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武侠仙侠 » 三世魔佛 » 1.断崖山

1.断崖山

    北方的秋天,秋高气爽,而某人的心情,可就不那么愉快了。

    东洲的西北角,有一座山,叫做断崖山。据说这座山在千年以前也是一座灵气充沛的宝山。只是有一天,断崖山突然不知为何,在众目睽睽之下,毫无征兆地断了!山的上半边沿着切口慢慢滑落,最后落在山底下,全碎了。

    按道理来说,断了就断了呗,只要灵气充沛,依然还是一座宝山。可不知道为什么,断崖山上的灵气也逐渐稀薄了……

    断崖镇,一座坐落在断崖山上,历史悠久的小镇,据说几百多年前就存在了,镇上大多都是凡人,哪怕是修士,也不过炼气一两阶,顶多就是比凡人稍微强壮一点罢了。

    小镇里头只有几千人,每天种种菜,浇浇花,自给自足。慢慢的,断崖山上归于平静,树林已经占了山头大概1/3的范围了。

    镇里头还有座庙,叫做山鹤庙。是当初人们一起合伙出资建造的,庙里的第一位住持法号为山鹤,庙名由此得来。

    庙里只有前后两厅,前面是庙,后面是禅房,也就是和尚起居的地方。不过山鹤庙里头通常只有一两个和尚——毕竟庙也只有那么大——一个是师傅,也是住持,另一个也就是徒弟了。

    小庙的前一任住持法号方正,也是目前为止最后一位住持。

    三年前,方正大师驾鹤西去了,这让本就不富裕的小庙更加雪上加霜。不过小庙的香火倒是没有就此断绝,方正大师早在12年前就收了个徒弟——准确来说,是在山上捡了个孩子后,把他收做了徒弟。

    方正是没有名字的,他也不打算给自己的徒弟取名字,他始终认为名字还是得父母取,只是给自己的徒弟取法号潜龙。

    所以宋渊这个名字是他自己取的,“渊”是因为他希望自己有师傅一样渊博精深的佛法造诣,而“宋”这个姓他也说不出理由,脱口而出。

    照理来说,佛家之人不争名逐利,于是给徒弟取的法号大多都是寓意美好品格或者寓意平淡过一生的,方正给徒弟取“潜龙”这样的法号明显不合适。

    不过宋渊是方正捡回来的,旁人也不好说什么,宋渊那时也还小,话都不会说,怎么可能提出反对意见呢?这件事也就这样定下来了。

    而宋渊身上最扑朔迷离的,无疑是他的身份了。山上人少,大多都相互认识,谁家生了孩子不会不知道。而且宋渊长开后,眉眼跟镇里的每一个人都不相像,基本就排除了他是镇上某个人的孩子这个可能性。

    不过宋渊打小就长得俊俏,性格也很讨喜,镇上的人都很喜欢他,也就没有人再去追究他的身份了。

    方正一生方方正正,以助人为乐,人们都以“大师”称呼——当然了,宋渊可不这么看,再送宋渊眼里他就是一个顽固的老头,身上除了没有缺点,就没什么优点了(虽然听着有些矛盾,但他心中就是这么想的)。

    方正走后,人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最后埋在了林子里。

    宋渊是方正唯一的弟子,自然要做得体面。根据镇里的习惯,他是要守墓的,不过也就是走个过场罢了,哪怕就待个七天,别人也不能说他些什么。也有人呆个一两个月,甚至半年也有的,这些人除了心诚,还有个特点——闲得慌。

    方正走后,宋渊强烈要求守三年的墓,起初所有人都是不同意的,他打小就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人们看他就像看自己的孩子一样,哪容得了他吃苦,不过在他的多次请求下,他们最终还是答应了。当然,还有另一个原因——那直接让九岁的宋渊来做住持显然是不大合适。

    人们经过商讨,一致决定等等宋渊再长大一点,心智再成熟一点,再让他做住持,所以山鹤庙这三年就不见人影了,不过倒也有许多怀旧的老人常来打扫……

    断崖山上,小树林里,少年起身,打了个哈欠:“还是没突破呀!”

    他虽然已经做足了心理准备,也有了足够的失败经验,但依然感觉有些沮丧。

    “三年之期已到……咳咳,不是,守了这老家伙三年,也该回镇里看看了。”

    没错,他正是宋渊。

    在他六岁的时候,他师傅给了他一本书,告诉他这是发现他时在他身边发现的,同时告诫他要好好保存。

    三年之前,方正又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要为自己守三年的墓,那三年里哪也不准去,只准观摩此书。

    宋渊心里虽然不情愿,但也勉强点头答应。

    不久,方正坐化,宋渊也履行了自己的约定。

    埋下方正后,宋渊在树林里哭了三天三夜,前两天那是真伤心啊——后一天嘛,是饿得。

    饱餐一顿后,宋渊拿出那本书,拍了拍上面的灰尘。他本就不是一个爱学习的人,自从拿到书后,这也仅是第二次打开——第一次是刚拿到时,好奇翻开,瞅了一眼。

    镇里头是有学校的,所有的孩子都能来这免费上学。他虽然不怎么爱学习,但也认了几个字,书里头的内容还是大概能明白的。

    阅读真是件令人头疼的事,可当宋渊真正开始读起来的时候,反倒是有了些兴趣——别误会,这可不是因为他改邪归正了什么的,而是他发现这本书的重点,不是读,而是练。

    练,这他熟悉呀。作为村子里的孩子王,他身子骨打小就健壮,哪怕天天吃素也是这样。于是他就按照书里头的招式有模有样地学了起来,但是他很快发现这书里头各种招式中最重要的就是“打坐”。

    得!说到底还是要坐着,这回连书都没得看了。他是闲不下来的,可一想到方正那嘱托他时严厉的神情,与平日的慈祥产生极大的反差,他心里头又不停打鼓,最后还是不情愿地练了起来。

    此时的他还并不知道这书里记载的内容到底是什么意思,只是每次打坐完后都感觉全身暖洋洋的,而每次练了一招半势后又感觉疲惫不堪,感觉还挺舒服的。

    渐渐的,他发现自己基本没什么饿的感觉了,这令他一度有些沮丧——他连最后摸鱼的理由都没有了,但他还是每日至少吃一餐,就当满足口腹之欲了。

    不过后来,他连着打坐了三四天后,还是有些饿的感觉,但他心里却是五味杂陈,有些欣喜,又有些懊恼。

    宋渊就这样迷迷糊糊留在山上,日子一天天过着,他还找到了一个所有动作的统称——修炼。具体是什么意思,他也不知道,但知道对身体好就足够了。

    有的时候修炼修累了,也会拿两本临走之前伙伴赠的书来看看,大多都是一些常识以及外面世界的概括,他觉得挺有意思的。他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间,心静了下来。

    可是再静心的人,也忍受不了孤独,林子里真的太静了,他一度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可在他一次打坐完睁开眼的时候,他发现有一只小鸟落在自己的肩膀上,睡着了,眼睫毛一颤一颤的。

    他有些欣喜,却是杵着不敢动,生怕一动,这小家伙害怕,飞走了。

    这一等,就是半天呐,少年看着小鸟打了个哈欠,睁开眼睛,然后,四目相对,大眼瞪小眼。

    令他意外的是,小鸟并没有直接逃走,而是凑近他的脸嗅了嗅,露出了一副陶醉的神情,然后——又睡着了。

    少年无奈地轻轻把它放到地上,出去找野菜吃去了,回来的时候小家伙也已经醒了,见着吃的就狼吞虎咽起来,令宋渊也是啧啧称奇,感叹其胃口之大。

    小家伙最后还是走了,宋渊有些沮丧,可在一个月后他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又看见了身边熟睡的鸟儿,那熟悉的蓝色毛发,他一时间激动地快要哭出来。

    当然了,他在修行的时候也经常遇到一些困难,无法突破。据说那是叫瓶颈,代表境界的突破,可各个境界之间的划分宋渊至今都还没搞明白,书上也没详细的说明。

    细算起来,他一共经历了八次瓶颈,不过都一一突破了,可在半年前他的修为又止步不前了。他多次尝试突破,可都失败了,每次冲击失败,甚至境界还有些回跌,这令他有些懊恼。

    就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回家的时间,也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