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宋朝到底咋回事 » 第108章 契丹强大的密码

第108章 契丹强大的密码

    几乎就是在拿下太原的同时,赵光义便向身边文武重臣征求意见,他想一鼓作气拿下燕云十六州。

    皇帝这脑洞开的让所有人都想不到,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这件事都不具备可行性。

    首先是军队。

    从潘美正月领兵出征到五月破城,宋朝精锐的禁军部队已经连续在太原城下奋战了将近4个月,部队疲敝不说,就算是百战精兵,所有的动力、热情和自我激励也都在这高强度、高伤亡的攻城战中一次次的消耗掉了,部队需要休息。

    这还是从整体的层面来解读,换作普通官兵的微观层面,从春节吃完年夜饭就随大军出征,一直拼死作战到了炎炎夏日的五月。

    小半年的时间就这么过去了,军人是从事高强度、高危险性的职业,在长时间的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厮杀以后,他们最需要缓冲和释放。

    在身边不少战友把命都搁在太原城下的的时候,自己作为幸运儿,此时最希望的就是赶紧回到家,好好喝上一顿大酒睡一觉,看看半年没见的老婆孩子和父母。

    再拿着这次发的奖金给家人买买东西、修修房子甚至是再购置上几亩田地,等到休假结束了回到部队,论功升迁,班长提干当排长、排长升连长、连长当营长,上下各级都新官上任。

    全军上下都神神气气、高高兴兴地重新投入到训练战备中,并暗中寄望于下次作战再立大功,这才是普通官兵们最直接的想法和最真实的需要。

    带兵必须要有张有弛,所谓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既讲纪律又念人情,这样的部队才有血有肉、情谊恩重,作战时才能舍生忘死。

    可这些你赵光义懂吗?还是说你根本觉得无所谓?

    就算是要连续作战,起码你赵光义要搞阶段性总结吧,把这次灭北汉的奖赏兑现了吧,该给人升官送喜报的、发奖金和补助的,都要一一落实到位,等到这些工作完成以后再转向下一阶段作战。

    可是赵光义就连这点都没做到,他竟然能向全军宣布,所有的奖赏等到收回燕云十六州之后一并兑现,这简直就是在耍流氓。

    军中上至高级将领下到普通一兵,哪个敢拍着胸脯保证自己一定能在下次战斗中活下来,你现在不给兑现奖赏,实际就等于是在光明正大的玩白嫖。

    越是在需要激励士气、连续作战的关头,赵光义却在拔军队的气门芯儿,这就是他不知兵、也不把军队当回事的表现。

    其次是后勤。为了一个太原城,宋朝整个北方的部队基本上全部动员起来了,几十万人汇聚在太原城下,每天都消耗着海量的各类物资,饶是宋朝积累充裕,又能持续消耗多久?

    更为关键的是,赵光义下令连续作战取燕云之地,这几十万的部队从太原到河北是要翻越太行山的,山路崎岖,人马尚且难行,更别说后勤物资的运输了?

    如果是从河南河北供应前线,那么在此前已经为了太原攻城战调动了那么多的军需物资前提下,此时的河南河北还有多大余力保证前线呢?

    抛开这些不说,还有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攻城器械。宋军围攻太原这么长时间,积攒了数量众多的大型攻城器械,这些大块头的装备如何能从太原运到河北?

    难不成赵光义指望着到了幽州城下再临时伐木打造新的器械?人家契丹能给你这么从容的时间吗?

    最后就是对手了。

    赵光义到底对契丹的内部情况和燕云地区的防卫状况了解吗?

    借此机会,我们也正好趁机系统性的讲述一下契丹的情况。

    历史上,北方的游牧民族历来是中原王朝的巨大敌人。

    匈奴从战国时期一直到秦、西汉,都是草原上的王者,中原之大敌。东汉时期面临的边患则主要是西北的羌族。

    在中原王朝相对强盛且尚武的时期,面对草原游牧民族是具备包含国力、科技和人口等众多因素在内的巨大代差优势的,因此便可以将边患控制在一个较小的水平。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汉末三国时期,无论是袁绍还是曹操,都能轻易地压制住北方的匈奴、乌桓、鲜卑等。

    然而到了西晋,北方游牧民族的势头进入了第一次集中大爆发,匈奴、鲜卑、羯、氐等民族相继南下在中原建立了王朝,这段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汉民族较为黑暗的一段时期。

    这种状况一直由两晋南北朝持续到了隋朝,甚至隋唐两朝的创建者身上都带有北方游牧民族的血统。

    在鲜卑人建立北魏一统中国北方后,汉化程度日益加深。此时柔然逐渐兴起,填补了草原上的实力空白。

    隋唐时期,北方草原的霸主变成了突厥,无论是杨广还是李世民都曾多次与突厥作战,直到李世民大败突厥部,才算是将北方形势重新归于安定状态,中原王朝也难得了收获了相当一段时间的和平发展期。

    而我们本文的主角之一契丹,史书最早可见的记载就是出现在北魏时期。

    作为游牧民族,契丹最早主要活跃在潢水(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以南、黄龙(即两晋时期的北燕龙城,今辽宁朝阳,)之北,后来逐渐发展到辽河以西。

    在唐朝之前,契丹一直是作为北方民族中的小弟出现的,中间虽也曾壮大过几次,但都先后遭受了北齐、突厥和隋朝的重击,不得不重新开始练级。

    到了唐初,契丹开始形成部落联盟,由可汗召集8个较大的部落首领共商大事。

    整个唐朝近300年的时间里,契丹与唐朝的关系大体就是,弱小的时候就老老实实接受唐朝的领导和册封,定期纳贡,强大的时候就跳出来嘚瑟两下,但威胁很小,能被唐朝的北方藩镇压制。

    因此这期间,契丹发展的情况说好不算好、说坏也不算坏,就这么平淡无奇的存活了下来。

    真正让契丹发展壮大走向历史大舞台中央的是一个名叫耶律阿保机的男人。

    他先是通过对周边一些列小部落的征伐取得威名和实力,成为了契丹的实际掌控者。907年,耶律阿保机被正式推举为契丹联盟的可汗,这一年也可看作是契丹(辽国)建立的元年。

    本来按照惯例,契丹的可汗需要三年改选一次,但在此后的几年里,耶律阿保机先后数次粉碎了本家族内部和其他部落对汗位的觊觎图谋,使得可汗成为了如中原皇帝一样的终身制和世袭制,此举极大的提高了契丹抵御动荡内乱的能力,巩固了皇权。

    在此基础上,916年,耶律阿保机正式称帝,并定国号为契丹。

    作为开国皇帝,阿保机一直保持着极强的进取心。

    他称帝后,前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南下扩张上面。曾几次出兵越过长城至河北地区,妄图趁着中原后唐与后梁二虎相争的时候获利。

    然而不赶巧的是,他碰上了五代战神李存勖和麾下的沙陀强兵。后唐凭借着幽州坚城的支点作用,几次都以少胜多大败阿保机。

    南下扩张不顺,阿保机迅速调整战略,向西北和东北方向用兵,意图先扩张纵深、剪除羽翼,再以此为屏障南争天下。

    他先后击败了吐浑、党项、阻卜(鞑靼)等部,然后又一举出兵灭掉了渤海国,使得契丹的势力范围向北到达了乌孤山(今蒙古乌兰巴托东肯特山),向西到达了今阿尔泰山一带、向东直临大海、向南与中原王朝燕云十六州接壤。

    这里有必要说一下渤海国,它是一个以靺鞨族为主体的政权,其范围相当于今中国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东北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部分。

    渤海国受唐朝影响非常之深,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机构都参照唐朝设立,经济上也是遵从统治地区内各地传统,农耕与渔牧业并存。

    其文化更是发展迅猛,在当时可以说是冠绝东北亚地区,故又被称之为海东盛国。

    耶律阿保机虽然统一了契丹并确立了皇权的终身制和世袭制,并将国家版图极大地进行了扩张,但他任内对契丹最大的贡献则是在于对先进生产方式和制度的设计和改造。

    契丹崛起之时,恰逢中原内乱,许多汉人投奔到北方草原,耶律阿保机接纳这些人之后,并没有如前任那样将这些驱使为奴隶从事渔牧,而是专门为其画地筑城,以此为依托发展农耕经济。

    在诸多的原因中,我认为这才是契丹最后能成功崛起并享国祚200余年的核心密码。

    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文明的较量比拼,是有着先天劣势的,纵然一时可以凭借着马匹等因素占据上风,但长久下去必然是要落败。

    核心就在于游牧经济太脆弱,制约了人口和国力的增长,上限不高下限又极低,一场暴风雪或是一次战役使人口遭受重大损失,都会让一个强盛一时的游牧民族政权烟消云散,所谓其兴也忽焉、其亡也忽焉。

    但凡想长久的屹立下去,游牧民族政权只有一条路,就是开启农耕经济,并以此为基础推进制度层面的汉化,从生产方式层面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确立了经济基础再发展到上层建筑,这一点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

    从早期的匈奴刘氏政权到鲜卑慕容氏的前燕、后燕、北燕、东燕等,再到羯赵、符氐、姚羌,最后直至拓跋鲜卑建立北魏。

    前后三百年时间,一个个的北方民族能先后登上中原舞台,除了晋朝司马家内乱的助攻之外,都是得益于他们自身积极的推动汉化的成果,这也是民族融合的内在机理。

    在科技没有大爆发的封建时代,农耕文明就是最适于生存发展的先进文明,这是没有疑虑的。

    不管每个游牧民族开局是什么样的状况,最终想要实现跃升都是要点下这支科技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