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宋朝到底咋回事 » 第58章 要崩

第58章 要崩

    尽管解决了人事渗透问题,但赵匡胤要想造反,还需要精心筹划一个好的方式和时机。

    范质等三个宰相,虽然会被赵匡胤在一些事上忽悠住,但人家毕竟是柴荣任命的最高宰辅,掌握国家的决策权,在处置重大事项上具有天然的权威性和合法性。

    赵匡胤只要是没能一把调动起部队逼宫造反,三位宰相都可以有很多手段去化解赵匡胤的威胁。

    更关键的是,随着这半年来赵匡胤不断地进行人事渗透,尤其是在殿前司、侍卫司的高级指挥员方面,朝廷高层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大。

    魏仁浦已经多次在各种场合公开指出赵匡胤有不臣之心,强烈建议让赵匡胤回到其归德节度使辖区(治所在今河南商丘)。

    而范质这个时候也开始逐渐回过味来了,越来越倾向于魏仁浦的意见。只不过因为王溥的反对,以及顾忌是否要破坏掉柴荣临终前留下的掌兵制衡的格局,这才没有马上下定决心。

    如果三位宰相真的决定削掉赵匡胤的禁军职务,把他踢回到商丘去,那他多年来在京城和禁军积攒的实力和影响将烟消云散。

    如果做做一个节度使,资历浅薄的赵匡胤所具有的能量甚至还远不如张永德、李重进。

    换句话说,既然深藏的野心已经被人察觉,那就要马上当机立断了。

    留给赵匡胤的时间不多了!

    面对这个问题,赵匡胤苦思冥想,不断的回忆起十年前郭威“黄旗加身”的事。

    他召集赵普为首的一种班底,对着当年的剧本不断的复盘、推演、完善和论证,终于形成了自己的方案。

    赵匡胤要出手了。

    960年正月初一,举国上下一片喜气洋洋之际,后周朝堂突然接到边关军报,契丹、北汉联合入侵了。

    这种军国大事,不到8岁的的挂名董事长柴宗训自然是不能拿处理意见的,于是按规矩范质、王溥等商议对策。

    自从他们这套班子主持工作以来,北疆最多是敌人小股部队的袭扰,像这次契丹北汉主力联合一起进攻自然是非同小可,必须要派一名能打的、咖位够大的将领出征才行。

    按说符合条件的人选应该挺多:

    首先,像符彦卿这些老牌的藩镇节度使,水平有、威望高,早年间又和契丹交战多次,派他们去领兵是镇得住的。

    然而,自打柴荣时期开始,就刻意的防范这些人,除非是柴荣亲征才会召他们随军,在皇帝眼皮子下面自领一军。

    现在小皇帝年幼,如果用这些人,那就要完全把兵权交出去,这个自然是难以让人放心的。

    再有一点,即便朝廷相信这些人对皇室的忠心,但范质他们也也难给藩镇大佬这样的机会。

    这些人本来就是威望高、职位高,远离中央自然是不甘寂寞的。如果这次领兵再获胜利,那他们回到中央的渴望和呼声就会放大,到时候怎么阻拦?

    阻拦不住的话让他们回到京城来,范质几个人的现有的权力会萎缩成什么样子?

    所以,这一群体先被pass。

    来看第二类人:张永德、李重进。

    Emmmm,pass。

    那就只剩第三种了:赵匡胤、韩通。

    他俩资历低,又直接掌握禁军。领兵出征是没问题的。实际上,当年柴荣安排这两个人,也是考虑到打仗的问题。那么,现在就是具体考虑谁出征的问题了。

    二人相比,韩通的战功和军事指挥不如赵匡胤耀眼,而且韩通此前一直是负责京城留守的军事工作,干起来轻车熟路。

    于是赵匡胤就很自然的成为了领兵将领,虽然在他的任命过程中还有一些质疑的声音。

    赵匡胤一旦把兵马带出去,那就脱离了三位宰相和朝廷规制的掌控,到时候就是“龙飞九天”了。

    只要一切顺利,不出意外…

    赵匡胤不敢耽搁,受领任务后,马上安排自己的副手、殿前司副都点检慕容延钊先行领兵出发。

    这个慕容延钊,资历与能力都相当不错,近些年也一直在殿前司担任重要职位。张永德在的时候,他担任都虞侯,是张永德、赵匡胤之下的3号长官。

    张永德被踢走后,慕容延钊也顺势晋升副都点检、位列赵匡胤之后。

    他与赵匡胤之间的关系虽说比起一般的同僚要亲近,但远远没到造反这种事也能拉着一起干的地步。因此赵匡胤先行一步把他支走,也是为了确保万无一失。

    正月初二,慕容延钊领先锋出发。谁料就在这一天,开封城出事了,而且是大事!

    街面上突然传出了“大军出征之日,点检将做天子”的流言,更可怕的是,经过开封城各式各样的“朝阳大妈”、“的哥司机”指数式的传播,一下子整个京城的老百姓就都知道了。

    这些久居皇城根的老百姓,那份政治觉悟和感知能力可不是盖的,几十年来开封遇到的这种事海了去了。

    别看距离最近一次郭威黄旗加身的兵变造反已经过去了快10年,但首都人民在听到传言的第一刻,大家马上就反应过来这种“流血革命、暴力换代”的事情意味着什么…

    几乎是很短的时间内,开封城的所有百姓就都行动起来了。吃瓜的吃瓜、搬家的搬家、哭泣的哭泣,社会局势和舆论瞬间达到了顶峰。

    这会儿,轮到赵匡胤麻爪了。

    从柴荣逝世以后的半年多来,他为了给后周公司换董事会,一直在苦心积虑搞小动作。

    前面说了他想方设法巴结和忽悠范质等三个人、又让自己的兄弟们到侍卫亲军司担任重要领导等等这些,都是在做准备条件,然而剧本怎么编、故事怎么演始终是个大问题。

    为了防止夜长梦多,他必须尽快采取行动。可是在京城中直接起兵造反,难度太大。

    先不说官兵愿不愿意在长期接受忠君爱国的教育下跟着赵匡胤造反,就是简单的上下串联和保密都是一件极有难度的事情。

    更为关键的是,如果直接在京城起兵,就算是成功了也显得吃相太过难看,将来史书上自己的名声肯定是漂不白的。

    所以赵匡胤苦思冥想,决定借鉴当年老上司郭威的事例,先把部队带出去再找个时机回开封,利用路上的时机来完成具体阴谋的部署和军队的鼓动。

    但即便这样,整个事件的谋划也非常容易出现漏洞。就拿契丹北汉联合入侵这件事来说,从头到尾根本就是一个假消息。

    人家契丹虽然是个文明程度不高的游牧政权,但也素来讲究,国家历史的记录是相当规矩的。每一次对中原的入侵,哪怕只是一年数次例行性的几百个人规模的打草谷行动,都是一笔一划的记录在案,轻松备查。

    可是这次,按照后周官方接到的军报,契丹联合北汉大规模的入侵行动,在人家契丹的史书上愣是一个字都没记。

    正常情况下,从接到边关急报,到传递到中央朝堂,中间要经历多个环节,在藩镇没有什么影响的赵匡胤是很难做到全盘完全掌控的,这就会留出不少走漏消息的可能。

    而现在,直接就流传的是“大军出征之日,点检将做天子”,还闹的沸沸扬扬、满城尽知。即使赵匡胤是清白的,朝廷为了顾及舆论影响也不得不有所行动的。

    这已经不是一般的技术性失误了,简直就是系统性的灾难!

    赵匡胤当时吓得都已经六神无主了,他不是留在办公室和骨干商量如何补救,而是跑回了家像一个惊慌失措的孩子一样失魂落魄、叽叽喳喳个不停。

    关键时候,老赵家一个智勇双全的女人站了出来。

    赵匡胤的妹妹,未来的高怀德妻子拿着擀面杖对着他哥一顿猛敲,一边敲一边还施以语言暴力:

    “大老爷们遇到事了,就该挺起胸膛面对!跑回家跟个娘们儿似的哭哭啼啼,算个什么东西!”

    武艺高强,曾经单挑生擒皇甫晖、姚凤的赵匡胤被这一顿“三八乱棍”给敲醒了。

    他定下神来,经过一番仔细思索,最终下定决心一般,昂首阔步的走出家门了。

    他到底要去做什么,他能挽回现在的局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