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离别桥 » 第四章 征 讨 (一)

第四章 征 讨 (一)

    (一)

    几日来,万安请教了司马大人,在上书房应差,须懂得哪些规矩后,方去至上书房应到。

    离永定门不远处,偌大的上书房大院,给人一种肃穆感。门首御林军肃立,官员们进进出出,均是低头而行,上书房,它就是皇帝的秘书处。

    大明正统年初期的上书房,实则被王振牢牢的掌控着。内里的官员,大部份为宦官,他们明面上是在为皇上办差,实则是为太师王振做事。已逐渐成熟的明英宗,他欲收回本当属于自己的权力,这些年已在小心的作些安排。在六部三卿中,英宗已培植了些新人。而这中枢之地的上书房,亲政时的英宗就在开始用心。在朝廷的内阁和内廷两大机构中,英宗年幼时,内阁有杨士奇、杨溥辅政,还能与王振抗衡。今二人不在,太师兼内廷总管的王振乘虚而入,几近掌控了本属内阁的一切权力。而这皇帝身边的上书房,也被王振牢牢掌控。

    皇宫内的上书房,是个大四合院,时英宗的御书房就设在此院内的东厢房。皇上身边的几名贴身太监,都是太师指定。那些进进出出的宦官,他们表面上对皇上毕恭毕敬,而暗地里却听命于太师。自打英宗十六岁亲政后,他开始收权。几年来,宦官们见得逐渐成熟的皇帝再不是小孩子,这天下迟早都是皇帝的,他们中有不少人暗中倒戈,再不完全听命于太师,而倾向了皇帝。

    在御林军士引领下,万安到得上书房大院门首,向门官再次出示公文后,门官将其带至南厢房。上书房主管大人‘尚儒’,乃是一宦官,官职为‘内管太监’。早些年受太师安排,已在上书房做事多年。按太师之意,皇上的一切作为、以及上书房一应公文诸事,都得及时禀奏太师。前些年,尚儒均是依太师之意而为,而自打皇上亲政后,倘有几分良知的尚儒即改变了策略。在皇上询问下,尚儒道出了隐情,君臣合谋,当让太师知道的,不去隐瞒,不该让其知道的,绝不告知。本欲将尚儒更换,而皇上却言尚儒忠心,不予换人,王振无奈。已亲政四年的英宗,今已将上书房逐渐掌控。召新科进仕万安入上书房,乃皇上之意,尚儒自是要用心安置。

    南厅内,见得门官引领一高大英俊者入至,尚儒知是皇上钦点之人来到。尚大人连忙起身离座,迎至门首。不及门官引荐,尚儒拱手中言称:“万大人来至,咱家失迎,失敬、失敬。”

    见得身着三品官服者如此礼待,万安吃惊!初入仕途者,官职仅九品,在编修院历练半年,大不了升八品。如今初进上书房,官无品极,可谓小人物一个。之前曾闻司马大人授言朝规以及上书房之状况,万安立马知晓此着三品官服者为总管尚儒。见大人离座拱礼,万安因官职卑微,自显惶恐。而他不知道,尚儒在上书房任总管多年,这圈内之事他无有不知。几日前皇上令尚儒将编修院新科进仕万安召至上书房,尚儒即对万安进行了考究。此生入京,未拜门生,也无有背景。细查中,原来此生是文武兼修之人,一篇‘治国论’震动了龙颜而成为天子门生。皇上今将其召至身旁,此人日后必是皇上心腹,朝中之栋梁。亲政四年的皇上,今是第一次亲自下口谕召人入上书房,己完全成为皇上心腹的尚儒,当然知晓圣意。这新人不等同于常人,自己哪能以官职论高低?

    见大人施礼,万安连忙欲行跪礼,口称晚生拜见主管大人。尚大人忙将万安拉住,干涩笑言中言道:“万大人切勿多礼,日后我等同在上书房应差,同为皇上效力,自当相互关照才是,还请坐下说话”。

    这鸭公嗓笑声干涩,令人几分心悸。入朝近年,第一次听别人叫自已大人,令万安有些不适。万安连忙调整心气,稳神后再次向尚公公施礼言道:“公公多礼了,万安乃一小辈,初入朝堂,无有寸功,怎敢与大人对坐。在下今奉召入至上书房当差,还请大人指点提携方是。初来乍到,万安躬听大人指点教诲。”

    见得万安彬彬有礼且言辞有序,尚儒知道眼前这年轻人乃一谨慎之人,也知道皇上选对了人。几日前皇上与尚儒授言时,闻圣上言辞之意,日后是要重用此人。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功夫早已练到家的内管太监,他自然知道皇上心思。见言说后躬立闻教的万安再不吱声,尚儒笑道:“也罢!初来乍到,我等来日方长,咱家就多言一些吧!”

    接下来,尚儒对万安交待了相关事谊及上书房定规,然后引住万安,巡看了上书房各堂,并与其引荐了各同僚,将万安指定在紧邻御书房旁的堂室公干。临离却时,尚大人言道:

    “闻听万大人一手苏体维妙维肖,日后皇上所下旨意,会让你来书写,许多重要公文,也由你来誊抄。旁室即是皇上御书房,你可随时入御书房整理打扫。皇上退朝后,会来御书房,万大人当小心侍应,咱家告辞。”

    送走尚大人的万安,他身上遗传住万氏老祖宗之血缘,凡事都喜细心思考。他知道,平日御书房都是皇上贴身太监在整理,怎的今让自己整理?难不成公公们令皇上不放心?誊抄公文,本为行走之事,此自不待然,而圣上下旨,由自己拟书,这可是大事。稍有不慎,即会惹下大祸,我当小心从事方是。方才同公公巡走上书房,果然森严,人们连说话都轻声,尤其是那些太监们,他们行走时均躬着腰背且脚步轻微,更给这大院增添了几分神秘。初来乍到,就让我常留御书房,此必然是皇上之意。吾与皇上非亲非故,缘何他会对万安如此亲睐信任?倘若自己留在皇上身边,那些太监们岂不怨恨于我?脑子里带住一连串问号,万安不露于表,他在已属自已的堂室内,开始依次收拾整理着。

    一日未见皇上回御书房,次日早早至上书房应到后,万安入至御书房。御书房为几大间,内中书典众多,他将那些架上零乱的书典依次归类置放,直至满意后再至另一书架。原来年轻的皇上是个好学之人,书架上许多名典被翻得零乱,显然是皇上阅读后随手置放。而整理御书房的太监显然是学识浅溥,将名典置放时张冠李戴。整理中的万安忽然想到,已许这是圣上对自己的检验,看我是否细心之人。想到此,万安心中一惊,年轻的皇上,原来是个有心人,我切不可大意。随即他更认真地整理起来,整整一天,他都在不言语中穿行于书架间。

    整理御书房的万安,确实猜到了皇上之用意。去年京考,在众考生中,英宗识得了万安。殿试时,自己所出试题他也对答如流。礼部尚书徐恭良奏报,此生为一文武全才,冥冥之中,英宗感觉到这是上天给他送来了一福星。将万安安置于编修院后,英宗令徐恭良,将万安之作为随时掌握奏告,皇上要更一步了解万安。安排万安至上书房时,英宗将己之意告知已完全臣伏于已的总管尚儒,即带人外出,巡察御林军营。这几日的离去,英宗正是有意要考察万安是否细心。若做事用心,日后方可重用,这不经意的三天,决定了万安一生。

    两日后夜至御书房的英宗,在书架间踱步,零乱的书籍,已置放整齐、各类书典,被细分后分类置放。翻看书簿,上面工整的书写着,什么类书在几号架上,观得英宗频频点头。御案上一层不染,纸、墨、笔、砚置放有序。尚公公回言,这新来的行走,三日来均在御书房进出。按圣上吩咐,夕日老奴所用公干堂室,交与万行走使用,这几日也被他收拾得干净整洁,连老奴也佩服。如此看来,此人是个极细心之人。微微作笑的英宗,闻言无有回应,他心中知道,文武兼备的万安,只须他有一颗忠心,自己就选对了人。

    来至皇上身边的万安,本愿是尽忠报国,踌躇满志的他,从此卷进了一场权力之争的漩涡。十六岁亲政的英宗,处处受制于太皇太后与太师王振,四年来自己毫无作为,实在有丢祖宗之颜面。他不愿做傀垒、他要要回自己的权力、他有心愿让大明强盛、他更需要一班有为之士,忠于、听命于自己的臣子。多少个夜晚,苦思冥想,除了联络朝中自认信得过之老臣外,昨年的科考,正值自己选拔人才之时,万安、黄昭等人被英宗看中。初入朝堂的万安,他怎知皇上之苦衷、心志。来至御书房,他心中只有认真做事且忠心皇帝。

    第四日一早,万安早早去至御书房,尚公公转告,圣意安排万大人随时行走于内阁与上书房之间,传递公文奏章。万安入御书房后,见得御案上零乱的置放住一些己阅批之奏章,自是皇上昨晚熬夜而为。万安将其用心整理后,亲自送往了内阁。回程路上,万安忽然想到几日前临离编修院时司马大人之叮嘱。大人道是上书房均为宦官,循吉你今入上书房,为进仕者中第一人,尔必当小心从事。想到此,万安心中一惊,大人言说时那一脸肃严面容又展现于脑际。几天忙碌中,自已未曾见到皇上,只知他去了军营巡察未回。自己今之职责就是陪伴皇上,助其公干,昨晚皇上回至,自己竟然不在,此岂不是失职?想到此时,万安禁不住自责。皇上分明是在考察自己,但愿昨晚的失职,皇上不会责怪。今日索性在堂室打坐通宵,我也要等到皇上来至。

    打定主意后的万安,回至御书房后,又在偌大的书房中整理起来。一本《太平御览》第四十八卷置放于御案,想必是昨夜批阅奏章后的皇上又看了一回儿书。前两日整理书典时,就见得几架檩木书架上的千卷《太平总类》置放零乱,自己用了半日时间,方将其整理为序。万安知道,自宋太宗阅读后,此书名为《太平御览》,此后历代凡有治国雄心的皇帝,都读此书。当年在山学堂就读时,老师曾言先贤苏轼兄弟就是熟读了《太平御览》而一举高中。打十六岁开始,多少个寒署之夜,自已与映文都是在孙氏书楼熬读,读的就是这《太平御览》。从架上零乱中看出,皇上已将此书快要读遍,哦!年轻的皇上,他应是一勤奋之人。

    约未时时分,正自整理内阁送至之奏章时,忽闻书房外小太监唱道:“皇上回御书房。”万安连忙迎至门首,恭立一旁。尚未进门的英宗哈哈而笑:“万爱卿可在?”

    闻声的万安连忙跪地应道:“行走万安,恭迎圣上。”

    进门的英宗,见得跪伏的万安,再次笑道:“爱卿平身吧!日后在一起之日子多了去了,爱卿也勿须日日行此大礼。”尽管是第三次面见皇上,万安心中不免紧张,闻得皇上笑语而言,心中方有稳定。躬呼万岁后,方直身面对皇上。然自己高出皇上半个头,连忙又将腰弯下。见状的英宗又是一笑:“你这万安,个子高矮,乃爹娘所生,日后在朕面前,尔就勿须弯腰,当挺直了腰板做人。”

    这明英宗实则个子不矮,站在男人群中,他属中等偏上者,也还英俊。只因万安个子高大,他怕直身有欺君之嫌,故而弯腰。谁知皇上豁达,他早已喜欢上了万安,一句笑言,解除了万安之尴尬,更使君臣间一下拉近了距离。满脸堆笑的英宗,行至御案前,见得案上书典、奏章整齐,心中更是高兴。拿起几纸批文,对万安言道:

    “此为朕这几日视察军营后,昨夜对兵部所行批文稿,万卿你将其整理誊抄后,送至内阁。”

    双手接过稿件的万安转身,英宗又忽然叫道:“万卿你日后就用你那苏体行书誊写便是。”万安再次躬身领旨,他知道,圣上这手稿由自已整理誊写后,圣上还要批红,方送至内阁。万安正欲离去,尚儒入至,对皇上禀报,道是太师王振求见。只闻圣上嘟噜了一声,‘这跟屁虫又有何事?’随即又闻得一声:“宣!”万安与尚儒相继出门。

    入御书房的王振,夕日为内廷总管时,还常在小皇帝面前自称老奴或奴才。自打被封太师后,他即露了原形,不但朝堂上以己为尊,见了皇帝他也不自称奴才而称老臣或老夫,甚至对皇上也不行跪礼而仅拱手。此时的王振,他将年轻皇上这两年之作为看在眼里,但却不露声色。不知出于什么目的和原因,这日他忽至御书房,道是北边草原上之瓦刺部落造反。他们在边境上抢劫,杀人,今已发展到攻城掠地。王振建议朝廷出兵平叛,并鼓动皇上御驾亲征。

    身为皇上的英宗,四年来,在忍气吞声中度过。如今他只想早日收回皇权,掌控朝政。暗自培养心腹,是他走的第一步。如今瓦刺部落造反作乱,太师请自己领兵清剿,这倒正合了自已之意。这几日去兵部巡视,英宗就是欲御驾征讨瓦剌。如今我大明国力雄厚,瓦刺造反,实是可恶。我御驾亲征,击败瓦刺,朝堂中谁还敢不服我。至高无上的皇权,我一定要收回,老祖宗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即是我朱祁镇之楷模。二十岁的明英宗血气方刚,虽然年轻,他早就向往似老祖宗们一样驰骋疆场。他要让被祖宗们赶至草原的游牧部落彻底臣伏、他要天下太平、他要大明强盛、他更要将老祖宗们创下之基业保护。闻得太师建言,正合了朕意,此时的明英宗,心里产生了恨不得立时披挂提缰,杀向战场之欲望。

    前些日,内阁常送来有关瓦剌作乱奏章,英宗已知边关告急。然王振控制住朝堂,自己令出不行。所下批文,不是被内廷扣压,就是被改了内容,如今正自气闷。这些日去兵部视察,就是有心欲御驾亲征。前些日隐报、阻挠的王振今日一返常态,忽请亲征,不管他有何目的,却正合了皇帝之意。此时的英宗与太师,实则是各有心思。

    英宗幼年登基,由太皇太后(即英宗之祖母诚孝昭皇后张氏)扶政。太皇太后乃一女流,因内阁大臣杨士奇、杨溥等人相继去世,太皇太后只好依靠时为太监总管,也为内廷总管的王振来代自己行令。几年时间,王振利用传言代政之机,培植党羽,将大权揽取。无奈中的太皇太后,为保朱家天下,只得加封王振为太师。坐上了太师之位的王振,直是肆无忌惮,在朝堂上不把幼帝放在眼里,常独自发号施令。朝中大臣们,敢怒而不敢言,因稍有不慎,即会有杀身之祸降临。英宗十六岁时,精力不够的太皇太后,下了一道由皇上亲政的诏令,然还是请王振辅助皇上。大权独揽的太师,在朝中仍是不可一世。眼见得年轻的皇帝逐渐长大成熟,且有收回大权的动机,王振几年前就开始使用手段,如今又暗中与入侵的瓦刺丞相‘也先’勾结。今日面圣,他是要鼓动朱祁镇御驾亲征,而在战场上利用瓦刺军之手杀死朱祁镇。自己回朝,利用手中掌控之权,再扶朱家年幼者为君,自己仍为实际的太上皇。

    年轻的英宗,哪知太师心计如此歹毒?只想到御驾亲征,于自已在朝中树立威信,收回权力是个绝好机会。凭我大明国力,打败你小小的瓦刺部落,哪在话下。年轻气盛的皇帝却不知道,前面是一个巨大的陷阱。经太师鼓动后,英宗即下旨筹备。说来也怪,这些日发出之圣旨,竞然是旨到令行。

    在英宗的筹备中,此次平叛须调集二十万大军,他下令兵部准备。不到两月,兵部即回奏,二十万军队已调集齐备,只待皇上一声令下,军马即可出征。英宗知道,这二十万军队乃是大明的精兵,也是大明的军事国力。其中三大火器营军,是专门对付,已被大明朝前几代击败了的游牧民族骑兵所建。英宗此次下令,三大火器营调出两营,随朕亲征。今还只敢在边境抢劫掠夺的瓦剌部落,他们知道大明火器的厉害,故尔还不敢深入,仅在边境抢劫、烧杀。

    却说此时的瓦刺部落,他还不敢称国。它之头领‘也先’,也还不敢称王,只能自称丞相。近百年前,大明王朝将蒙元赶至了草原深处后,元灭国。蒙元残余,仅存了两大部落,一为‘鞑靼’,一为‘瓦刺’。明‘宣德’九年,瓦刺首领‘脱欢’突袭了鞑靼部落,杀掉鞑靼首领‘阿鲁台’,脱欢统一了鞑靼。明正统四年,也就是明英宗十一岁时,脱欢病故,将首领之位传给了儿子也先。也先熟通汉学,他不敢称王,因此时的瓦刺早就是大明的臣民,若是称王,大明定会不允,必会出兵讨伐。也先有所惧怕,在部落内,他只能暗中以丞相自居。

    一统鞑靼后的瓦刺,它对大明也只能是岁岁来朝,年年进贡。大明的粮食、茶叶、铁器、绸缎、布匹是瓦刺部落的必需品,大明朝廷以边贸和赏赐的方式,向瓦刺提供这些物品。瓦刺为了获得更多物品,每年都会以大量的马匹、牛羊、皮毛、钻石、玉器类进贡大明。

    接任首领位的也先,为得到大明的认可,那年他亲自去了大明都城北京,贡献了战马三千匹以及其它物资。同时秘密的献给了掌握住大明朝权的太师王振许多珍宝,与王振达成了苟合。

    因觊觎大明的富庶,瓦刺人早已生出了野心。自也先担任首领后,瓦刺人对大明朝开始了强要强索,甚至随时派出小股骑兵至大明抢劫。经年来,常有瓦刺抢劫杀人报至宫中,大明朝廷早有惩治瓦刺的呼声。

    已亲政四年的朱祁镇,虽年仅二十岁多一点,他身上遗传着朱氏尚武的传统血脉。幼年时的皇帝,就喜骑马、射箭、狩猎,更喜排兵布阵。太祖是他之偶像,近代的太宗、成祖、仁宗、宣宗在英宗眼里都是了不起之君王,他们都曾御驾亲征。尤其是太宗朱棣,他五次亲征,将鞑靼、瓦刺赶入了草原深处。御驾亲征似乎已成为朱家的传统,如今的英宗,他要借亲征教训瓦刺,借以提高自己的威望,夺回朝中本属于自己的权利。

    初时仅是骚扰抢劫的瓦刺人,如今也已变本加厉,他们将长城居庸关外二十余处城镇占领,奴役着关外百姓。这几年也先派使者与王振常暗中联络,前年王振就示意也先,让其起兵,攻击大明。老谋深算的王振,他要借也先之手,不惜生灵涂炭,来达到自己之目的。

    去年瓦剌朝贡使团至大明京师,仅献了瘦马一千五百匹,而暗中送与了太师许多金银珠宝。瓦剌使团向大明朝廷索要多多,未得到满足,使团回至草原不久,大明朝廷接到也先檄文。他公开打出了瓦刺国名号,道是我瓦刺年年来贡,岁岁来朝,你大明如今给我的实在太少,故尔瓦刺决定自立,且出兵讨伐大明,收回应属我瓦刺国土。檄文发出不到一月,也先组织了四路兵马出击,边关告急,文书频频送入朝廷。

    本就准备出兵征讨的英宗,见得告急文书,开口叫道:“朕本欲征讨惩治于你,我未出兵,你倒先来入侵,看我大明怎生治你”。收到瓦剌檄文的英宗,安排兵部调集军马,准备出征。然因王振挚肘,兵马迟迟调集不齐。两月前王振鼓动英宗御驾亲征成功后,皇上发出之圣旨一路畅通。这些日子,英宗去兵部视察,至御林军营挑选军士,忙了个不亦乐乎,且每次都带上行走万安。

    借助王振的建言,英宗更是要理直气壮的御驾亲征。他让刚入上书房仅两月的万安拟诏,派成国公‘朱勇’与平乡伯‘陈怀’,领兵五万出居庸关镇守‘宣府’。再派驸马都尉‘井源’领兵三万,同样出居庸关镇守‘大同府’。只要守住宣府、大同,也先一时即攻不进关。待来年开春时,朕带上京师两大火炮营,将那瓦刺立刻击败。

    踌躇满志的明英宗,虽冬天寒冷,近月来他心情却十分兴奋,自己好似已胜券在握。只待来年开春,我大明铁蹄出动,击败瓦刺,亲擒也先,看你太师之流还怎生与我抗衡?日后的朱祁镇要留英名于后世。近日来,兴奋的圣上,常将至上书房不几月的行走万安,召至御书房对议。

    几月来,英宗知道这万安做事稳重勤恳,他不但文笔了得,且武学谋略也有相当功底。去兵部校场,御林军营,英宗索性带上他。校场中,英宗骑马射箭,功夫不一般,圣上要万安将自己所习展示。好一个万安,居然会使多种兵器,且十分娴熟也有功底,略为不足的是马技不及皇上。英宗看在眼里喜在心中,好!上天为朕送来一文武全才。

    此时的朱祁镇,虽然年轻,而自幼的宫廷受教,太学院的习学,再有皇家的教育不等同于平常百姓家,他早已是个成熟之人。但玩弄计谋,他却还不是王振对手。撺掇御驾亲征的王振,事前早已思虑周密。几年来,王振利用手中之权,有意将与瓦剌相邻的边境贸易场所关闭,令瓦剌部落得不到充足物品。瓦剌使者入京,没有王振的引荐,使者怎么都见不到皇帝,瓦剌之文书,自然也上不了皇上御案。大明朝廷赏赐瓦剌物品,多数被王振扣下。另一方面,他又派出手下,与瓦剌频频接触,道是如今皇上亲政,不比以住,太师手中无权,一切只能按圣意而为。关闭边贸,减少赏赐都是皇上旨意。王振用尽手段,目的是逼也先造反。

    见得瓦剌从抢劫发展到攻城掠地,英宗却不知道,王振与也先早也勾结,他是欲利用也先之手,除掉自己。见得英宗要学前几代皇帝御驾亲征,王振心中暗自高兴。兴冲冲的太师,再次前往御书房面圣,不曾想,已掌握军情的英宗,已下诏派出了三路兵马,却让一小小的行走拟旨。王振知道,那也先虽然出兵,必然是虚张声势。英宗派出三路兵马,必能拦住瓦剌军,这皇帝虽年轻,我如今还不能小觑。

    作为皇帝,面对来侵之敌,强大的大明,击败你瓦刺,口头言说是轻而易举,而英宗心里知道,大军出动,必得做充足的准备。大明军制规定,军队为中央集权制,具体的管理为,领兵者无权动用军队,而有兵权者则手中无兵。即管理军队者只负管理训练之责,却无权调用军队,而调用军队权利却在皇帝一人手里。尤其是那三大火炮营,属大明劲旅,只听皇帝调用。临战前的英宗,他不顾天气寒冷,带上数名侍卫,上书房行走中仅叫上万安一人。这日天不见亮时,英宗又引领数骑,顶住大雪,悄没声中出了北京城,皇上今要亲自去视察火炮营。

    入上书房快半年的万安,因身上流淌着老祖宗血脉,自然继承了万兴荣身上的精明谨慎。他做事一丝不苟,处处小心行事,对同僚上司也毕恭毕敬,完成自己之事后,还时常帮助别人。因做事用心,上司赏识,仅几月时间,即在上书房崭露了头角,得同僚好评。同僚们知道,此时的万安,已是皇上看好之人,故而人人对其尊重有加。因皇上的赏识,加之他本人的精明,也许是祖上葬住了灵脉,兑应在了他之身上,他已步入了大明朝的政治权力中心。每日伴随皇上身边,整理着奏疏公文,他逐渐知道了不少朝堂内官员们不知道之事。他已有预感到,长处皇上身边,必会遭人嫉妒,故尔他对人恭敬,说话做事更是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