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其他小说 » 通往写作的自由之路 » 刘勰谈“神思”

刘勰谈“神思”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里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近亦优,退亦忧,是真的吗?听听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怎么说。

    古人曾说:“有的人身在江湖,心神却系念着朝廷。”这里说无边无际的。所以当作家静静地思考的时候,他可以联想到千年之前:而在他的容颜隐隐地有所变化的时候,他已观察到万里之外去了。作家在吟哦推敲之中,就像听到了珠玉般悦耳的声音;当他注目凝思,眼前就出现了风云般变幻的景色:这就是构思的效果啊!由此可见,构思的妙处,是在使作家的精神与物集融会贯通。精神蕴藏在内心,却为人的情志和气质所支配;外物接触到作者的耳目,主要是靠优美的语言来表达。如果语言运用得好,那么事物的形貌就可完全刻画出来;若是支配精神的关键有了阻塞,那么精神就不能集中了。因此,在进行构思的时候,必须做到沉寂宁静,思考专一,使内心通畅,精神净化。为了做好构思工作,首先要认真学习来积累自己的知识,其次要辨明事理来丰富自己的才华,再次要参考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获得对事物的彻底理解,最后要训练自己的情致来恰当地运用文辞。

    这样才能使懂得深奥道理的心灵,探索写作技巧来定绳墨;正如一个有独到见解的工匠,根据想象中的样子来运用工具一样。这是写作的主要手法,也是考虑全篇布局时必须注意的要点。

    在作家开始构思时,无数的意念都涌上心头;作家要对这些抽象的意念给以具体的形态,把尚未定型的事物都精雕细刻起来。作家一想到登山,脑中便充满着山的秀色;一想到观海,心里便洋溢着海的奇景。不管作者才华的多少,他的构思都可以随着流风浮云面任意驰骋。在刚拿起笔来的时候,旺盛的气势大大

    的超过文辞本身;等到文章都写成的时候,比起开始所预计的要打个对折,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文意出于想象,所以,容易出色;但语言比较实在,所以不易见巧。由此可见,文章的内容来自作者的思想,而语言又受内容的支配。如果结合得密切,就天衣无缝,否则就会远隔千里。有时某些道理就在自己心里,却反而到天涯去搜寻,有时,某些意思本来就在眼前,却又像隔着山河似的。所以要驾驭好自己的心灵,而不必过分劳累自己的心情。

    人们写作的构思,有快有慢;文章的篇幅,也有大有小。例如司马相如含笔构思,直到笔毛腐烂,文章始成;扬雄作赋太苦,一放下笔就做了怪梦;桓谭因作文苦思而生病;王充因著述用心过度而气力衰竭;张衡思考作《二京赋》费了十年的时光;左思推敲写《三都赋》达十年以上:这些虽说篇幅较长,但也由于构思而迟缓。又如淮南王刘安在一个早上就写成《离骚赋》;枚皋刚接到诏令就把赋写成了;曹植拿起纸来,就像背旧作似地迅速写成;王粲拿起笔来,就像早已做好了一般;阮瑀在马鞍上就能写成书信;祢衡在宴会上就草拟成奏章:这些虽说篇幅较短,但也出于构思的敏捷。那些构思较快的人,对写作的主要方法是心中有数,他们机敏得好像未经考虑就能当机立断。而构思迟缓的人,心中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思路,几经疑虑才能看清楚,细细

    推究才能决定。有些人因为文思敏捷,所以很快就能写成功;有些人因为多有疑虑,所以历时较久才能写好。两种人写作虽难易不同,但同样依靠多方面的训练。假如学问浅薄而只是写得慢,才能疏陋而只是写得快;这样的人要想在写作上有所成就,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所以在创作构思时,必然出现两种毛病:思理不畅的人写出来的文章常常内容贫乏,文辞过滥的人又常常有杂乱的缺点。因此,增进见识可以补救内容的贫乏;突出重点可以纠正文辞的杂乱。如果见识广博而又有重点,对于创作构思就很有帮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