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最有钱儿的朝代 » 第八章 陨落

第八章 陨落

    南唐战事稍定,后周君臣开始商议北伐之事。一日,柴荣召集李重进,张永德,赵匡胤等重臣说道:“朕早就想平定北汉,肃清北境,现南患已息,国力强盛,军队也已休整多时,朕以为北伐时机已到,不知诸位有何意见?”各人意见不一,张永德主张缓行。李重进主张一举荡平北汉。赵匡胤主张,先伐辽国,切断北汉援助,再攻北汉。

    自幽云十六州地区割让给辽国后,中原地区的政权就时刻处在辽国大军南侵的危胁之下。事实上辽国军队也时常南下抢劫,辽国人称之为“打草谷”。凡中原政权的有识之士都意识到收回幽云十六州的重要性。郭威,柴荣,赵匡胤,宋太宗及宋朝的历代皇帝包括明朝的明太祖皆有此念。直到明太祖时期派出大将徐达北伐元军获得大胜才真正收回了幽云十六州地区。从后周开始历经三四百年的时间,中原政权才重新掌控了幽云十六州地区。幽云十六州的失去从后晋石敬瑭引发,为获得辽国的支持,石敬瑭不仅割让了幽云十六州地区,还对辽国自称“孩皇帝”。此时石敬瑭年纪比辽国皇帝大十岁。为了做皇帝,石敬瑭同志真正是脸也不要了,而且是彻底不要了,在中国历史上应该算是最不要脸的一个皇帝了。给他的评价完全可以是这么一句话来概括“一个人一生中做一件坏事不难,但是做一辈子坏事还是很难的。”石敬瑭作为心甘情愿的“儿皇帝”对上述评价应该是受之无愧。五代时期的君主基本就是像石敬瑭这样的货色,实在是祸国殃民,应永远订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听取了群臣的各种意见后经过认真的分析比较,柴荣最终听取采纳了赵匡胤的意见,决定首先北攻辽国,切断辽国与北汉的联系,然后再集中全力消灭北汉政权。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又一次亲征,首先攻打北汉的宁州城。士气高昂的后周军一举攻下宁州,首战告捷。宁州刺史王洪见后周如此英勇自知不敌主动归降后周。在王洪的引导下,后周大军攻击孟津关,孟津关守降张廷辉在王洪的劝说下也率部归降。不日,后周各路大军齐聚瓦桥关,瓦桥关地势险峻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势,并且是通往幽州的必经之路。瓦桥关守将姚内斌英勇善战,治军颇有法度。后周大军一时之间难以攻下瓦桥关。但随步军,骑兵,水军,三军齐聚后,特别是后周皇帝亲临关前,后周军队士气再次大涨。守将姚内斌经过再三衡量后自觉不是后周柴世宗对手,经过再三考虑也是为了减少士兵伤亡最后也是开关归降后周。周世宗出兵四十日左右,后周大军连克三州,连陷二关,兵锋日盛,可以说是旗开得胜,军事行动是异常顺利。照这样的形势发展下去幽州城之攻克指日可待。公元959年五月三日,柴荣从前线返回瓦桥关,准备第二天的征战。然而就是这一天,历史的轨迹改变了,这是柴荣命运的分水岭也是后周政权命运的分水岭。当天柴荣因战事顺利心神激越,纵马驰上一片高坡,他要“驻马以观六师”。他看到了他雄壮的军队在他面前源源不断地开赴战场,也看到了当地老百姓为他的部队送来的美酒和食物。驰上高坡后见此处视野开阔,风景优美所以他随口问道:“此地何名?”“回陛下,此地历代相传谓之病龙台”。柴荣一听此地名突感愕然,沉思一会后黯然走下坡去。当天夜里柴荣就身体不适突发疾病,一时间竟卧床不起。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应是后人为了塑造一种神秘现象而特意附会的传说而已。事实上当时柴荣他即位已经五年了,五年以来,他五次亲征,鞍马劳顿,事必躬亲。据史书记载他出征以前就已经有隐藏的病了。因此有大臣们劝诫他等身体好点再去北伐,然而柴荣并没有同意。于是柴荣在当年再次亲征,率军北伐。实际上从柴荣的所作所为中不难看出,他性格比较冲动,因为他攻城过程中由于受到坚决抵抗,城破后屠过城。亲政后他凡事都要亲为,这耗干了他的心血,这就是他的症结所在。可以说柴荣是被活活累死的。

    历史总是那么神奇,仿佛一切都是安排好的一样。上天派他来拯救难民,可是却不给他长寿,这就是为别人做嫁衣。总有人说如果柴荣不早逝,燕云失地可能早已收复,契丹可能没有那么强大。可是历史没有如果,只有事实,柴荣就在其人生意气风发的时候突然生病早逝了,实在令人让人扼腕叹息。

    当时因大军撤退需留下相应部队镇守边境,经过考虑后柴荣留下猛将韩令坤驻守瓦桥关以防北汉的反扑夺关。回京后柴荣仍然病情不见好转,同时京城中又有传言,柴荣听到了“点检做天子”的谣传。所以为了后周政权的稳固,突然间柴荣罢免了张永德(柴荣自己的妹夫)都点检一职。同时为政权稳定发展柴荣册封长子柴宗训为梁王,柴宗让为燕王,可惜此时的二人都还是几岁的小孩子,根本没有领导后周健康稳定发展的能力。范质,王溥为相,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检校太尉兼宋州节度使。韩通为检校太傅兼忠武军节度使。柴荣按自己的想法和考量对朝中大臣尽可能进行了自己认为最适当的安排。此时柴荣的安排应该自认为是最有利于后周政权延续的安排。但事实并非如此!

    几个月后,柴荣病情仍不见好转,反而日渐严重。一日,柴荣召范质,王溥,赵匡胤,李重进,韩通等人进宫受命,立梁王柴宗训为太子,命众人尽心辅助。一切交待完毕后,这位五代时期极为英明神武,南征北战,立下无数战功的杰出君王在念念不舍中无奈的不甘的离世而去。一代雄主柴荣年仅39岁就英年早逝。后周柴荣的过早离世告诉我们一个真理,纵有杰出无比的才能,没有一个强壮健康的身体,最终一切都是白搭。纵是帝王将相,身体第一仍然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柴荣所有的一切不过是为赵匡胤作了准备,真正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旧五代史评价柴荣“神武雄略,一代之英主也,然降年不永,美志不就,悲夫!也就是说,柴荣是个英雄,但是太短命了。本来赵匡胤亲自见到了柴荣英年早逝的这一残酷现实,自己也是因为柴荣的早逝才取而代之建立了大宋政权,应该对自己的身体有特别的警醒。但是赵匡胤也没有十分的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几乎重演了柴荣的悲剧。也因为赵匡胤不到五十岁就突然间一夜暴亡,才使得大宋政权传至第二代时就蒙上了一层不祥的阴影。极大的影响了大宋政权今后的局势走向,也可以说正是柴荣,赵匡胤的过早离世对中原地区政权的稳定发展留下了不可弥补的漏洞,使得北方政权在此后的三四百年间能随意南侵,来得威胁中原政权的生存。就此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革命的首要本钱。没有一个强健的身体,一切都是过眼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