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玄幻奇幻 » 麒麟断神诀 »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二章

    实话说,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

    这词是谁引入到写作中的,我也不敢猜,我也不敢问。

    我去查了一下这个词的原生定义,因该是播音主持界的专有学术名词。

    内在核心即是在主持过程中做到“目中无人,心中有人”。

    我大致理解了一下他所要表达的含义。

    那么换到写作中的表述,这个‘对象’必然代指读者。

    如果我理解的没错的话,写文的‘对象感’应该是指创作过程中的视角问题。

    写作过程中,不管是诗歌,散文,小说,亦或者戏剧,他们本质上都是在‘说’。

    所要表述的东西五花八门,可以是情绪,可以是风景,可以是故事,因为我对诗歌和散文的理解有限,所以这里单以小说来举例。

    通常来说,我们创作小说的过程其实就是在讲故事,再给个目标点,就是在给读者讲故事。

    所以在于小说的创作过程中,讲述者(既是作者)的创作视角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传统的划分是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任,

    区别信息接收范围,细化为‘全知视角’与‘半知视角’。

    更进一步表述创作中的具体镜头定位,细分为‘旁观者视角’‘主人公视角’‘镜头视角’

    如果你要详细的表述一本书中作者采用的尽头,那么完全的句式因该是。

    “作者是用第三人称在半知状态下的主人公视角进行表述。”

    这是大多数小说所采用的讲述角度,那么在这个角度下,‘对象感’又是如何界定呢。

    其实原生定义已经将方法告诉我们了,‘目中无人,心中有人’。

    第三人称的创作过程之中,作为讲述人的作者是不能直接跟书本外的读者进行直接交流。

    两者之间的互动是通过一个媒介,也就是书本中的人物与故事进行的。

    如果你直接与读者进行互动,就是‘目中有人’,视角会转化为第二人称,也即是戏剧与影视里提到的‘打破第四面墙’的概念,破坏了整体代入。

    不同的人称和视角搭配关于对象感因该都是有着不同的界定的。

    举个例子,比如主人公走着走着突然转过头来,说一句,我之所以没有跑起来,是因为我现在并不着急。

    这样的情况,就已经超出了第三人称半知状态下主人公视角的界定,也打破了目中无人,心中有人的标准。

    讲故事的过程中,你应该注意到。

    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转换,比如我是在给你讲故事,我是在给他讲故事,我是在给你讲他的故事,我是在讲我的故事,等等不同的视角情况。

    如果只说小说,那么我可以比较明确的回答你这个东西大部分情况下有些用处,帮助你圈定跟读者互动的范围,提醒你不要去打破第四面墙,但你问的是整个写作。

    要知道很多散文与诗歌都是直接第二人称表述的,天生就打破了这个规则。

    所以这个词引入到写作之中,只能用作一个参考,但并非像播音主持工作中那么恒定与绝对。

    小说里面,我们讲故事的视角比主持人要多得多了,我们有时候也需要打破他们看来绝对不能打破的一些规则。

    ————————————————————————————————————————

    最后总结一下,‘对象感’这个词搁在写作中意义其实不大,因为相比于主持人,文学创作者有着更多的选择方向,而且更加完善与细致。

    不同的人称与视角变化,能够全覆盖几乎所有的角度,我们可以与读者直接对话,也可以利用人物和故事间接表述,而相对的主持人只有第一人称,因为他要扮演的就是他自己。

    本质上,‘对象感’这个词是属于一个私人设定,并不是写作中的必要条件。

    如果你能较为全面的掌握人称和视角,基本就不需要这个东西再给你做参考的标尺。

    如果你只专精与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那么可以根据其核心的‘目中无人,心中有人’的定义准确定位读者的位置,然后调整自己的表述角度,让读者更好的理解你的故事。

    另外还有一个显著差别就是,主持人之所以要强调对象感,是因为他需要在极端的时间抓住读者需求,然后快速反应,这讲的是一个临场机变。

    但写作不需要啊,你可以慢慢调查读者需求,然后整理分析之后,再进行创作,步骤不需要向他那样统一,快速,因为你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去慢慢想。

    以上,希望能够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