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宋朝到底咋回事 » 第22章 后周太祖

第22章 后周太祖

    郭威黄旗加身之后,全军一路唱着歌的往开封回。(别问契丹入侵咋办,这本来就是剧情需要。将来拿着契丹当幌子这种事还会再次发生)

    但此时,仍有一个技术环节有待处理,就是已被立为皇帝的原徐州节度使、现湘阴公刘赟。

    这老哥正做着皇帝美梦沿着陇海线往开封赶呢,这会儿已经从徐州走到宋州(商丘)了(正好走一半)。

    但准皇帝刘赟没想到的是,郭威一早就把他安排明白了。

    之前郭威领兵出城,集团二号人物王峻却没动,他亲自留守开封。

    “黄旗加身”的消息一传过来,王峻马上安排了700名骑兵飞奔至宋州,以保护的名义就地把刘赟给控制了。

    郭威入城后还是直接回到自己家中,朝中的大臣们这回也看准了行情,马上开始往上靠拢。

    笨一点的都是排着队去找郭威表忠心,聪明一点的则是排着队去宫里面见李太后…

    为啥?

    郭威这么讲体面的人,肯定是要走“禅让”的路子嘛。

    可是这事儿总不好自己人去跟李太后说吧,那就得有人去递话吧…

    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这就是抬头看路和低头拉车的区别。

    951年正月初五,郭威在开封正式称帝,定国号为周,年号广顺,五代最后一个朝代拉开序幕。

    对新生的后周来说,也同样面临着藩镇势力的威胁,这里主要有两家:河东和兖州。

    先来看河东:

    当家人叫刘崇,他是刘知远的亲弟弟,也是原准皇帝刘赟的亲生父亲。

    在刘知远登基后,刘崇作为自家兄弟,被任命为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负责镇守他老刘家的大本营太原。

    此前,郭威假立刘赟为帝,既是收服军队的需要,同时也有暂时稳住刘崇的考量。

    等郭威黄旗加身,刘赟在商丘被700骑兵“保护”起来后,刘崇并没有第一时间撕破脸。

    他向郭威表示了臣服,然后提出要求:想把刘赟接回太原。

    刘赟精明能干,深得刘崇的偏爱,不然也不会早早外放到徐州做节度使,这会儿自然是舍不得这个宝贝大儿。

    郭威也不傻,直接告诉刘崇:湘阴公是国家的柱石,下一步要在中央委以重任,不能回太原。

    但是一件事,打破了两位大佬之间短暂的平衡。

    郭威称帝后没几天,刘赟在徐州的老部下便占城反叛了,动机为何不清楚,但导致的结果是刘赟被处死了。

    这下刘崇不干了,国仇家恨一起算,就是要跟郭威干!

    当年正月十六,刘崇正式在太原称帝,以刘氏正统自居,国号仍定为汉,史称北汉。

    自打石敬瑭以后,河东这地儿想要造反,找契丹当爸爸都成了保留科目了。

    刘崇自然也不例外,他向时任契丹皇帝表达了求援的意向。

    只不过他的气节稍微比石敬瑭高了那么一点:

    他拒绝了契丹人让他当儿子的要求,提出给人当侄子。

    后经协商,北汉向契丹称臣,皇帝由契丹册封,刘崇对契丹主以叔伯侍之。

    当年九月,准备充分的刘崇带着契丹支援的5000援军,沿汾河南下直扑晋州(今山西临汾)。

    晋州的位置很重要,如若丢失,则北汉军队将直抵潼关,这之后,或可向东进逼洛阳,或可向西割据关中。

    郭威自然不敢怠慢,随即部署战事。

    但因为此时形势不稳,尤其是身在兖州的慕容彦超也蠢蠢欲动,郭威不敢冒险亲征,可是手下却还真没有能镇得住场子的大将。

    这时,已经担任枢密使的王峻,自荐领兵出征。

    王峻虽久在军中,但一直是干的参谋辅助工作,之前没有过独自领兵的经验。

    因此,郭威对这一仗极其看重,不仅授王峻尚方宝剑、许以便宜行事之权,还亲自摆酒为其送行。

    王峻出了开封一路西行,到达陕州(今河南三门峡陕州区)之后却突然停了下来,数万大军安营扎寨,每日只是优哉游哉。

    这下急坏了郭威,担心晋州扛不住刘崇的攻击。无奈之下决定冒险亲征,并传诏王峻与自己汇合。

    王峻接到诏书后,马上让使者迅速回去劝阻郭威,并带回了自己的理由:晋州城池坚固,郭崇定然不会马上拿下。等其疲惫之后再突然进攻,必可一战制胜。

    事后果然如王峻预想一般,刘崇围攻晋阳60余日不能克,此时已至隆冬,北汉军缺衣少粮,只能撤退。王峻顺势进军,不费吹灰之力便取得了胜利。

    这一仗,王峻表现得极为出彩。他不仅算准了北汉,还顺道指挥了一把郭威。

    更为关键的是,他从之前的二号人物当助手,到此番独自领兵,第一次出征便收获了经验与威信。

    经此一役,王峻在后周的行情猛涨,这也为他日后的跌落埋下了伏笔。

    说完了河东,再来看兖州。

    这的话事人是我们的老熟人,刘知远的同母异父弟、也是当时在开封郊外率军对战郭威失败后一声招呼不打,就直接甩下大侄子刘承祐逃跑的大聪明,慕容彦超。

    他的能耐其实不算大,但一开始郭威却不得不谨慎。

    一方面是担心他和刘崇同时起事,另一方面也忌惮他勾连南唐。

    横跨长江下游、统揽两淮富庶之地的南唐,已经很多年未有过大规模战争,积累的家底相当深厚。

    再加上河网遍布和水军优势,郭威是万般不想在此时招惹这个怪物。

    为了安抚南唐,郭威专门下令给淮河沿线的后周军队:严加约束部队,不得有一人一骑进入南唐境内。

    后来随着王峻在晋州取得胜利,郭威压力骤减,第一时间便派人主动攻击兖州,慕容彦超据城固守。

    随后郭威亲征,952年5月后周军攻破兖州城,慕容彦超夫妇投井而死。

    算起来,倒是比逃跑开封时候多活了一年半的日子。

    安定下这两处藩镇后,郭威开始着手处理内政,来为这个饱经战乱的国家调养生息。

    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崇忠孝仁爱。

    登基后,郭威大力宣扬儒家文化,并自到山东祭拜孔庙、封赏孔氏后人,形成了强大的思想指引。

    除此之外他还亲身垂范,不仅善待前朝皇室,也经常会去探望李太后。在厚礼安葬刘承祐之后,还下令对历代帝王陵寝进行修缮保护。

    二是强化中央集权。

    一方面出台制度规定,规范各级官员工资、住房以及配备工作人员数量等待遇。

    另一方面,则是继续限制藩镇权力。郭威明确下令,将藩镇内的民事、徭役、诉讼、刑罚等权利划归中央,并从严限制节度使指派军官担任地方长官。

    三是着力改善民生。

    郭维还是先从自身做起,削减皇宫各项用度,压缩一切不必要开支,自己穿素衣素纱不说,就连皇帝寿辰的筵席,都从传统的八凉八热八碗八碟改成了四菜一汤。

    紧接着,郭威取消了一批地方向中央的供奉,减少了藩镇对百姓的盘剥。

    再有就是减徭役、分田地、抚流民,并对一些刑罚和限制生产的措施进行了松绑。

    其中尤其有一条“废牛租”,事虽不大,却很能窥一斑而见全貌:

    所谓“牛租”,源于早年后梁朱温征讨杨吴(南唐前身)时。

    一开始,官军借(抢)用(劫)当地百姓耕牛用以输送物资。但战后,朱温却无耻的把“归还”变为了“租借”。

    牛还是那头牛,但转了一圈之后,百姓拿回来的产权就从私有变成了国有,还被强制欠了国家一份长租。

    从后梁到如今,朝廷都换了三家,但无一例外都揣着“反正恶人是朱温,这钱不拿白不拿”的念头,匪夷所思的“牛租”竟然一直持续到郭威这里才结束。

    五代之中,老百姓少有的太平日子,一段是李嗣源时期,另一段就是郭威时期。

    李嗣源60岁称帝,67岁逝世,老百姓勉强过了7年好日子。

    郭威登基时不过47岁,按说这段好时光能持续个长久些,但不成想,仅仅3年之后,郭威便因病早逝。

    而他的过早离去,也就势引出了五代实质上的最后一位皇帝。

    而那个人,也将绽放属于他的夺目星光,用极致的绚烂为五代拉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