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宋朝到底咋回事 » 第17章 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

第17章 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

    刘知远尽管已经建立新朝,但也深知当下的内部局势还有许多不安定因素。

    各地节度使尽管暂时臣服,但并不代表他们不具备挑战自己的实力和想法。

    远的不说,就拿杜重威和刘知远相比。

    刘知远能最后问鼎,除去强悍的实力之外,最主要是他历来的言行得到了民心。

    无论是当初石敬瑭要割让燕云十六州、称臣认父时刘知远力劝他要脸,还是后来在河东时与契丹挑头对抗。

    刘知远表现出的那份民族自豪与尊严极为适配当时“万里江山万里营”的背景与民调,这才助他走上顶峰。

    杜重威则不一样,先不说贪腐、残暴这些毛病,就冲他当时投降契丹当二鬼子,以至于弄没了后晋这件事,不管在官场还是民间,这货想当皇帝都没一点市场。

    但这不代表杜重威没有威胁。

    这些年他一直是执掌重兵,身边汇聚了一大批铁杆嫡系,论枪杆子的硬实力还真不见得就比刘知远弱。

    所以刘知远想要坐稳江山,首先要消除以杜重威为代表的一些隐患。

    经过认真总结前朝教训,刘知远祭出了杀招:

    换藩。

    他下令驻在魏州的天雄节度使杜重威与驻在商丘的归德节度使高行周对调。

    对,刘知远选择了当初李从厚、李从珂都采用过的招数:让节度使搬家。

    刘知远当然知道这种操作容易玩死自己,但他确实也没有其他太好的办法来逼迫杜重威就范了。

    两权相害取其轻,杜重威这个脓包早晚要挤,索性趁着现在契丹被打跑、不可能予以支援的好时机来干!

    干!

    果然,杜重威和预想的一样,在接到搬家令的那天就公开宣布反了。

    而刘知远也马上启动应对程序:

    命令高行周与慕容彦超率军讨伐杜重威。

    慕容彦超是刘知远同母异父的弟弟,算是皇帝的嫡系。让他作为副将,实际上就是来监督主将高行周的。

    而高行周这个人,我们之前介绍过:

    他是经历了整个五代、并颇有战功的沙场宿将,既打过内战也抗击过外夷;

    再有,高行周虽然没有主动当过任何一朝以及民族的叛徒,但他也都在每次改朝换代之后随大溜选择了向获胜者投降,哪怕这个获胜者是契丹。

    换句话说,这个人在大义和气节上虽然没有明显的污点,但也绝不是那种一条道走到黑的呆板愚忠之人。

    跟着天下大势走,同时尽可能的兼顾自己的良心。

    这就是乱世里他的生存之道,也是他们老高家的家风传承。

    若干年后,我们将会看到他的儿子高怀德,再次在重大历史关头向我们展现这种生存哲学。

    再说回杜重威搬家这事,刘知远让高行周带兵进剿,摆明了就是吃准高行周顾全国家大义,一定会坚定执行,也正好借机消耗。

    高行周不可谓不努力,带着本部人马在魏州城下“叮铃咣当”打了好几个月,甚至自己亲自上阵,被流矢射中数次都力战不退。

    但即便如此,仍打不开魏州城哪怕一丁点缺口。

    此时刘知远只好使出第二方案:御驾亲征。

    此举无疑是要冒极大风险的,国家新立,非特殊情况君主不应轻动。

    尤其是面对这种攻城之战,一旦旷日持久没有进展,使得重兵钝于坚城之下,很容易马上引起连锁反应,政权瞬间被颠覆也不是没有可能。

    但刘知远这个时候也顾不得太多讲究了,他直接选择了两头进攻的方式:

    一头是攻城,命令战士不分昼夜、不计伤亡的猛攻;

    另一头是攻心,哪怕早已杀红了眼,但他仍强忍着不满,不断派人去给杜重威递话:

    只要投降一定饶其不死。

    这边杜重威其实也快熬不下去了,连续几个月的高强度守城,粮草和军械储备都已经见底,就连手下的士卒都已经开始出现接连逃跑的迹象。

    趁着还有谈判的资本,现在投降倒也不是不可以。

    于是,经过了一番讨价还价,杜重威出城投降。

    而刘知远也为了新朝的气度和信誉,遵守诺言没有对杜重威下杀手,并晋封其为中书令、楚国公。

    尽管全程充满了极大的危险与不确定性,但好在刘知远最终还是有惊无险的排掉了杜重威这个最大的隐患,并由此震慑住了各地的节度使。

    一枪不放便拿下天下的后汉,也算是补上了缺课、稳住了根基。

    此时是947年的十一月二十七,刘知远不过52岁。

    理论上说,他还有较长的时间去进一步稳固刘家的天下,甚至是开创长久之基业。

    然而,事情总是这么的奇妙,之后的一个突发事件,直接就此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947年十二月十一日,在刘知远平定杜重威之后仅仅不到半个月,刘知远的长子刘承训突然过世。

    据史书记载,刘承训温和厚重且气度不凡,从小就受到了刘知远特别的钟爱。

    在刘知远从太原出发前往开封之时,刘承训就被任命为北京(太原)大内巡检,担负镇守大本营之职。后来定都开封,他又被授为开封府尹兼同平章事。(宰相衔首都长官)

    尽管时间不长、内容有限,但上面的每一步,都毫无疑问的表现出刘承训一直是按照储君来进行培养的。

    刘承训死时仅有26岁,史书并未记载其死因,但他的死对刘知远造成的影响却宛如天崩地裂。

    刘知远悲恸异常、大哭不止,竟然因此身染重病。

    这还不算完。

    948年正月,刘知远自感无力回天,迅速召集心腹重臣,在做出了如下政治交待后,抱憾而终:

    一是立自己的二儿子刘承祐为君;

    二是命令史弘肇、王章、苏逢吉、杨邠、郭威等人共同辅政;

    三是严令上述几人务必杀掉杜重威…

    才被亲口允诺投降不杀,这才不到俩月就要被遗诏来咔咔。

    杜重威狠狠打了几个喷嚏…

    能让刘知远惦记成这个样子,也算是对得起他自己这一生无耻叛国的行径了。

    此时来看,刘知远是幸运的。

    作为皇帝,在面对这种事先没有一点征兆的暴毙剧本中:

    他能在最后关头自己指定接班人并使之成功继位,这本身就已经超过很多皇帝了;

    而且他所指定的托孤团队,也坚决的执行了他最后的命令,在秘不发丧的情况下一举杀掉了杜重威全家。

    看样子,这个托孤辅政的班子还算是比较靠谱。

    只不过,他们真的能完成好刘知远交交待给他们的使命和任务吗?

    刘知远的托孤真的是成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