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通往写作的自由之路 » 珠珠叠字 落落玉盘

珠珠叠字 落落玉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庭院深深深几许”。“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这些大家耳熟能详,读起来朗朗上口,品起来意境优美深远的诗句,从写作角度看,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叠字。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那么什么是叠字呢?

    叠字,陈望道把它归为“复叠”中的一类,《修辞学发凡》中明确将“复叠”定义并分类说:复叠是把同一的字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的辞格。共有两种,一是隔离的,或紧相连接而意义不相等的,名叫复辞;一是紧相连接而意义也相等的,名叫叠字。

    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第四版中说,叠字,是一种将形音意完全相同的两个字紧密相连的用在一起,造成形式上的整齐、语感上的和谐或加强形象的摹拟的一种修辞手法。

    例如: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李开始,时而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这短短的一段文字,作者就建构了“先是料料峭峭““时而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四个叠字修辞文本。“料料峭站““淋淋漓漓““淅淅沥沥“,是分别由“料峭““淋漓““淅沥“三个双音节词重叠构成的四音节,“潮潮““湿湿“,则是分别由“潮““湿“两个单音节词重叠的二音节,因而文本表达上就显具韵律和谐的效果;在接受上,由于大量的相同语词的重叠所造就的文本视听觉上的整齐匀称和谐的表达效果,使接受者在文本解读接受中受到较深的视听觉刺激,由此自然加深了对文本的印象,深切地体认到台北初春的严寒和雨季阴雨绵绵的情状,从而获取到一种文本解读接受中的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美感愉悦。

    又如:那是一条荒路,散散淡淡地,撒在山野的寂寥中。路上,有疏疏密密的老草,有重重叠叠的黄叶。这才是真正的游人的路。赶大集似的前呼后拥,摩肩接踵,绝无风景可赏。(周同宾《拜访达摩》)这里,散散淡淡,疏疏密密,重重叠叠“,是三个叠字修辞文本。

    不是所有的重叠形式都是叠字,有的虽然是符合叠字定义里的前半句,“形音义完全相同的两个字紧密相连的用在一起”,但是它们只是语法上的重叠形式,是语法学和词语学研究的对象,不算修辞手法。例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这个句子中日日是每一天的意思,这是语法上的重叠,不能算是叠字,不是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中国古代文人们把叠字这种修辞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

    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又如,陆游的《钗头凤》,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又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叠字的运用,尽态极妍,含蕴无穷,已达到摹景入神,天籁自鸣的境界。其中有两首诗不能绕过,就是《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青青河畔草》,这两首诗都是十句中有六句用叠字组成的形容词开头,以叠字运用自如、巧妙绝伦见称。

    例如,崔颢《黄鹤楼》一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古人评价,这首作品也是因为叠字造成了本诗的奇格。明人田艺蘅曾说:“崔诗三黄鹤,二去,二空,二人,二悠悠历历萋萋,天锦灿然,各用叠字成章,尤奇绝也。”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叠字的使用非常普遍,很多创作者也很喜欢使用,大家觉得这个叠字容易上手吗?在你写文章的时候,你愿意尝试使用吗?

    关于叠字的使用还有非常多的例子,这里只是列举一小部分。据说在《全唐诗》中诸如此类的叠字文本还有很多,等待我们慢慢去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