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通往写作的自由之路 » 好事成双 话对偶

好事成双 话对偶

    成双成对,好事成双。一阴一阳之为道,精妙绝伦啊。这种精妙绝伦的感觉让我们联想起家家户户门上贴的对联,由对联想到了对偶。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古诗中运用对偶这种修辞手法的诗句特别多。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无名氏《画》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海日生残月,春风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七律·送瘟神二首》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七律·登庐山》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王勃《滕王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七律·长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

    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水调歌头·游泳》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一王维《山居秋暝》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西江月·井冈山》

    穿花峡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杜甫《曲江对酒》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洲。——崔颢《黄鹤楼》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七律·到韶山》

    海日生残月,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王之涣《登鹳雀楼》

    桃灼灼,柳依依。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春水船如天上行,秋色人似画中游。

    杏花初落疏疏雨,杨柳轻摇淡淡风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

    登高极目,览水送归。

    满招损,谦受益。

    山抹绿,燕剪柳。

    与天地并寿,同日月齐光。

    雪茫茫,雨霏霏。

    叁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上脸来。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多登台。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什么是对偶?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叫对偶。对偶俗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对仗。对偶独具艺术特色,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为人们喜闻乐见。

    对偶通常是指文句中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构成的修辞法。对偶从意义上讲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从形式上看,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节律感。严格的对偶还讲究平仄,充分利用汉语的声调。

    对偶分几种?从形式上分,单句对偶,用一句对一句叫单句对。例如:天有多高,山有多高。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诸葛亮传》(再小的善良之事和功劳都给予褒奖,再微不足道的过错都予以处罚。)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岳坟对联》(青山感到荣幸的是坟里埋着抗金名将岳飞的忠骨,白铁感到耻辱是坟前跪着的是用它铸造的秦桧等人的像。)

    偶句对偶,用两句对两句叫偶句对。例如: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阿房宫赋》

    意思是,六国结束,四海统一。蜀山树木砍光了,阿房宫才建造起来。(“六王毕”与“四海一”相对,都是主谓词组,“蜀山兀”与“阿房出”相对,也都是主谓词组,且“六王毕,四海一”与“蜀山兀,阿房出”相对。)

    多句对偶,用三句对三句,或用更多的句子相对,叫多句对对偶句。例如: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意思是,登上高处向人们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老远的人也可以看见;顺着风势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到的人却觉得很清楚。

    句中对同一句中的上下两词语互相对偶。例如:“峰回路转”、“晓风残月”、“羽扇纶巾”。

    对偶从内容上分,正对偶。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同类的或相近的,是互为补充的。例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意思是,只要朋友互相知心,即使分离在天涯海角,也像近邻一样。(上下联的意思是相近相关的。“海内”,四海之内,古代指全中国。“比邻”,近邻。)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岳阳楼记》——有时长空中的烟雾一下子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波光,闪耀着金色的光彩,明月的倒影像一块璧玉,静静的沉浸在水底。(“皓月千里”对“长烟一空”,“静影沉璧”对“浮光跃金”。上下联意思相关互补)

    反对偶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相反或相对的,多指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例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用刀刻东西,刻一阵子就放下,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不停地用刀子刻下去,即使是坚硬的金石也能被刻穿。(“锲而舍之”与“锲而不舍”是反对。)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列国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贪暴秦国的欲望是不能满足的。奉送给它的越多,它侵略你就越厉害。(“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是反对,“奉之弥繁”与“侵之愈急”是反对。)

    串对偶(流水对)即“相串成对”,有如流水顺承而下,因此又叫流水对。它的起句与对句是从事物的发展过程说的,因此,意思是紧密连贯的。例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刻从巴峡穿过巫峡,便可下达襄阳,再向洛阳进发。(行经巴峡巫峡,再过襄阳,直向洛阳,一气贯下,写出急欲出蜀的喜悦心情。)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要想用尽目力眺望到极远的地方,那就要再上一层楼。(欲穷尽目力,就必然要继续登高。)

    对偶从结构上分,成分对偶。例如: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其中“论时事不留面子”与“砭锢弊常取类型”均为句子中的成分,所以称成分对偶。

    句子对偶。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与“秋水共长天一色”均为独立的一句,所以称句子对偶。例如,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汉代的乐府民歌和古诗,如“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古诗《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汉代赋体骈文中“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唐诗宋词元曲《登高》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在我国的历代散文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我国独特的文学形式对联,是对偶手法最典型的体现。古今对偶,例如过五关,斩六将。驿寄梅花,鱼传尺素。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室有惠崇山水,人怀与可风流。亲贤臣,远小人。花开山寺,咏留诗人。漫步半月溪畔,徘徊六角井傍。鸿门宴,桃园盟。登高极目,览水送归。志士惜日短,愁人嫌夜长。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通。孙行者,祖冲之。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三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上脸来。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言必信,行必果。名扬四海,声震八方。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游子魂销青塞月,美人肠断翠楼烟。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雪茫茫,雨霏霏。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日晚爱行深竹里,月明多上小桥头。山抹绿,燕剪柳。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仰首接飞猱,俯身散马蹄。风吹云动星不动,水推船移岸不移。满招损,谦受益。指鹿为马,画地为牢。斯人千古少,此曲世间无。杏花初落疏疏雨,杨柳轻摇淡淡风。水不干,鱼不尽。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人生有乐地,流水无尽期。缕缕轻烟芳草渡,丝丝微雨杏花村。私心重,骨头软。功盖天下,誉满山河。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是我师。心胸阔,天地宽。棋逢敌手,将遇良才。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朝前看,往前走。清风明月苍松怪石。惜花春起早,爱月夜眠迟。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鬓虽残,心未死。身未动,心已远,处处春光好,村村气象新。屋漏更遭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除了古诗词中对偶使用极其普遍,生活中的对联也运用的非常多,每年过春节贴的春联,其实都是对子,古人很爱,也很擅长对对子。对联是我们骨子里追求平衡感的体现。四平八稳,三足鼎立,天圆地方,天人合一……中国人平衡的概念深入人心。可以说对偶是最接地气的一种修辞手法,也是最中国人的一种写作手法。爱吾国,做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