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武侠仙侠 » 山河镖局 » 第三十三章 安置

第三十三章 安置

    走在乡间的烂路上,陈漫觉得生活都美好了起来。

    长达三天的赶路后,镖队好好在圭山县衙休整了一天,得到了当地知县郑重地接待。

    当知道要在县衙留宿,陈漫就进一步提醒自己要谨小慎微,别说错话做错事。而知县大人对镖队的热情招待,更是吓到了陈漫。

    这年头混江湖的,谁不怕官啊?特别是陈漫这种从小就在县村厮混的,对县太爷那是敬畏有加。

    所以当陈漫看到知县对洪镖头嘘寒问暖,略显恭敬的样子,就越发提醒自己要规规矩矩,不能再搞出问题了。

    休整完后,镖队终于离开了那些该死的马,从县里借来板车,由县训导和几名吏卒带着镖队步行去往寻水村。

    乡间没有什么刻意修整的路,都是人一脚脚走出来的,只要那种当地乡贤实力够强的地方,才会组织农户铺设石子路。

    或者是当地乡里有文武曲星下凡,有人高中状元或者立下战功,县里就会花大力气搞出一条临时的马路,让状元郎或者将军走马探亲,衣锦还乡。

    事后这条路也会慢慢被雨水冲刷,或者被农户挖开做水渠,慢慢也会不复存在了。

    寻水村之前没有这样的好运,不过等当地的远航英雄,那个叫赵暑的船员亲自返乡的时候,估计也会弄一场差不太多的热闹场面。

    赵暑最开始是在圭山县附近的牧高营参军,后来跟着自家长官调到直隶谭山营,再后来随丁午号出海。

    船员们返航以后,选择返回原军营的占了大多数,其中又有大部分人,家乡离军营不远,在返回军营路上就可以回乡探亲。

    而少数像赵暑这样的,既选择留军,驻地和家乡太远的,就只好先回军营,等营里批准探亲时再回家。

    但毕竟出海三年,而且都是军人,可能有四五年都没和家里联系,总会有些情愫。所以赵暑等人就希望镖局替他们把分发的钱财送回家,还能给家里报个平安,通个信。

    另外大家都曾经一起经历生死,作为舟师,船员们都信得过洪维。所以也希望洪维能替自己提前探探亲,照顾一下家里父母妻儿。

    因为是步行赶路,所以镖队也就没有那么紧张,一路有说有笑的,显得挺轻松。

    陈漫也慢慢和大家熟悉一些了,不过还是话少,一个人不说话,安静的推着板车。

    跟着镖队的几个当地吏卒,看到陈漫边上没什么人,就凑过来好奇问他,

    “兄弟,这箱子里什么东西啊?”

    “不知道。”

    那年轻吏卒马上说到:“我听上头说,咱们县寻水村出了个朝廷封赏的大英雄,咱们这是要去英雄家里好好探访呢,你说这箱子里头会不会是给英雄家里的赏赐?”

    陈漫应付地微笑一下,默不作声。

    吏卒们马上就这个问题聊起来了:“你说会不会里面有一封圣旨啊?”

    “应该不会吧,我听说圣旨必须得是大官才能送,不会让镖队送吧”

    “会不会是皇帝陛下赏的金子?”

    “这个倒是靠谱,说不定还有一些金玉宝贝什么的。”

    “你说英雄家里是不是就发达了?”

    凌奇力注意到几个吏卒在讨论镖件,还离板车挺近的,就张口喊到,“喂,聊什么呢?别离车那么近!”

    几个吏卒还有陈漫马上停下了脚步,回头看过去。

    县里派来带队的训导官大人本来还在和洪维交流,听到凌奇力的声音很快反应过来,指着几个下属:“说你们几个呢!都站开点。”

    简单训话以后,训导官又笑着看向洪维,洪维自然不会为难他们,也开口:“没事没事,稍微注意一点就行了,几位兄弟别放在心上。”

    看着陈漫也回头,像做错了什么一样,洪维也指了指他:“你也没事,接着走就是了。”

    经过这么一个小插曲,几个吏卒也不敢靠近陈漫了。倒是凌奇力走到陈漫旁边开口了,“你慌什么?没你的事,我只是不想让外人接触镖件,你好好走你的就是了。”

    陈漫点点头,继续走自己的,没有要交流的意思。

    这反而让凌奇力有些尴尬,他都走到陈漫跟前了,如果就说这么一句话,然后又回去找别人聊天,显得很奇怪,像是不照顾新人一样。

    所以凌奇力又开了口:“入了咱们镖局,这些公家人什么的都不用怕,只要你有理就放心做你该做的事,不用瞻前顾后的。”

    陈漫嗯了一声,点点头,还是没有主动聊的意思。

    凌奇力大大咧咧的,直截了当:“你也太不说话了,聊聊天嘛。算了我来问你好了,你这短头发是怎么弄的?”

    “我小时候在寺庙里帮工,剃短头发习惯了。”

    凌奇力稍微摸了摸自己的头发:“短头发也好,我以前也剃过光头,动手方便。”

    陈漫能感受到对方的一些善意,渐渐开始话多了一点,他本来就是一个喜欢动弹喜欢热闹的人,只是有意在收敛。

    就这样走了快三个时辰,一大伙人终于到了寻水村,训导官找到村长,带着他们找到了赵暑家里。

    在矮小的土坯屋子外,村长操着方言,隔着老远就在喊,内容洪维听不太懂,但大概是说儿子有消息了什么的。

    一个有些驼背,头发散乱的女人赶快跑了出来,喊着什么,很是激动。可看到洪维一大堆人走来,又显得有些害怕,跑回了屋子。

    村长带着众人站在门口,自顾自的把屋厅里的椅子拿出来,请大家坐,一边喊着什么。

    训导官是本地人,告诉洪维,赵家赵婶从没见过,这么多人找她,有些怯场,村长现在在问她家男人在哪?

    农忙已经过了,村里有很多人看到这么大动静,都被吸引来赵暑家外头围观,周围站了很多人,热热闹闹的。

    村长又冲外面嚷嚷几句,就有几个年轻的跑走,不久后拿着椅子赶过来,原来赵家椅子不够坐这么多人。

    不一会儿,村长家的几个小孩就提着一大壶水和碗过来,还有一些炒熟的豆子之类的东西,就摆在众人面前,然后倒水,分发给每一个外来的客人。

    一开始趟子手们和吏卒都不愿意坐下,还是村长太过热情,把他们推在椅子上。趟子手们还好,坐就坐了,吏卒们倒是都在观察训导大人的脸色,很勉强才敢和长官“平起平坐”。

    赵婶不肯出来,赵叔也不在家里,村长已经安排人去找了,于是一堆人就坐在门前大眼瞪小眼。

    村长还是有经验,张罗了半天,请来了当地赵姓能说得上话的人物以及一些有名望的老人,也坐好和洪维一方聊了起来。

    得知赵暑在外头有出息了,得了朝廷的奖赏,村里人也显得与有荣焉。赵暑的一位伯伯更是笑得眼都合不拢了,一直在说:“赵家孩子有出息就是好事。”

    当县训导官说,洪维是很重要的长官的时候,村里人的态度就变得尊敬多了,甚至都不敢坐着了,还是洪维好言相劝,才没有那么惶恐。

    大家聊了一会儿,一个孩子从远处闹哄哄的跑来,喊着“赵爷爷来了。”

    众人这才抬头看向远处提着柴火走来的男人,赵家几个年轻人赶紧也跑过去,帮着赵暑父亲把身上的东西卸下来,往家里送。

    赵叔一脸疑惑的走进来,在几个人的指导下,有些惶恐地给洪维还有训导官作揖行礼。

    当听说是自家儿子的事情,赵叔神色一下就着急起来,在那结结巴巴的说些什么。

    听训导的解释,洪维才明白,老两口不知道仗已经打完了,还以为小儿子在西北打仗,很担心小儿子的安全,在求洪维能不能让小儿子回来。

    周围乡老和村长都在和赵叔说:“你儿子立了功,县衙是来给家里送赏的,别担心。”劝了一会,赵叔才放了心,走向屋子要把赵婶喊出来。

    赵婶早就听到外头在说小儿子的事情,哭得眼泪汪汪的,很久才带着大儿媳,抱着大孙子出了门。

    洪维在大概了解了赵暑家的具体成员、在村里的人际关系、同宗亲戚的辈分以及寻水村大致的经济情况以后,叫趟子手把箱子搬进屋子里。

    然后点名带着赵暑父母、训导官、村长和赵姓的大宗长辈进了赵家屋子。

    洪维拿着赵暑写的信,交给了训导官,把内容念给了几位听,大概就是自己有了出息,往家里送了钱,家里可以过好日子了。

    然后洪维当着所有人的面,打开了赵暑给家里送的箱子,里面有面值三百两银子的大启通币。这是赵暑委托镖局送到家里的,获赏的一小部分银子。

    看着一整箱的白银,包括训导官在内,几位都惊呆了,甚至不敢大声喘气。

    洪维笑着对赵暑父母说:“这是朝廷赏给赵大人的一部分银两,您二老也听过家书了。赵大人现在在军中,暂时还没时间回来,所以托我来一趟送给您二老,先贴补一些家用,建幢新屋子,先享享福。半年以内,赵大人自己应该就会回来看看您二老。”

    为了让众人不敢对赵家起歹念,而且还要主动维护赵家,洪维故意把赵暑称为赵大人,希望能镇住各位。

    说完,洪维又换了一副表情,严肃地看向其他在场的人:“请几位来呢,也是做一个见证,赵大人是朝廷封赏的英雄,这些赏银是天家赏赐。倘若赵家受了半点委屈,那就是不给大启朝廷面子,更会让天下寒心。”

    然后洪维更是刻意看向了训导,“我话再说得直一点,如果赵大人双亲不能得到周全的照顾,不用等到赵大人回来,圭山知县大人就会亲自过问,大家都不想得罪了县太爷吧?”

    众人哪里听不出洪维话语里的威胁意思,都有些担惊受怕。只有训导官勉强笑着说:“洪先生多虑了,我们怎么会让英雄亲人受委屈呢?”

    训导说完,大家纷纷表态,洪维又笑着说:“当然,这事情也是好事。赵大人迟早是要荣归故里的,如果能照顾好赵家,就能和赵大人交好,其中利弊,各位自然清楚。”

    威逼利诱完毕,大家又有说有笑起来,洪维嘱托让他们出去以后,喘了一口气。

    都这样做了,应该不会有什么意外了。

    然后面对赵暑父母,洪维又露出了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