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自愿与志愿 » 第八章 深圳

第八章 深圳

    为平回到家已近深夜。已经入睡的周慧兰,起床开门的瞬间,有点激动的失声。接下为平的行李包的同时,马上叫陈有福做饭。

    为平打开行李包,拿出给爸妈买的东西。给老爸买的是剃须刀,专门跑到长春百货大楼的专卖柜台买的。给老妈买的是榛蘑,是在刘白冰的带领下,在山货批发市场买的。还有给大舅带了根鲜人参,个头不大,是个心意,感谢大舅为自己上学一直奔忙。买这些为平没用存折上的钱。一学期下来,存折上的2700变成了2900。

    寒假,为平还见到了山东大学的宋家明。一别半年,两人互有书信,谈见闻、谈感受、谈理想,无话不说。给宋家明写信早已成为陈为平的固定工作。家明约为平暑假时候到济南看看,一起爬爬泰山。为平高兴的答应了。

    假期过得很快,过了春节不久,就踏上了返校的路程。返回的车票是为平自己到新乡买的,县城火车站没票。周慧兰不放心,让陈有福陪为平去,为平还是坚持自己一个人。陈有福夫妇感觉孩子真的大了,知道自己挣钱给父母买东西了,也不再凡事依靠父母了,这么多年的书没白读,虽然家里生活依旧不富裕,但一家人的心在一起,这比什么都好。

    顺利返校。为平进宿舍,刘白冰已经在了,对他说:“有你一封信,我扔你床上了,门卫阿姨给的,看邮戳是寒假过年前到的。”

    为平拿起信一看,信封明显就是自己的字迹嘛。再看邮戳,果然是深圳,居然真的回信了,太不可思议了。为平小心翼翼的打开信封,有一页信纸,还有一个红包,内容是这样的:

    陈为平同学:

    你好!

    来信收到!首先谢谢你对我的信任和支持。

    眼睛生病并不可怕,从你的来信中,我看到了你的勇气和自信。你是个有志气的孩子,能够帮助你这样的大学生也是我职业的荣幸。正如你所说,角膜供体确实很稀缺,这也是我近年来一直为此呼吁和努力的方向。因此,我希望通过对你的医治,能唤醒更多的志愿者捐献角膜,通过角膜移植,能让更多的患者重见光明。

    希望你见信后尽快与我联系,我会尽快着手为你安排角膜移植手术。手术费用,我已经向院长请示过,医院同意为你减免部分费用,剩下的费用我会通过我所在的SZ市政协帮你募捐,争取达到手术费金额。

    祝你学习进步!

    随附我的名片和新年红包一个,祝新年快乐!

    赵启明

    1999年1月9日

    打开红包,一百元。显然这是彩票中奖的感觉。1.2元的3个包子换回来250个包子,而且还不止这些,还有不用排队的角膜,还有免费的手术……这是真的吗?天上掉馅饼砸中了自己吗?还是镶金边的馅饼?

    名片上写的:“赵启明博士SZ市政协委员SZ市眼科医院主任医师电话:******BP:******地址:*****”

    周一开学上课,为平拿着回信,找到了辅导员老师。辅导员老师马上向学院领导汇报,领导先查询了114,给SZ市政协打电话,确有赵启明委员。又给SZ市眼科医院打电话,确有赵启明医生。最后按照名片直接给赵医生拨了电话。

    双方沟通结果:这都是真的。赵医生也希望学校能出一个陈为平情况的介绍信,传真过去,这样有利于他尽快展开募捐活动。同时,希望学校尽快安排陈为平去深圳,本周内能到最好。

    为平向学院领导和老师请假,表示争取快去快回,尽可能的少耽误课程。自己一个人去,也不向家里说了,一是时间来不及,二是给爸妈说了也是干着急,徒增不必要的担心。

    当领导和老师得知陈为平仅有2900元,只身赴深圳手术,随即在学院发起了向陈为平捐款治病的倡议书。经过学生会和各社团协会的组织募捐,两天内最终获得了一万九千多元的捐款。这里面还包括彭长江的表叔专程送来的一千元,交代为平安心手术,恢复后继续到家里家教。

    学院委派彭长江陪护他一同去深圳,往返车票和住宿由学校负责报销。在周三的下午,彭长江和陈为平一同踏上了南下的火车,从末冬的东北奔向初春的深圳。

    陈为平觉得对不住彭长江,这一去一回的,少说半个月,耽误自己无所谓,但是耽误别人时间,着实过意不去。彭长江到是十分兴奋。其实,在学院决定派同学陪同的消息传达到班长那里,选择谁去,全班男生是开过激烈讨论会的。有提议派家离深圳最近的去,小广西是首选;有提议派河南老乡去,应该是李毅鹏;还有提议班长陪同去……

    最后彭长江的自荐说服了所有人,理由很简单:他爷爷家就在深圳,他寒假才刚刚从那回来,而且眼科医院就在他爷爷家附近,闭着眼睛都能摸到。天时地利人和,彭长江给爷爷打了电话,爷爷表示全力支持小彭彭陪护同学归来。这简直就是上天为陈为平量身定做了个陪同。

    一路行程,从北到南,跨越五千多公里,经历白雪皑皑到初夏朝阳,车窗外的土地由黑到黄再到红,跨越黄河长江,陈为平深感中国的广大和自己的渺小,视力的缺失对尚未涉世的自己而言,损失太大。如果能再有一次选择的话,他情愿选择放弃高考,不往眼睛里滴风油精,过普通健康人的日子,和家人一起,看祖国大好山河,那是多美的生活啊。

    三月,初春的深圳已经有了暖心的温度。赵启明医生举着“北方师范大学陈为平”的牌子在站台上张望等候。身着长袖衬衫的赵医生和穿着棉衣的陈为平握了手,广东普通话和河南东北话热情相交。随后,赵医生开车载着两个“东北人”驶离车站。长春的街面上还是冰雪覆盖,而此时的深圳街头已经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如果不是临行前彭长江提示为平到公安局办理边防证,陈为平真没感觉到此时此刻自己就处在祖国南端的边境前沿。

    医院为陈为平提前安排好了病房,高层的两人间,另一个床位空着。房间内有电视、空调、冰箱、座椅和卫生间,这和为平在老家见过的只有床和床头柜的病房太不一样,这里一应俱全,很有家的感觉。写字桌上放着当天的《深圳特区报》,提示着这个房间和外面的市区保持着紧密的同步。旁边还有一份点菜单,注明了价格和送餐时间。对陈为平,这一切都是新事物。

    为平换了住院服,安排了全面体检,并按照要求服从医院管理制度,不能擅自离院,这打消了彭长江请为平到爷爷家吃饭的打算,只好变为送餐。

    下午,赵医生和陈为平做了详细的手术沟通。赵医生说,之所以这么着急让为平过来,主要是因为最近刚刚有个危重的病人,是一名多年党龄的中共党员,主动表示要身后捐献角膜,而家属也十分的配合,希望院方能尽快协助安排。这时恰好学校打来电话,赵医生就希望为平尽快到达,毕竟病人的情况急转直下,可能也就是一周之内的事情。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对方捐献的角膜是两个,但本着让更多人受益,通常只能按照一个需求者移植一个角膜安排,也就是说,一人捐献,两人获得光明。虽然只有一个眼睛恢复光明和视力,但已经基本可以不影响生活质量了,这是供体稀缺条件下的无奈安排,也请为平理解。为平表示完全配合赵医生的安排,没有任何异议。

    手术费问题,经过赵医生在市政协多方呼吁,有数位工商界的企业家共同出资,承诺保障全部手术费用,这一点让为平放心。为平说学校还募捐了一万多元。赵医生说,这笔费用正好可以用于术后角膜维护和防排斥反应的医药费,应该足够了。

    在入院后的第三天,赵医生开车带着陈为平和彭长江二人参加了捐献者在殡仪馆的追悼会,为平为这位素味平生的老党员献了花,瞻仰了遗容。从为平模糊的视线中看到,这位党员捐献者安详的躺在花束丛中,一身中山装显得简朴而庄重,身上覆盖着鲜艳的党旗,突显出他的崇高和伟大。在赵医生的引荐下,为平和捐献者的家属握手致意,也和另一位和自己一样的角膜受益者握手问候。

    是怎样的机缘,让这三个本不相识的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场合相见。之后,另两个人会带着逝者的委托,继续用眼睛去迎接新的一天的希望和光明,这种传递是生命的延续,更是精神的常驻,让活着的人每一天活出两个人的精彩,才对得起这份信任的委托。对为平来说,学好师范,当个好老师,将这种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这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这一刻起,当老师,不仅仅是为了省钱和挣钱,更是为了让生命更有意义。

    手术安排在追悼会当天的下午。为平给自己的手术单签了字,签字的时候居然有了高考语文时候那种手的颤抖,应该不是紧张,是激动。彭长江还是问为平,是否告知家里一声,毕竟是眼睛手术,不比其他。为平说,等手术后再说吧,少一个人知道少一分牵挂。

    手术全程多久,为平不知道。进了手术室先是听到柔和的轻音乐,全程伴随。然后是在眼睛周围打针,应该是麻药。再然后就是赵医生开始拿着各种器械在一个类似显微镜的下面,在自己眼睛上方操作。过程中赵医生和为平聊着家常,问河南都有啥好玩的、好吃的,自己有没有女朋友,毕业了想去哪工作等等。在音乐、聊天的舒缓气氛中,手术完成了。赵医生说,一切顺利,比顺利还顺利,静养观察三天就可以出院了。

    一个眼睛手术,两只眼睛都蒙上了,可能是怕另一个眼睛联动?不懂,反正从手术室出来,为平就靠彭长江当拐棍了。回到病房中,彭长江就开始忙活,喂这个吃喂那个吃,按他的话说是:要科学养猪,不养胖回去不好交代。为平说打开电视想听听新闻,彭长江打开了,是粤语。换台,还是粤语。再换,还是……最最后,找到了中央一台,可算有个能听懂的动静了。真是不出门不知道,到了深圳,不懂粤语,连电视都几乎没得看。

    在蒙眼睛的三天里,除了彭长江和中央一台的声音,还有另外两个声音的出现。

    一个是来了个新病友,叫曾力强,四川人,一口川普。彭长江说这人很年轻,和咱们年纪差不多。曾力强在工地上开挖掘机,却偶然的被飞来的砂石误伤了眼睛,眼球出血才来住院的。小伙一直担心眼睛失明不能再开挖掘机,家里还有弟弟妹妹要上学,自己在这里也是手停口停,不敢没有工作。两天的用药后,医生说眼球没问题了,就是他自己感觉视力下降了一些,但不影响工地干活,也很高兴。老板来慰问了,让多休息几天,但小伙还是想早点回工地上班。这不,第三天上午就出院,直接去工地报到了。临走前给为平留了一堆水果和营养品,说自己带着麻烦,让为平哥俩帮帮忙吃了。

    另一个声音是每天来订餐和送餐的一个小女孩,大家都叫她小丽,彭长江说看年龄也就是十四五岁。每天饭点准时来送餐,然后同时统计下一餐的点餐和收钱。为平听起来她声音确实很柔弱,细声细语。有一次她又到房间询问订餐,为平问她:

    “小丽啊,现在是上学时间,你不上学么?”

    “不上学了,打工挣钱更重要”。女孩毫不犹豫的回答。

    “你现在还小,应该好好上学的,以后长大了,也学会知识了,能挣更多的钱啊?”

    “我现在已经长大了啊,不用上学也能挣钱的。上学挺没意思的,学的东西也用不上,还不如我现在,每天时间自由,还有很多玩的时间。”

    “你家里人知道你在这打工吗?”

    “知道啊,我们全家都在这呢。我们来这好几年了,深圳挺好的,比老家好多了。”

    为平不知道往下该怎么说了。

    曾力强,一个自己的同龄人,受伤了,身边连个照顾的人都没有,两天就出院,继续挣钱养家。小丽,一个父母都默认失学的孩子,从小开始帮家里挣钱。对比自己,20岁的人了,学费、餐费、住宿费都是靠家里,手术费是靠募捐,这个大学读的到底是值,还是不值?为平有了一种莫名的质疑感。

    按照和赵医生的约定,术后的第四天,拆纱布后,为平要接受几个媒体的采访,目的是大力宣传角膜捐献,构建深圳眼库,让更多的眼病患者免于在黑暗中排队等待角膜。

    在蒙了三天的纱布缓缓摘下时,为平的左眼慢慢的睁开,看到了好几个摄像机正对着自己录像。赵医生伸出自己的手指头,站在病床尾部,问:

    “这是几啊?”

    “三!”

    “这是几啊?”

    “二!”

    “恭喜你,陈为平同学,手术完全成功,你的视力已经恢复到最初的近视视力了。也就是说,不用再把趴在桌子上看书了!”

    赵医生、彭长江和现场的医护和媒体朋友都鼓起掌来。当天晚上,这一幕情景在深圳电视台、广东电视台的新闻栏目中再次呈现,新闻解说词是这样的:

    “日前,来自东北的大学生陈为平同学,在深圳眼科医院接受了志愿者捐献的角膜,并成功进行了角膜移植手术,重新获得了光明。这是今年SZ市第19例通过角膜捐献和移植的成功案例。据了解,角膜移植是治疗多种眼病的有效途径,而目前各地区角膜捐献数量十分有限,很多本能获得光明的病患只能苦苦等待。鉴于此,深圳眼科医院赵启明医生率先发起,成立深圳眼库,呼吁更多的志愿者能在生前签订角膜捐献志愿书,献出一份爱心,留下一份光明!”

    为平说委托彭长江,在上班时间,找个电话,给大舅周爱国的单位打一下,让大舅转告家里,一切都好,马上就返回东北上课了。周爱国接彭长江的电话,还以为是骗子,听的一愣一愣的。直到挂了电话他都不敢相信,陈为平自己敢跑那么远,做那么大的手术,花了那么多钱,居然之前不给家里说。这陈有福周慧兰咋养出这么个沉得住气、敢赌自己眼睛的孩子啊?!

    赵医生希望为平能再多观察几天,担心有移植后的排斥反应。为平感受了一下自己的左眼,觉得可以了。想到,一是劳累彭长江爷爷家天天给自己做饭,彭长江送饭,真不想再折腾人家;二是多待一天,毕竟要多花一天的钱,虽然钱是大家捐献的,但能省点就省点,早回到学校静养观察也是一样的。

    赵医生准许了为平出院。临行前,开了很多药,有抗排斥的,有营养的,有消炎的等等,一个行李包的大半空间装的全是药。还开了个药单子,让为平回到学校后,药用完了,照此继续坚持服用三个月。之后保持电话联系,不可大意。

    赵医生开车送为平哥俩直接到火车站,在候车大厅门口下车后,伸手要和为平握手道别。为平放下了行李,没有伸手去握,而是工整的站立,九十度,给赵医生深深的鞠躬!饱含热泪,和赵医生道别。

    上车了,彭长江从包里拿出一个小盒子,说是赵医生临走前让他代为送给为平的。为平打开,是一只精致的派克钢笔,盒子里面留了一个小卡片,上写:“祝陈为平同学,学有所成,为人师范!”

    为平把笔盒紧紧攥在怀里,望着车窗外的天空,想想曾力强,想想小丽,再看看手中的笔盒。为平不再质疑自己上大学,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