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武侠仙侠 » 末路侠刀传 » 第十一章:卖国以求饱

第十一章:卖国以求饱

    郑水生听见村里的热心村民招呼他去看特别的粮商,郑水生颇有些好奇的接连发问:“特别的粮商?什么样的粮商叫特别的?是因为他们收费很低吗?”

    “我活了这么多年也是头一次见呐。”那村民是个打扮成熟的妇人,眉眼间显得还比较年轻,说话却老气横秋的。只听她一边带路,一边扯着嗓门儿大笑道:“哈哈,他们呐,不收钱的,就问几个问题,回答的越详细,给的粮食就越多。你们这些好汉知道的,肯定比我多,说不定能去拎一大袋米回来呢。”

    郑水生和尹兆东对视一眼,都感觉事情不大对。商人不收钱,这还是第一次听说。如果不是为了赚钱的话,他们做这个买卖又是为了什么呢?

    尹兆东低头想了想,开口道:“他们都问了些什么问题啊,我们得琢磨琢磨怎么说,”

    “也不是什么隐秘,比如税官收了什么东西,城里人上工的时间什么的。哦,对了,有个亲戚在阳渡镇当兵的,讲了点军队的事,得了好大一袋米呢。”

    郑水生所在的县叫裕华县,归属于江波府。阳渡镇也是江波府下辖的,不过镇是驻军之所,据说与县城大不相同。郑水生并没有去过阳渡镇,因为阳渡镇离裕华县有近百里的路程,比府城还远——郑水生直到现在,还没去过府城呢!

    说话间,郑水生已经看见了前面一辆大牛车,车上还有好几袋粮。其中一袋打开了,露出里面金黄发亮的谷子(注1)。

    车旁边站着四个大汉,个个虎背熊腰,都是圆脸,眼睛细长。四个人都带的同一种刀,柄用牛角、红木做成。刀是弯的,长不盈尺,有皮质的刀鞘,鞘上有环,环上缀有丝线带子,挂在腰间。郑水生看了看自己的柴刀,顿时感觉不那么好用了……

    郑水生又和尹兆东对视了一眼,都看见了对方眼中的惊疑不定。‘这该不会是北边那个什么长生帝国的细作吧?’

    妇人带他们到了,也就径直回家去了。郑水生两人远离了那辆牛车,寻了个两间房子中间的小空间,准备躲进去仔细讨论一下。

    郑水生低声问道:“他们是北边的细作吧?看着就不像咱们丰国人。”

    尹兆东点点头,道:“他们带的那种刀,是长生帝国最常见的勇士刀。”

    “那,把军队的事讲给他们,岂不是卖国了?”郑水生皱眉道。

    尹兆东反问:“如果不讲,哪来的粮食?况且,那些官儿害的村里人吃不上饭,就算是卖了他们,也是应该!”

    “可是,仅仅只卖了当官的吗?”

    郑水生听说前面在打仗了,但打仗究竟是怎样的事,他并不了解。况且,村子里的粮确实很紧张了。

    ‘如果不能为他们解决吃饭的问题,起码,不能阻止他们自己解决吧。’郑水生如是想,也就没去干预村民们。卖国以求饱,谁对谁错,他分不清。

    对他而言,只有一点是肯定的——把百姓逼到这步的狗官,都该死。

    两人吃了些干粮,又去走街串巷的帮村民们干家务。其实这和郑水生曾想象的行侠仗义相去甚远。但世界就是这样的,太多时候,人的对手不会是一个具体的,可以打倒的事物。而是一些琐碎的消磨,或者令人无计可施的末路。

    或许村头正晒太阳的,头发花白的老伯。也曾有过仗剑江湖,成为一代大侠的梦想。但梦想毕竟是太脆弱的东西,就像是天上飘落的雪花,洁白闪亮,但并不能用手抓住。

    在村里挨家逛了一圈,依然是很少有什么事情做。很多屋子里都是三三两两的村民在聊天,一聊就能聊上半天。还有一些打骨牌的,赌一点小钱。连赢十把差不多能买一斤谷子——郑水生这些天看了几百场了,没见过谁能一天赢这么多的。

    有些村民仍然去拿各种消息换粮,也有的村民意识到这是在卖国,坚决不肯去。不过,不管怎么说,这些特殊的商人,让很多村民的这个冬天好过了不少。

    次日,郑水生和尹兆东来到冯家庄。没想到那辆熟悉的牛车也到这来了。已经有一些村民上去换粮了,但其中却有一个突兀的身影在不停的走动劝阻。

    这个身影有些佝偻,脸上满是皱纹,正急切的讲着什么,因为距离有些远,郑水生听不真切。但这个人他倒是认出来了,正是当时留他吃饭的那位大叔。

    郑水生连忙对尹兆东说了句“去看看怎么回事。”就快步赶了上去,挤进人群。

    大叔这番阻拦显然已经遭到很多人的不满,一个青年男人甚至说:“我没吃的了难道吃你的肉吗!”大叔则是不停的念叨他们会害了前线的军人的,那些军人都打了败仗,他们的日子也就更难过了……

    一群人吵吵嚷嚷的,简直比过节的时候都热闹。那四个壮汉只是站在一边看着,并没有出手的意思,哪怕大叔确实在拦他们的买卖了。

    郑水生其实不能理解那些,在话本故事里被描述的穷凶极恶的草原蛮子为什么没有动手。但他感觉再这样下去,激愤的村民可能就先动手了。

    郑水生凭借着近些日来勤奋练武,力量明显超过了两个月前,这才勉强挤到大叔旁边,一把拉住他道:“大叔,你要是还信得过我,就先跟我走吧。”大叔犹豫了一下,终于同意,被郑水生拉出了人群。

    尹兆东刚刚辗转腾挪到了牛车附近,看了眼郑水生的位置,又只得再出来。而失去了阻拦的人群,争先恐后的把自己知道的全说出来,以换取尽可能多的粮食。

    郑水生和尹兆东找了个远离牛车以及人群的地方,仔细的为大叔讲了村民们换粮的必要。至于大叔对他儿子的担忧,郑水生也只能保证他俩绝不会去换这种粮食。卖国以求饱,究竟是谁的错,该不该做……这就是谁也说不清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