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玄幻奇幻 » 麒麟断神诀 » 第六章:金石录

第六章:金石录

    ————写作高级经验实谈。

    前几天这几天重温电影《芳华》,电影结束我才知道,原著是严歌苓写的,于是就顺手搜了一下严歌苓的成就。

    除了《芳华》,严歌苓还写过多部银幕作品,比如《金陵十三钗》、《归来》等,她和张艺谋、陈凯歌等都有合作。

    然而,这样一位顶流作家,却常常被写作折磨。

    她说:每写一本书都会有两到三段黑暗期,感觉再也无法完成了。

    写不出来的时候,曾经对丈夫哭诉:“我已经把才华用尽了。”

    甚至难受的时候,她疯狂得用头去撞墙。

    这实在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那今天这篇文章,我就和大家聊一聊写作者的疑问:为什么我就是写不出来?

    以及进阶玩家的疑问:我明明已经读了很多书,为什么也写不出来?

    01为什么我就是写不出来?

    经常有人说:写不出来,是因为输入太少,多读书多输入才能写出来。

    所以,很多人会产生这样的疑惑:我写作困难,是因为书读得少吗?

    这样的问题,其实是把输入的概念理解错了,他们认为输入等同于读书。

    然而,在这信息多元化的时代,现代人上网1小时浏览的内容,可能比古人半辈子看到的都要多。

    我们的大脑每天都在接受海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其实就是一种输入,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

    作家沈从文,小学毕业后就从军了,没看过什么书。他刚开始写作投稿的时候,曾经屡屡被拒。

    但是跌倒100次,他就爬起来100次,从来没有退缩过。

    他曾在作品中说:准备三十年、五十年把可用生命使用到这个工作上,尽可能使作品在量的积累中得到不断的改进和提高。

    后来,他成了文坛大师,作品《边城》还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所以半糖认为:写作困难,根源不一定是读书少,而是因为输出不够。

    你看了几百本小说,不代表会写小说了

    你欣赏了无数名画,不一定你就会画了

    你天天看名厨做菜,不代表也能做出同样的菜肴。

    写作和炒菜、练字一样,是一项需要不断练习的技能。只有输入没有输出,没办法转化成自己的技能。

    有人可能问了:我也很想写,但是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办?

    写不出来的原因,大致有以下3种:

    1.读者思维

    我们前面说过,这个时代的信息输入已经非常丰富了,所以,不是输入不够,而是输入方式有问题。

    方式不同,结果就会不一样。

    比如,有的人看影视剧、新闻等内容,是为了打发时间,他们不在乎是不是会有收获,只在乎内容是不是吸引人,只选择他们喜欢看的内容。

    这是一种消遣式的输入,也可以认为是一种读者思维。他们看完内容以后,哈哈一笑或者同情、愤怒一下就完事了。

    所以,没留下什么印象,也没在大脑形成知识储备,需要用的时候,自然也就没办法调取出来。

    而自媒体人,大都是带着目的去输入的。无论是网络上的还是生活中的见闻,他们都会想办法变成知识储备。

    这个就是一种作者思维,他们会在输入时思考:这个信息是不是有用?能得出什么样的观点?和其他事件有什么联系?然后做记录,或直接成文。

    半糖课程上说的六脉神剑法,其实就是作者思维的一种训练,把所见所闻,按照不同的元素拆解记录,形成自己的素材库。

    把这些元素重新排列组合,就能拼出多种多样的新素材,写作的时候也就不会无话可说了。

    2.表达困难

    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说:写作之难,在于将网状的思想,通过树状的句法,用线性的文字展开。

    有的人不是脑袋空空,而是天马行空。构思写作的时候,驾驭不了这些杂乱的信息,导致写的时候不知道从哪写起,或者写着写着就突然卡住了。

    写作是思想的表达,也是一门手艺,它不仅需要熟练度,也需要一定的方法。

    就好比做菜,如果一个人没有这方面的经验,那即使把菜市场搬到家里,他可能也无从下手。

    所以,既要多练习,也要学技巧。

    3.追求完美

    还有一些人,不是写不出来,而是不敢写,总担心自己写得不好。

    想到一个主题,怕别人不喜欢看,舍弃了

    看到一个素材,担心写不出深刻的观点,又舍弃了。

    总想把所有的逻辑都捋顺了,才去动笔。

    结果,纠结来纠结去,啥也没写出来,只剩下挫败感。这种挫败感,又会加深对写作的焦虑。

    对于新手来说,关键不是写得好不好,而是写不写。

    要知道,很少有人能够一下笔就写出神作,包括很多知名作家。

    海明威说过:所有的初稿都是狗屎。

    茅盾也说过:练习写作的秘诀是不怕修改。

    半糖训练营出的爆款,很多都是改出来的。如果不敢写,永远无法实现从0到1的跨越。

    无论做什么事,迈出头一步很重要,有了开始的这一步,你才能知道第2步怎么走。

    02如何打破无话可说这一关?

    那么,新手要怎么走出无话可说的困境呢?

    1.由易到难

    很多人对于写作,还停留在这样的一个印象中:一个人安静地坐在书桌前,沙沙沙动笔,或者在电脑前,嗒嗒嗒打字。

    好像写作是一件多么高大上的事情。

    但其实,写作无处不在。

    我们工作中写的总结报告、发言稿是写作,发朋友圈也是一种写作形式。

    所以,写作并不是少数人的职业,每个人都可以学。

    新手练习,可以尝试从简短的内容写起,由易到难,从量变到质变,逐步提升写作能力。

    比如朋友圈,你可以写写对身边小事的感悟,写写影视剧的观后感,写写工作中的思考等等。

    不要简单打个卡、发发图片就完了,要把它当成练习写作的场所,日积月累,你的表达能力就会慢慢提升。

    再比如微头条,相对于朋友圈,它面对的是更多的读者,所以要求可以稍高一些。但也不是很难,500来字就能写成一篇文。

    写作内容和上面说的朋友圈类似,也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出发,加一点感悟和体会。

    比如我们训练营的一位学员,曾写了一件自己身边的事,只用400多字,就出了40W+爆款。

    这样的例子还有非常多。更重要的是,微头条除了锻炼写作能力,还可以得到流量收益。

    一篇爆款,少则几十,多则成百上千,所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是非常鼓舞人心的,很适合新手去练习。

    其他的平台也可以去尝试,比如微博,知乎问答等。原则是,你要能从中得到及时的反馈。

    因为读者的点赞、评论,可以给你持续创作的动力。而一个人唱独角戏,是很容易坚持不下去的。

    2.强迫思考

    《文心》是一部畅销了近百年的著作,里面有一段话,让很多人受益匪浅,它说: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关键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

    意思是,写作要有触类旁通的思维。比如:

    你看到书里的一句话,想到了生活中的某件事;

    你遇到一个人,联想到了他的成长环境或生活方式;

    你听了一件事,有了感想或得出了结论等等。

    所以,当你看到有触动的信息时,可以强迫自己马上做30个字的联想,有条件时,尽量把它记录下来。

    刻意重复这种练习,就能把思考当成一种习惯。不需要刻意激发,就像起床穿衣,睡觉盖被一样自然。

    这样的好处是,你可以把万事万物都变成自己的素材。

    3.善用模板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要想把写作变成一种习惯,或者说效率更高,需要有一套体系化的方法或模板。

    新手可以参照“见感思行照”的写作模板,具体操作要领是:

    见:你在书本或网络上看到的信息,或生活中的所见所闻。

    感:你对这件事的感受、情绪反应等。

    思:你想到了哪些有关联的事情。

    行:通过思考,你得出了什么结论或建议。

    照:记录当时的图片等。

    这个写作模板的原理,其实和《文心》中提到的触发差不多,只不过更加具体化了。你按照一整套流程下来,就可以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

    我就以自己的一篇微头条为例,说一下具体怎么使用,全文见下面的图片:

    我们按照上面的模板,来拆解一下这篇微头条:

    见:暖手宝突然炸了,液体溅到了头上。

    感:我很害怕,以为头被炸破了。

    思:贵的东西不一定好。

    行:以后不要在床头充电。

    照:暖手宝破裂的照片。

    大家看,就是这么一件小事,也可以成为一篇微头条,全文只有300多个字,也爆了10W+。

    当然,这里的开头部分我是用了一些技巧的,也就是我们学员都熟悉的开幕雷击,把一件事中异常的部分提取出来。

    这个技巧不仅可以用在微头条,其他平台也是可以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

    03读书和写作的关系

    说了这么多,那么读书和写作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答案是,两者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尤其是在写作后期。

    要想在写作上持续精进,一定要去阅读。沈从文之所以能成为大师,和他后期大量的阅读是分不开的。

    读书可以提升认知,也可以培养语感,还可以让你懂得,好的作品是什么样子的。

    而写作,反过来也可以帮助阅读,提高阅读的效率。

    老舍说过:自己动了笔,再去读书或其他作品,就会明白一些写作的方法。只有自己动过笔,才会更深入地了解别人的作品,学会一些窍门。

    作为自媒体作者,对于阅读,可以根据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着力点。

    1.新手期

    新手时期,其实是有很多东西可以写的,比如你过往的经历、你身边的人和事、以前看书积攒的素材等等。

    这个时候,读书不是关键,重要的是大量的输出。

    作为一门手艺,写作要保持长期稳定的输出,多写才能越来越顺手。

    对于新手作者,先不必给自己定过高的目标,一开始用力过猛,很容易后续乏力,坚持不下去。

    比如,你可以从每天只写100个字开始,写完后发到公域平台,根据用户的反馈不断地做调整。

    时间长了,你会发现自己擅长的写作形式、写作领域和写作平台等。

    2.瓶颈期

    这个时期是很难熬的,你经常会有才思枯竭的感觉,因为能写的都写完了。而且随着写作能力的提升,你对自己的内容也会有更多的要求。

    很多写作路上消失了的人,可能就是倒在了这个阶段。

    瓶颈期不是自媒体小作者才会有,像严歌苓这样的大作家,同样也会遇到瓶颈期,写不出来的时候,甚至难受到用头撞墙。

    所以,有困境是正常的,重要的是坚持下去。如果输入不够支撑你的输出,就去大量的阅读吧。

    在这个阶段,你基本上已经确定了自己的写作方向,所以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选择地看一些和自己领域相关的书。

    也可以看一些写作技巧类的书,例如《金字塔原理》、《文心》、《非虚构写作》等等。

    如果你不知道看什么,可联系半糖。半糖整理了一个书单,这些书可以让你更快地成长,回复“书单”,即可获得。

    另外,你也不一定只局限于书本,还可以在综艺节目、纪录片等节目中获得灵感和素材。

    3.升华期

    有句话说:人是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的。

    运用到写作上,也可以这样说:人是写不出认知以外的内容的。

    当你突破瓶颈期之后,可以读一些提升认知的书,增加自己的知识存量。

    这类书籍不必局限于领域,比如说心理学、历史、思考力等方面的书,你都可以去尝试。

    目的是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自己的格局。

    认知提升,可以让你有不一样的写作视角,思考力和写作能力也会因此突飞猛进。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什么时候,读经典,都是不错的选择。

    一方面,能够留下来的经典,都是经过时代检验的好作品,质量会更高。

    另一方面,每个人的时间有限,我们要把时间花在更有价值的事物上。

    04结语

    叶圣陶说:“读和写都是做好工作和料理生活不可缺少的技能。”

    尤其是现在,一套房子动辄百万千万,而一本好书也不过几十块钱。所以,读书和写作,真的是这个时代性价比比较高的一种投资。

    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多了,你会有表达的愿望。

    而通过写作,可以放大你的读书效果和个人能力,甚至还可以成为你的一项生存技能。

    如果你是为了写作去读书,建议形成作者思维,有目的地去读书,有针对性地去积累。

    总之,不要再把读书少当做不写作的借口,任何时候,只要想写作,都可以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