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大宋最强太子 » 第五十九章 名言

第五十九章 名言

    秦向业也在看着这份告示。

    “阿郎,朝廷这是想坚守京城,黄河守不住?”

    “没有你想的简单,你也小看了小殿下。”

    朝廷有什么安排,秦向业不知道,但他消息也灵通,听到了今天传来的几项人事调动,先是宇文虚中成了西府宰相,其兄调任江宁知府,还有马扩成了尚书右丞。

    另外就是赵谌所说的朱胜非,调任户部仓部司郎中,别看是一个六品官,元丰改制后,三司编入户部,户部拥有不小的权利。特别是这时候,仓部更是重中之重。

    朝廷又下诏,从外地调来一些官员,何粟、宗泽、赵鼎、聂昌、权邦彦、张叔夜、许翰、陈过庭。

    只召,未给授命。

    但是秦向业还是感到一丝不一样的味道。

    想到这里,秦向业说:“准备安排,去南方调运粮食。”

    “阿郎,若北方沦陷如何?”

    “北方会陷入战乱,但不会沦陷。”秦向业信心满满地说。

    ……

    “殿下,城内出现了哄抢,许多商货价格也跟着上涨。”吴明说。

    “知道了。”

    只要这份告示贴出来,城中必然出现混乱。

    特别听说朝廷居然将东宫全部腾出来当成一个特大的储仓后,更多的百姓恐慌起来。

    在这种情绪下,哄抢也会必然出现,然后物价大幅度上涨。

    赵谌进城。

    南薰门外已经排起了长队。

    有不少机灵的百姓组成队伍出城购买商货,只要买到了运到城中,就能得到朝廷许多补助。

    又有极少数比较有钱的人,急着便卖家产,准备逃往南方。

    各个言臣看不下去了,准备上书。

    几个宰相将他们召去,说明情况,这种混乱的局面,昨天赵谌与诸宰相就预料到了,但因为家家户户都在哄抢物资,也达到了赵谌所说的藏于民间的用意。

    正常情况下,不能这么做。但放在特殊环境下,它又是良策,总比一个月后活活饿死冻死的好。

    几个言臣听了后,个个叹息,然后回去。

    赵谌去了延和殿。

    这几天每天都会来延和殿“教父”,好让便宜父亲尽快适应新角色,当然,借助商议处理奏疏的机会,赵谌也顺便将宋朝现在的一些情况,向赵桓做一个介绍。

    晋惠帝何不食肉笑话乎?

    实际想通了,就不会笑话了。

    或者像某星说不能为了几十万块钱破坏朋友关系,但他不知道,几十万块钱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是何等巨大的数字。

    不懂没关系,只要有人教,自己肯学就行了。

    将一堆奏疏处理完了,赵桓长吐了一口气:“你募的第二批新兵何时抵达?”

    “如无意外,明天下午他们就可以抵达京城。”

    “那个营地小了吧?”

    “这个儿臣早安排好了,之前问外大父,他说虽然梁何二人带了一些禁兵离开京城,不过童贯从太原却带回许多逃兵。京城内的军营仍不易安置,强行安置可能会发生冲突。这时候没必要与他们产生矛盾了……”

    关于这一条,昨天赵谌就祥细地解释过了。

    不逃还好一点,一逃,不但失去了民心支持,也得不到各地官员的认可。

    虽然赵佶会带着许多官兵逃跑,不过这些官兵家属要么在京城,要么在陕西。

    士兵也不会认可。

    没有百姓支持,没有官员支持,士兵也不支持。

    到时候不管赵佶带走多少大臣与财货,也会是什么都不是。

    那时,赵桓这个帝位才能得到真正的巩固。

    只是眼下还会有些变数,因此最好不要与这些人发生冲突。

    “儿臣在营地边上购买了几十亩地,以及许多河沙,让这些新兵将几十亩地平整,又买了一些木材、茅草、钉子,修建了一些简易的营房。”

    “外面是什么情况?”

    “如儿臣所料。”

    “为何禁兵会腐化?”

    赵谌说道:“在大隗山,我就对邵内侍说了,放在大城市,养成了一些不好的坏习惯,大城市物价贵,上司又克扣,为了养家糊口,禁兵顾不上训练了,大家一起瞧不起,没有了荣誉感。”

    “如此,才出现了许多丑陋的现象,比如吃空饷,还有在战斗时的表现。一些能打的将领得不到重用,但一些没能力的会钻营的,却能迅速上位。且看燕山府各州守将,多是此等人物。这种人成了主将,放在军中,祸害三军,放在地方上祸害黎民百姓。上有所行,下有所效,然后禁军就变成这样子了。”

    赵桓愁肠百结:“如此,禁兵要来何用?”

    “也不能说没用吧,但是得需要一些有能力的将领,对他们进行整编整合,才能让他们发生蜕变,不过儿臣也没那能力了,故能募山民为军,不敢用禁兵为属下。”

    “但是我朝军制肯定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韩琦那句话,东华门外唱名者方是好男儿,为博一个妓子一笑,居然将狄青手下大将焦用斩杀,这类事切莫发生了。”

    “这是什么典故?是真的?”赵桓不相信地问。

    赵谌将这个典故说了一遍。

    宋朝出现了许多史诗般的名言,影响深远。

    如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这句话影响比较正面,但不完全是正面。

    自此以后,许多大臣开启了大嘴巴。

    我不是言臣,我也不是京官。

    但人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因此我得说。

    然后王安石变法时全部在说,全部在反对。到了明朝更是发展到极致,个个以受庭杖为荣,既然皇帝如此不好,为什么你们不将皇帝推翻,搞一个共和制度?

    王安石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许多人认为不是王安石说的,赵谌也不相信是王安石说的。变法就变法,有的是变法的理由,没必要说这几句“大逆不道”的话。

    然后就演变成东林党大佬顾宪成的那副有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家里富不富,小妾美不美,怎么在朝堂上争权夺名,东林党老关心了。

    文彦博的陛下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表面上看起来没有矛盾,毕竟是古代,想在这时候推广君主立宪制,民主选举制,三权分立制,是不切实际的。如他自己,夏天,满京城的人踢圣孙。秋天,妖言惑众,咬牙切齿。冬天,原来是真圣孙……

    但这句话演变下去,就是王与马共治天下,就是晚明的那种情况。

    君王垂拱而治皇宫,士大夫来治天下,皇权都不能下京城。看上去是民主了,实际呢,吏政以无以伦比的速度发酵腐烂。

    章惇的端王轻佻,不可君天下。

    然后就是韩琦这句名言了。

    他不但斩杀了焦用,也斩断了所有武人的傲骨。

    赵桓喃喃道:“何至于此,何至于此。”

    “这才是腐化的真正原因,因为外部环境,大多数禁兵没有向上的动力,一起不学好了,然后带来种种弊病。我再说一件事,如屯田。我朝开国之初在河北开垦了大量屯田,因为士兵不愿意耕作,全部交给当地百姓租种,最后被当地豪强和百姓陆续侵占。”

    “再到陕西的营田,庆历战争,因为担负着沉重的后勤供给,几乎将国家财政耗之一空,于是自种世衡起,再到张亢、王韶等人,陆续在西北开垦了大量营田,一举解决了西北负担。”

    “然而这些营田又大多数交给当地百姓租种,有的也被陆续侵占。一支军队连基础的吃苦耐劳精神都没有了,如何能上战场?”

    “但是父亲大人,如今朝堂必须以稳定为主,那怕换宰相,最好都不要动军队。”

    提到了宰相,赵桓想起了一件事:“谌儿,各个仓储储藏了许多粮草,特别是牟驼冈。”

    赵谌吐了一口气。

    这些粮草放在京城一百多万军民身上,消耗起来会很快的。然而放在金军身上,人家仅有两三万兵马,有的消耗了。开始还能说金军来得太快,没有防备,被金军所得。

    后来种师道等援军陆续到抵达,种师道说敌寇远来,缺衣少食,必不持久,居然没有一个人想到城外储仓储积的粮草,可见朝堂诸公多昏庸?

    因为这个粮草,赵桓也对几个宰相能力产生了质疑。

    赵谌想说……看了一眼梁师成。

    这个家伙太恶心了。

    除了赵桓晚上睡觉,余下时间几乎形影不离。

    有时候想说个话都不大方便。

    “梁太傅。”

    “臣在。”

    “你是忠于父皇,还是忠于太上皇?”

    “老臣一直忠到圣上。”

    不是我不忠心,谁当皇帝我忠于谁。

    “你能不能替父皇看好内库?”

    “殿下,不妥啊,太上皇早就将内库财货清点出来了。”

    到时候不让赵佶带走,赵佶会拼命的。

    “钱帛呢?”

    “到时候肯定会带走一部分钱,不过钱笨重,带走的不会多。普通的绢帛亦是如此,然而贵重的绫罗绸缎,多半会带走。”

    “走,陪我们一道去探望大父。”

    “啊,”梁师成支支吾吾。

    赵谌没有为难他:“你不去也行,将这些奏疏送到中书去吧。”

    “谢殿下。”梁师成小跑着抱着这些奏疏走了。

    “父亲大人,为何你非得让此人侍候你。”

    “我哪需要人侍候,他偏要跟着我,我又不好撵他走……”

    赵谌皱了皱眉头,不止如此,肯定是这个家伙会察言观色、阿谀奉诚,也有一定的能力,将赵桓侍候舒服了,赵桓这才由他跟着自己。

    这个不管了,有陈东来对付。

    “我们去龙德宫吧。”

    “去龙德宫?”

    “你不敬孝道?还有,难道眼睁睁让大父将所有财货全部带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