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三国之魏延疑案 » 第十五章:魏延传之野心的形成

第十五章:魏延传之野心的形成

    我们试图站在魏延的视角去看待蜀国和他的主公以及管理层,不难发现魏延的关系线非常有意思,其实魏延具体投靠刘备的时间,史书没有记载,魏延的记载是从公元211年随刘备入川后才开始的,在此之前,肯定是投靠刘备了,刘备是在公元201年投靠刘表之后来到荆州的,最早是被刘表安排在新野驻守,而魏延的家乡就是新野县隔壁的义阳县,因此魏延很有可能是刘备驻扎在新野期间招的兵。那么一个碌碌无为的小将最终首先得到了刘备的肯定,魏延作战勇猛,敢打敢冲,所以刘备把魏延放在前线冲锋,因为这是魏延的长处。所以在刘备在世的时候,魏延可以称的上风生水起。在关羽大败后,刘备借此机会荡平东吴,虽然有报仇的意思,但是主要还是取得荆州的主导权力。刘备是一个野心家,政治家,这个在前篇已经讲过了。那刘备攻打哪里,魏延就打到哪里。可以说对刘备是言听计从,因为刘备中意魏延。而刘备中意魏延,却恰恰是魏延政治舞台上的一个大大的障碍。

    我们现在都会说,枪打出头鸟,我们都说赵云是常胜将军,只不过是在三国演义中美化了赵云的个人魅力。其实就是刘备的警卫队队长,但是也兼任很多要务,刘备入川前,任命赵云为留营司马,所谓的留营司马是一个很重要的官职,是指主将外出后,在后方负责留守的大将,并且负责军事和治安。

    而魏延随刘备参与了与刘璋的益州之战和与曹操的汉中之战,魏延在这两战中具体立了什么战功,史书没有记载,但是,自汉中之战结束后,刘备就破格提拔魏延为镇远将军兼汉中太守,要知道当时所有人都认为刘备会任命张飞担任此官职,刘备却给了魏延,在刘备心目中,魏延的地位与张飞不相上下了,这就是破格提拔。

    再说了,汉中是益州的北边门户,如果说益州有危险,那危险一定是来自北方,而汉中就是抵御北方威胁的第一道关口,刘备把这么重要的官职交给了魏延,算是对魏延的绝对信任,当时关羽镇守荆州,荆州是前线,张飞镇守阆中,阆中算是二线,在汉中的南边,赵云镇守江州,同样算二线,而魏延镇守汉中,汉中可是前线。

    由此可见,魏延当时在蜀汉的作用与关羽类似,比赵云和张飞稍为重要,这是从地位上看的,如果从官职上看,魏延的镇远将军与赵云的翊军将军都是杂号将军,官职是一样的。

    前面我们同时也介绍和分析了魏延虽然有许多名号,职务,但是在刘备死后,诸葛亮独揽大权。收回了这些兵权,政权。类似于把权利关在笼子里,史书记载诸葛亮事无巨细,凡事都要亲力亲为,可谓也对得起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而这边的魏延并没有把诸葛亮的这种责任感佩服到位,也没有从诸葛亮的角度去出发体谅诸葛亮作为一个丞相,并且是托孤老臣去看待问题。我们知道诸葛亮是偏向于法家的,类似秦朝时期的商鞅。当时的蜀国是三个集团,刘备集团,东州集团(刘璋的旧部)还有本土的益州集团,三方势力犬牙交错。

    而不论哪方势力,诸葛亮以法治国,以法平民心。这也是其他集团对诸葛亮畏惧的重要因素,从挥泪斩马谡就可以看出来诸葛亮确确实实的在执行法家治国。但是法不等于我们现在的法律,在当时的丰封建王朝统治阶级下。法家的存在是服务统治者的,而不是服务人民的。这也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你一心为民,而得罪了统治者。谈何以法治国,所以只有得到了统治者的青睐。给予你足够的权利,你才可以用这些权利去治理国家。

    而魏延有没有政治头脑,一定是有。但是他的政治延续形态是依存军事形态领域来进行架构的。所以他是一个战略家,战略意识大于政治意识。况且一个实打实从底部一马平川的步步青云最后到了蜀国的次帅,又怎么会因为诸葛亮之死,而诸葛亮说马上回撤这个所有部队。这是不科学的,前线部队打到了交战区,十几万大军说撤退就撤退。而且是因为诸葛亮的死才要求撤退?

    所以我个人认为,有可疑成分。首先魏延先得到就刘备的信任然后漫步青云,而诸葛亮在刘备死后接管蜀国大权。已经5出北伐了,那到底是不是诸葛亮要求的呢?我觉得不会。因为这个时候的诸葛亮要么就是已经重度昏迷,不省人事。

    要么就是交代蜀国政权交替,而并没有打算停止北伐。如果说真的像人们说的诸葛亮说我要死了,你们没有机会成功了。赶紧带着部队回蜀国去,先安顿好再说。那姜维为什么继续北伐呢?他不应该听从丞相的,休养生息。

    所以我认为诸葛亮并没有要求停止北伐,而作为交战区总指挥的魏延怎么可能去给别人断后呢?大部分都撤了,魏延可以继续攻打指挥前线部队。哪怕拖延时间也是说的通的,这么快就要求魏延断后,这种说法不可靠。

    所以我认为陈寿在《三国志》里关于魏延断后,如不听言,自取之。就是说诸葛亮算准了魏延可能不听话,不听话就不听话吧,随便他。这也有可能,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况且正打仗呢。怎么撤?这些都是需要时间部署的。不可能一声令下,大家都撤退了。那样只会遭遇更大的损失。

    所以我认为诸葛亮没有对魏延下达撤退断后的指令,恰恰下达了如攻破,则继续北伐的可能。如攻不破我们再回来也可以。

    所以历史给我们迷了眼睛,只是重点把魏延和杨仪的矛盾突出出来。而且这里有一点也很可疑,魏延快兵回报刘禅说杨仪谋反,而杨仪带部队回蜀国很多路桥都被魏延破坏了,所以也派人禀报刘禅说魏延谋反。

    我个人梳理出的关系线应该是魏延坚持北伐,而不撤。杨仪以丞相之命伺机报复魏延,而魏延在知道诸葛亮死后,自己独揽军事大权的情况并不买杨仪的账。所以造成了魏延谋反的假象!所以是杨仪要建立自己的威信以便取代诸葛亮丞相位置。而魏延恰恰是杨仪的心腹大患,也知道诸葛亮死后,魏延一定不会把他放在心上。各种情绪酿成杨仪谋害魏延的想法,而同时姜维马岱这些人也对魏延有忌惮的。所以魏延莫名其妙或者说因自己的性格造就了自己今后惨死的苦果。

    而魏延我们说了,如果要谋反根本不可能,因为这个时候的魏延不论投靠谁,谁都会重视魏延,给予魏延无尽的好处来讨好魏延。而魏延选择了就在蜀国,坚持北伐。凭何说魏延谋反?有人会说那是他没机会,魏延处处是机会,大军随时可以回首掏,直取成都。何来没有机会?

    所以魏延的理念和观念就是效忠蜀国,匡扶汉室,讨伐曹魏。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匡扶汉室后一定是要有天子的,当今天子肯定不可能。而唯一有资格做天子的就是刘禅。一个国王为了另一个国王而和北方最大的势力大动干戈,既劳民,又伤财。最后打下来让你坐?可能吗?而这个时候的刘禅又会怎么想?刘禅有没有意识到蜀汉内讧已经爆发了,而他真的一点思维能力都没有吗?他真的是一个付不起的阿斗吗?

    请看下期,刘禅与魏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