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离别桥 » 第五章 土木堡 (二)

第五章 土木堡 (二)

    (二)

    明英宗御驾亲征惨败被俘,后世将其定格于大汉族统治中,继北宋靖康之耻的又一次耻辱。大明朝十万精兵损失殆尽,大明从此走向衰败,这些评说,似乎有些过头。靖康之耻是北宋二帝被俘,那是敌对国所为,金国直接灭了北宋。而明英宗出征,实则是平定内乱。因当时的瓦刺部落,是受大明朝统治管辖,依赖着大明的一个部落。瓦剌部落的骚乱,只是想多获得些生活必需品、以及需要活跃的经济贸易环境、而采取的军事行动,来达到经济发展目的。年轻轻敌的明英宗,因年轻气盛,只想仿效老主宗们,立功于疆场。对小小的瓦剌部落,他还未放在心中,出征时故带了皇室人员同行。满朝文武,也带去了半数以上。此役被俘的官员及皇室成员多少?史书上无有明确载记,只是传说有三千多人。因御驾亲征,皇上带去了满朝文武,实则他是想就地解决瓦刺问题,不曾想到平叛变成了自己被俘,这下使得朝中无人主政,官员短缺。临危未乱的英宗,派铁侠带玉玺、兵符回京,授权于谦主政,也是当机立断。

    大明开国之后,对少数民族之策是以安抚为主,打击为次。在朝的于谦,为大明一大忠臣,他以大明法典为据,采取一系列行动,将此役影响,损失降至最低。忠君的于谦,许多事不敢自行决断,这大明天下姓朱不姓于,他奏禀时已年迈多病的太皇太后,国不可一日无君,望太皇太后速速作出决断。太皇太后下了懿旨,让与英宗同父异母之弟弟朱祁钰临危登基,令于谦辅政。不曾想,临时主政的朱祁钰生出野心,要一直做皇帝,这又是一场皇室之争。新政在于谦等大臣的努力下,对瓦剌仍采用软、硬两手之策略。派兵打击瓦剌军同时,逐一解决了与瓦刺的边境贸易,粮、畜互换等问题,一年后,也先将英宗毫发无损的送了回来。土木堡之变,本是大明的一场内耗之争,后发展成了皇室之争。此场战役,英宗带出的二十万精兵,损失过半。当然,皇帝被俘,也是奇耻大辱。也先虽然得胜,他也不敢虐待了皇上大臣。一年后,他将英宗送回,一是对大明天朝有所畏惧,二是汉家文化已在他心中深种,皇帝就是皇帝,臣子自当尊崇。

    瓦刺部落的前生为蒙古族人居多,大明皇帝的历代亲征,已打得他们臣服。此次瓦刺军虽然大胜,而面对拥有百万雄兵,疆土辽阔且富强的大明朝,也先自是不敢造次,他也只是将英宗及众大臣暂时扣留。已深得皇上信任的万安,引领住侍卫们,每日保护、侍卫着圣上。

    距土木堡之战约十天时日,浑身是伤的铁侠、黄昭回至京师,同行的四名侍卫在突围时,拼死保护首领,均已战死。仅有黄昭,因其武功超人,还紧随住头领,然他同铁侠一样,浑身伤痕。铁侠见了于谦,口授了圣谕,将玉玺、兵符奉于丞相。丞相命太医赶快与二护卫疗伤,转身令人击响了宫钟,召来留京众大臣。几日前,刘云、罗跷二位将军带领残军退回京师,请求补充军士军粮再次出征,救援圣上。而此时的朝堂上,群龙无首,无人敢作出决断。

    临出征的英宗,知道兵部侍郎于谦乃一大忠臣,指定他暂主朝政,然皇上带走了调动军队之兵符,于谦无权调兵。大明时的官员,自幼受的是儒家教育,“君臣父子”之思想在脑子中根深蒂固。入朝为官,忠君为本,身居要职的于谦自不例外。受皇上指令,处理朝中一般事务尚可,而今圣上危急,这调兵遣将,大明规制是有兵无权、有权无兵,调兵只能是皇上亲为,我一小小兵部侍郎,怎敢调兵。召集留京大臣,反复商议,无有结果。以防万一,只得令退回京师的刘云、罗跷二位将军,收拾军马,与在京军队,合力保卫京师。

    铁侠回京,带回圣命、兵符,于谦凭兵符调集五万铁骑,让刘云、罗跷速往土木堡救驾,同时禀奏太皇太后。太皇太后下旨,国不可一日无君,让孙儿祁钰暂时登基,代英宗行令。稍后几日,王佐捧旨回京,带回消息为皇上及随行、朝廷官员,竟有几万人被俘。随之瓦刺也派来使者,要大明给予金、银、铜、铁、布匹、丝绸、粮食等等,若不付与,瓦刺即杀掉皇帝,直取京师。

    前方战事已完全清楚,为救皇上,为保京师,更为大明百姓、大明江山,几日未曾歇息的于谦做出决定,按皇上旨意,拨放与瓦剌众多物资。再按太皇太后之旨意,暂拥立英宗之弟朱祁玉为帝,满朝文武,尽皆支持。

    三日后,朱祁钰登基,史称‘代宗’,年号‘景泰’。二十岁的朱祁钰坐上皇位,在于丞相安排下,新帝下的第一道圣旨为调兵至京师勤王,保卫京师。几日时间,即有几十万大军守卫在京师周围,均听丞相调遣。此时的于谦,有了皇帝的指令,做起事来方得心应手。

    当兵部尚书邝眺返回后,前方战事更是完全明了。深思后的于谦,他以大明待少数民族之策为准绳,发放给瓦剌盐、铁、棉、粮同时,逐步恢复边贸,让百姓稳定。于谦奏请新帝,由邝眺为帅领兵出关,收复瓦剌占领之地,重创也先。他也欲请新帝对也先发出檄文,让其送先帝回京。思虑成熟后,于谦奏禀新帝:“先帝出征,非两国交战,而是平乱。瓦刺造反,是因太师王振下令,关闭了边贸,瓦刺得不到生活必需;再有瓦刺进贡后,太师克扣了朝廷赐予瓦刺的大部分物资,故尔激起了瓦刺出兵。若要救回先帝,熄灭战火,臣下建议,对付瓦刺,依我大明之策,一为打击,二为安抚。臣今已拟就善后方略,奏皇上圣批。”禀奏后的于谦,奉上奏折。代宗阅后,立刻允准。责令丞相,全力而为。

    劳累月余的于谦,终于松了一口气。皇帝被俘,稳定朝局乃他之使命,忠君为国,乃臣子之本分。在新帝授令下,处理国事,调动兵马,方出师有名,即使前面是刀山火海,为国、为民、为君,自己也当跳下去,这就是历史造就的忠臣。

    接下来的两月,于谦派出强兵,由邝眺引领,打的兵临城下的瓦刺军连连败北。邝眺设计,俘获了瓦刺军大将数名。代宗发出诏令,命也先派出使者,来京和议。与明军打了几仗,损失惨重,也先使者,坐到了谈判桌上。

    如今天朝拥立新帝,代宗皇帝发来之檄文,虽语气和缓,然言辞间除晓以和平大义外,尽含威严。一旦大明发怒,发兵直捣瓦剌腹地,灭掉瓦剌是完全有可能,也先在紧张犹豫中,这几月过得极不顺心。

    数月来,大明战将邝眺,引领住凶猛的明军,一路势如破竹。满怀着仇恨的军士们,为报那一箭之仇,人人奋勇,打得瓦剌军大败而逃。退出关外的瓦剌军,被明军死死咬住。愤怒的明军,动辙就用战炮轰击,致使瓦剌骑兵战马,闻得轰隆之声,立时狂奔窜逃,明军大有直捣黄龙之势。于谦采用软、硬之策,收到了预期效果。

    惶惶中的也先,这日午时接得手下来报,大明朝廷送来数车物资,今已至叶城,同时呈上在京使者书信。观信后的也先,方知天朝守信,正如代宗檄文所言,开始对瓦剌发放物资,今至叶城物品,仅为第一批。前些日,自己所派细作回报,占领城池的瓦剌军败退后,大明府衙引领,已及时恢复了数处贸栈。此时的也先,心中一块石头落地,立马修书,送至天朝,愿俯首称臣,望天朝罢兵休战。

    也先把俘虏的英宗以及大明朝臣、皇亲宫女近三千人,押送叶城囚禁。他严令手下,善待大明皇帝,因皇帝是他要挟大明之筹码。手下人倒是听话,没为难英宗,对其身边之人也还恭敬,食用衣物也提供充足。而也先之胞弟朗欢却是个混世魔王,他将英宗行宫中的宫女及女眷抢劫,除自己占用外,其余都分给了手下将士。宫女、女眷被抢走、有逃跑、反抗者即被处死、苦不堪言的囚禁生活折磨,不少人病饿而死。原有三千人的行宫,今仅存千余人。好在有同也先一同起事的‘伯颜铁木儿’,他不主张对大明逼得太急,更不同意立国。他将自已在叶城大遍房屋,腾出来作为关押明英宗这一千多人之禁地,同时保证了英宗居囚处的取暖以及生活必须。当瓦剌军节节败退,也先意识到这些俘虏的重要性时,连忙再次请伯颜铁木儿善待俘虏。

    整日护卫在皇上身边的万安,入朝仅两年,尚属名不见经传者,未曾引起看押者重视。他引领着以锦衣卫校尉‘袁彬’为首的几名锦衣卫,每日轮值,守护、侍侯着皇上。对于万安与那几名卫士而言,若要逃走,自是轻而易举。在万安忠君号令下,卫士们立下誓言:“与圣上同生死!”以万安、袁彬为首的卫士们忠义之举,深深感动了英宗,令其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

    至叶城的英宗,对朝中之事完全不知晓。铁护卫是否将兵符送回京师?是英宗最关心之事。因无有兵符,于谦无能调动军队。那也先打在土木堡见过一面后,再也不曾露面。瓦剌是否要称国?也先是否想攻占我京师?太皇太后她年迈多病,能否令留京的于谦调兵勤王、保卫京师?数月来,英宗不知在多少个夜晚,面对东方久久站立,在痛苦中期盼着。

    经历月余的长途跋涉,到得瓦剌老巢叶城。路途上的艰辛,全仗行走万安,他引领着一帮卫士,照顾着自已及皇后、皇妃。到得叶城,朝中随行出征的六部三卿老臣们,被也先派人押走,据说是分别囚禁,哎!他们即使在朕身旁,也是无能为力。望住满天的星辰,望着东方天际,英宗思念住大明、思念住年迈的太皇太后、思念着那些此次出征战死的将士,他时常流泪。痛苦、企盼中的英宗,初至叶城时茶饭不思,人也一天天消瘦。看在眼里的万安,他十分心疼,常为皇上讲述‘苏武’、‘勾践’,以鼓励圣上。

    这日天明,万安进至英宗房内,他带来了令皇上惊喜的消息。原来,在土木堡与铁侠、黄昭分手时,细心的万安已知战局危急,他暗中嘱托贤弟,回京面见于侍郎后,朝中有何决议,望弟速返草原告知。且与黄昭约定,日后以夜莺啼叫为联络信号,此为当年老师授与的夜间联络技巧,在数里外都能闻得信息。从土木堡至叶城路上,万安已留下只有同门才识得之路标,只要黄昭出行,他必会寻到自已。至叶城后,万安凭借功夫,隔三差五从囚禁地潜出,去至城外东面山上林中,发出夜莺啼鸣声。

    今晚尽管寒冷,万安仍潜至山中,发出信号后,立时闻得回应。师门中有一联络绝技为在岩石或大树上留下特殊标记,循记而行,必能找到对方。离开土木堡时,万安即在沿途留下特殊标记,果然黄昭是循记来至叶城。

    伤未痊愈的黄昭,得知代宗即位,于相欲派兵部尚书邝眺挂帅的消息后,立时禀得铁首领允准,只身乔装,赶往了草原。

    几月的不辞劳苦,此时兄弟相见,二人激动不已。接下来的黄昭,将朝中之事一一对万兄言说,听得万安激动。待黄昭言述后,二人通过细致分析,万安喜言道:“朝中于大人如此作为,料定那也先此时定不敢伤害皇上。天朝已赐与瓦剌物资,过些时再有大军压境,也先必送皇上回京!兄与圣上,今在叶城等待贤弟传来佳音”。

    再有一个时辰,天色即明,急匆中的万安,与黄昭约定明晚再见后辞去。

    囚房中万安以手示意,请圣上令人退出。英宗知道,万安做事谨慎,今必有要事相告。至叶城后,万安常夜间外出,自己也是知道。因他之前也曾将夜间外出探得瓦剌军情告知,令自己在揣测分析中看到了一丝希望。观万安神态,昨夜外出,定探得重要消息,英宗心中一激凛,连忙令下人们退出。

    万安俯首,附于圣上耳畔低语:“昨夜朝中来人,带来消息。朝中今暂由圣上胞弟成王即位主政,于谦于大人已派邝眺大人为帅,月前就已出兵,我明军连连获胜。估计要不了几日,邝帅即会兵至大同。朝中已发与瓦剌物品,不日就会至叶城,倘若那也先不送圣上还朝,邝帅兵马即会直捣叶城。如此看来,圣上回京日已近。”

    闻言的英宗一下站了起来,急切中拉住万安之手言道:“几月来,爱卿等所显忠心,朕已牢记心中。凭你几人功力,逃出瓦剌是自不在话下,然你几人不离不弃,忠守于朕之左右。人非草木,我朱祁镇岂能无情?今为俘虏,颜面尽失,在忠臣面前,还逞甚皇威,爱卿你快将昨夜探得之事再祥言告知。”言说中的英宗,将万安拉到木椅上坐下。万安起身,再次环顾后,面对皇上低声言道:

    “臣昨夜与黄昭见了面。”

    “谁?黄昭?你之同乡?与铁护卫同回京师颁旨的黄昭?”

    “正是此人,他带伤返回了草原。昨夜与臣相见,他带来了朝中消息。”一时楞神后的英宗,竞忘形中拉住万安之手:“爱卿快将黄护卫带来消息再细言一番。”

    微带笑意的万安见皇上急切,立马躬言道:“于相不负圣命,领得太皇太后懿旨,扶圣上胞弟登位,暂领国事。于相凭圣上送回之兵符,已调大军五十万,护卫京师之同时,让邝眺领兵,打击瓦剌,收复失地。若也先不降,大军即攻至腹地叶城。于相另又下令,发放予瓦剌物资同时,行文边境州县、府衙,恢复夕日贸栈。依臣之见,要不了几日,那也先必会来见圣上。”

    闻万安言说,面显激动的英宗,坐于椅子上楞了,待万安送上茶盏,请圣上用茶,方才回过神来。抬头对万安问道:“就这些?”

    万安回应:“这些还不够吗,圣上?”

    “你这家伙,快再细细对朕言说。”此时的皇上,满面喜色,竞似孩子一样,口出了百姓之言。这是七个月来,皇上脸上第一次现出了笑容,作为臣子的万安,也为之动情。万安只得躬身而立,将与黄昭见面之经过,几乎是一字不漏的对圣上又一一学说。

    未至午时,英宗又恢复了君王气势,命人送来膳食,饱餐了一顿。他猜测,要不了几日,那也先定会前来见驾。

    果然,不至一月,也先来至行宫,面对英宗,行了君臣跪叩之礼,自以臣下而居。口称此番起兵作乱,实属无赖。也先受了王振欺骗,更被那奸贼蛊惑利用,方铸成大错。虽请太上皇留于瓦剌,也先绝无有半点伤害之意。今天朝大度,不计前嫌,新帝赐予瓦剌百姓粮帛,同时下令恢复边贸,瓦剌百姓感恩载德。也先今已奏请天朝,罢战歇兵。且备珍珠、玉器、金银百箱,骏马五千,贡奉天朝,择日也先亲送太上皇返回京师。

    又是秋至,草原上树木草叶开始变黄,随处可见枫叶成片。晴空万里,蓝天碧绿,抬头仰望,一行大雁向南飞去。望住蓝天上的大雁,坐在马背上的英宗心中禁不住几分感慨。自己仿佛就是那头雁,身后的大臣们就似群雁。如今回朝,自已定当全力倾心的管理大明天下,让其走向繁盛。回想此番出征,完全是被那王振蒙蔽怂恿。这荒唐的一战劳民伤财,令多少将士死于非命,这罪孽全由我这皇帝一手造成。回朝后,定当给予战死将士抚恤。被也先俘虏,囚禁年余,夕日的奇耻大辱今好似有些淡化。自打黄昭带来朝中消息后,这半年来英宗时常苦苦思索,他在总结自己,也更多的在思考怎生治理天下。这天下虽为大明天下,然这土地当归天下百姓所有。瓦剌起兵造反,他们是为了生存。作为君王,当把百姓生存、疾苦放在心中,方为正道。自审中的明英宗,此时已恨意全消,行走在自己的土地上,他踌躇满怀。他似南归的大雁,回朝后,他要做就一番事业。

    回程时,尽管也先备下了车撵,英宗却要回了自己那匹名曰‘追风’之马。他要骑着战马,沿途巡视大明疆土、他要骑着战马,回到京城。未来的时日,他要让百姓安宁、他要让大明强盛,他要用行动来弥补自己之过失。

    回朝的朱祁镇,满以为弟弟朱祁钰会来数十里外迎接自己,不曾想,帝王之家在利益面前却不认兄弟。早有准备的代宗,仅派了数名名不见经传的官员,以及几十名锦衣卫士在离城三十里处迎接。此后沿途御林军戒备森严,将太上皇与太上皇后一行带至城西的南宫安顿,而同回的人等却不知带去了何处。

    将哥哥奉为太上皇的朱祁钰,在南宫周围布置御林军把守。一名小太监前来传话:‘皇上有旨,太上皇不得离宫半步,回京人等听侯安置’。英宗知道,自己再次被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