家,一是真没钱,前年单位开始盖集资房,为了早日离开这个“一室半”,周慧兰拿出来家里大半的积蓄报了名;二是手里不习惯留多余的钱,每次发工资都把整数全都存到储蓄所,能多吃利息,家里只留100块以下的零花,每笔花销都记账,为的是心里有数,不乱花。

    勤俭持家是大多数50后的传统,这个传统帮助他们度过了艰苦的岁月,保住了家庭和生命。这个传统也给他们留下了本能的习惯和烙痕,对粮食之外的物品再也不感兴趣。

    取了400块的周慧兰,拿出100块,顺路买了只烧鸡、一斤猪头肉、一瓶西凤酒和一些不常买的蔬菜,回家准备再炒两个菜,让大哥吃好喝好。虽然花了不少钱,但心里高兴。人啊,只要高兴,就会忘却一切自己坚持的原则;一旦郁闷,便会加倍的苛求自己。此时的周慧兰早已忘了货比三家,是见啥买啥,基本不问价。

    周慧兰到家,周爱国已经走了,陈有福没留住。周爱国实在觉得到妹妹家,等着去储蓄所取钱给自己,好说不好听,编个理由,特意从家属院的后门走的,为的是不和周慧兰碰面。当然,周爱国还有另一种考虑,快到饭点了,慧兰肯定留自己吃饭。周爱国早就听说纺织厂这两年的效益不好,正赶上国企改革“砸三铁”,工人工资也大不如前,留下来吃饭就是让他们破费,家里孩子看眼病上大学都是用钱的时候,能不给他们添麻烦最好。留,心里忐忑;走,心里踏实。

    礼拜一,陈有福就把300块送到了周爱国手里。转手,周爱国添上了自己的200,用单位的信封装好了,跑了趟周建国家。建国媳妇说老二和几个朋友去乡下钓鱼去了,不在家。周爱国说明来意,给了信封,谢谢老二帮忙,也让老二代为感谢一下县医院的同学。老二媳妇说:“那个同学最开始说从来不管高考体检的事,老二好说歹说,硬拉来家喝酒,人家才同意帮忙想想办法。那天他都喝的晕晕的了,我以为他都忘了呢,没想到还真办成了,这为平就是命好……”

    建国媳妇说这些话的时候,在教室爬在桌子上写模拟卷的陈为平打了个喷嚏,宋家明瞅他一眼,俩人对视,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