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玄幻奇幻 » 最后的角斗士 » 第六章

第六章

    两人回去的时候,赵文华已经焦急了许久,他并未料到只是把这孩子带出溜溜弯,都能出现特殊情况,如今刚过零点,打太阳落山起到现在也过了有三四个小时

    在赵文华的记忆里,王仁这个年轻人一直都是很让人放心的

    第一次见到王仁的时候,赵文华在这孤儿院任职不久,作为政府公立的项目,孤儿院当时的资金多的让人感觉奇怪,市长隔三差五就往这孤儿院调些钱,正是因此,这一批的孩子,都有着比较稳定的童年

    王仁是在赵文华上任一年后被送进来的

    赵文华忘不了自己当时抱着王仁时的样子,也忘不了那时怀中的孩子乖巧的睡着,不哭不闹。他能想到,这孩子也才一岁,强撑着走在地面上时,也不过是和土狗差不多高低

    递给他孩子的处理人员又带来一批资金,顺带捎来了王仁的个人信息

    赵文华粗浅的翻了翻关于王仁个人信息的几页纸,大概了解到,王仁的父母都是进城的农民工,带着双方父母给的钱,连同二人的努力,在城里费力拼出来城市户口,也正是这时候,两人才敢要孩子

    说来造化弄人,王仁生下来才一岁,二人就因为一场打架斗殴导致的意外死亡,之前打拼的一切,全部打水漂了

    只是关于意外的具体情况,资料里草草带过,赵文华都没看明白这对夫妇到底是被东西砸伤而死还是被往来的车辆撞死,资料就像是一个小孩子的顺口胡诌

    其余的,就是王仁的身体情况,从生下来的七斤八两到家族遗传病史,一应俱全

    赵文华隐约想明白了,最近这扶助资金的来源,他看向那满载着红票子的白箱子时,看到了一团淤泥,又或者是流淌的暗红的鲜血。

    从这一刻起,赵文华想通了一些事情:有人说,自己这行应该就是圣人,和什么教师医生都是一样伟大的,在西方有着宗教色彩时,自己这行叫牧师,在这片唯物主义的土地上,没了宗教的色彩,自己这行的神圣就暗淡了不少,提起神圣的职业,人们不会想到自己,提起自己这行业,人们也只是觉得这行业的人很艰难

    为什么会这样?大概是因为提起教师,有孔子有教无类,教三千弟子便出七十二贤人,提起医生,有董奉妙手回春广积功德,让无数生命有了光芒,却只留下杏林的美名

    提起孤儿院院长,这职业人们能想到谁?

    医生救人是职业技能,老师教学生也是,这种职业技能可以很好的评定,那就是经过他们之手的人是怎样的,患者的病治好了,医生就有了功德,学生读书读好了,老师就有了功德

    赵文华该干的,就是把一群孩子带长大了

    自己能做的,也仅仅是让这群孩子有吃的有穿的

    因此,这群孩子就算出了什么人物,也很少有人会想到自己,就像有的伟人,出身很差却造就不平凡的事业,人们甚至会记住他的老师,称其为教育家,而这样伟人的父母——养着他们的人,却总是被忘记

    总结来讲,自己的职业就像是没有姓名没有神力的天使,用最无奈的办法做些好事,但总归只是些不会让人铭记的事情

    赵文华接下了这些钱

    这样可怕的投资持续了很久

    王仁七岁那年,到了该去小学的年纪,赵文华亲眼注视着王仁和其他孤儿院年龄差不多的没人要的孩子走进那所小学,他们几个孩子淹没在人海里,走上了和其他普通孩子一样的道路,看不出一点分别

    到了放学时间,赵文华会腾出时间亲自将这群孩子接回孤儿院,看着他们学习,听听他们交流,说话

    在周末这样空闲的时间里,老钱也会帮忙照顾这些彻底没人要的孩子

    老钱读过不少书,也算半个文化人,时常给他们讲故事,上到地母盖亚生十二泰坦,盘古开天辟地,下到三体舰队被炸毁,银河联邦成立,那些流传世界的故事他都能讲讲

    这其间,周党生和王仁是最让人注意的两个孩子,他们有着超越年龄的成熟,学习能力也比一般人略强些,孩子中出现了矛盾,他们二人往往能处理的更好

    赵文华时常想不明白,为什么那些来收养孩子的大人没有发现这两块宝藏,反倒是因为商业合作而时常走走样子的宗教人士,对于这两个孩子倒是很喜欢

    就这样日复一日的生活着,赵文华觉得自己的人生是格外的光彩,他将一群本在阴沟里的孩子拉扯到光明的大地上,让他们有了仰望晨曦的希望,而周党生和王仁这两个突出优秀的孩子,甚至是能走上一条比常人更光鲜亮丽的道路

    让别人的眼光从怜悯到敬佩,就是赵文华心中最美好的事情

    到了周党生王仁中考的前夕,赵文化抽出时间拜访了他在商业业务中结识的一些宗教人士,常常去他们所在的寺庙里烧香,祈祷周党生王仁这群孩子的前途美满

    那段时间里,赵文华时常研究这群孩子的学习成绩,和一些有名的教师交流,进一步了解这群孩子的学习情况

    他渴望着这群孩子有着更美好的道路,也清楚,在这个社会中,对于他们来说,学习文凭是一条相当有利的通行证

    赵文华可以看到,这群孩子的学习情况基本稳定,周党生的学习情况格外优异,是那种所谓的优等生,注定要985211的一类人

    王仁的成绩优秀,但也止步于此,正是那大多数人的模样,没有半点差距

    中考那几天,赵文华恰好业务繁忙要出差,孤儿院内事物多,几个中考生在这几天中考的情况,赵文华什么都不知道

    等到成绩下来的那天,赵文华才注意到,王仁有一个大科的成绩是零分,他不断的向王仁询问原因,得到的只是个简单的答复,“当时出了点小事儿,路上受了点伤”

    一个月后,赵文华再次抽出时间去烧香拜佛,他觉得自己已经反省了很久,如果用佛教的话来说,自己是顿悟的人了

    他跪在自己并不了解的佛像前,喃喃着:“我的一切罪恶请降灾于我身上,不要牵扯到美好的孩子们,是我用人肉养育新生,他们什么都不知道,他们没有任何错”

    结束了一番祷告,走出寺庙时,一个断臂的老和尚叫住了赵文华,赵文华认出来,这个老和尚正是这寺庙的主持,相传曾为了救人自断一臂

    老和尚说道:“赵先生的善事,远近闻名,赵先生还有什么需要恳求佛祖的呢?”

    赵文华惭愧的回答道:“我觉得我是在拿别人的血肉来养育孤儿院的孩子,成就我的名声,现在那些孩子们遭到了些小的报应,这或许就是佛的警告,我并不恳求佛能原谅我,我只祈求有什么事情别怪孩子。”

    老和尚看着不远处的佛像,笑道:“冥冥之中,自有定数,我佛千万,虽晓天地万物运行规则,却不可更改定数,赵先生之事,老衲闻得一二,赵先生行事是善是恶,冥冥之中自有分说,老衲以为,孤儿院的孩子所经历的,未必就是坏事,那是他们注定要经历,一切发生的,都是天地之间最好的安排。”

    赵文华鞠了一躬,以示对这老智者的感谢

    自那以后,赵文华常常这样安慰自己,“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时间来到今天,王仁,周党生,这孤儿院的无数孩子都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只有王仁的道路是最为平凡的,他的未来是注定的平庸

    他的未来,也是唯一不用担心的未来

    周党生有时学习学的魔怔,很像人们开玩笑时说的所谓学习机器,这么评价确实夸张,但是可以肯定,周党生变化很大

    赵文华回过神来,远处恰好出现了两个人影,仔细看去,是互相搀扶着的林和王仁

    这或许就是冥冥之中的定数,赵文华再次这么安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