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最有钱儿的朝代 » 第二十二章 辽宋混战

第二十二章 辽宋混战

    太宗执政前期,宋朝面临的一个最主要的对手就是辽国了。因为此时西边的党项人还不足为惧了,还没有建立所谓的西夏政权。因为幽云十六州的争夺问题,宋辽双方之间的征战成为不可避免的事件。高粱河宋军大败后,辽国辽景帝主动向宋朝发起了战争。辽景帝虽有野心,但也是个志大才浅的人,并且身体也不怎么行。但是他的皇后可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人物,就是辽国著名的萧太后。实际上辽国的萧皇后非常多,但我们所指的萧太后主要是指辽景帝的老婆-萧绰,小名萧燕燕。这位萧太后就是杨家将中辽国的幕后大老板,后面我们会具体讲到她的非凡之处。辽景宗挟高粱河大胜之威,同时为报宋军围攻幽州之仇。当年九月就令燕王韩匡嗣(辽国名臣韩德让的老爸)及宰相耶律沙领兵十万入侵镇州。镇州都钤辖(大宋时期正三品或从二品的高级官员)刘廷翰急邀请李汉琼,崔翰,赵延进等人率军抗击。同时将警情急报京城。太宗知道后虽然未亲临前线,但亲自制定了作战计划,并作出了具体的排兵布阵的规划,要求他们分为八阵迎战。崔翰等人按皇帝意图进行布阵,八阵布置各不相属,各不相接,如果真的像太宗指导的那样迎战辽国,完全就是一个等待挨揍的结果。赵延进一见阵势,不就是等敌军来各个击破的阵势吗?这整的是什么玩意儿,不是笨蛋,就是二货的主意啊。但是皇帝的安排不好违抗啊。

    大家现在是不是发现,后世的蒋委员长几乎有和太宗差不多的德行啊。蒋委员长不管在抗日战争中还是在解放战争中都非常喜欢越级指挥,千里之外发布命令,结果总是完全在他的预想之外。真让人怀疑,蒋委员长是不是太宗转世啊?还好当时太宗的将领为了保命,做到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在赵延进和李继隆的坚持下,太宗的送命八阵图终于被舍弃了,经大家伙讨论最终改成了二阵,准备迎战辽军。

    此时双方的将领是打算乌龟跌石板-硬碰硬了。辽军主帅燕王韩匡嗣也想建立不世功业,想不战而降敌军。而且总认为自己威名远扬,敌人是一听自己的名字就会害怕的,也是自恋之极。宋军中的刘廷翰针对燕王韩匡嗣的特点,设计出了诈降的计策。先是派出了使者带上粮草去辽营请降,并说了一些吹捧燕王的话,果然韩匡嗣一听,非常高兴。当然答应了宋军请降的请求,并重赏了使者。辽国战神耶律休格劝阻燕王韩匡嗣,叫他不要相信宋军的话。结果韩匡嗣当然是不听,这好事还能让你搅黄了?

    第二天,韩匡嗣及耶律沙领军向镇州城进发。不料到了城里后,一个宋军也没见到。这个时候韩匡嗣才感觉到情形不对啊,既然是投降乍是一个人也见不到呢。马上四周就出现了大量的宋军,但是人家手里是拿了家伙,砍杀过来的,是来找你拼命的,不是来投降的。冲过来的宋军哪里有受降的模样,分明是要人命的样子啊。一阵砍杀后,辽军被杀了一万多人,还顺带俘虏了三个将军,一万多马匹。其他物资不计其数,辽军余部退回易州。

    辽景宗为燕王韩匡嗣量身定制了五条罪名,想趁机砍了他。但是这怎么可能呢,不是还有个萧太后-萧绰在嘛。萧太后和韩匡嗣可是渊源极深,人家可是差点成为韩匡嗣儿媳妇的人。怎么可能让韩匡嗣被砍头呢?并且此时的萧皇后已是辽国的实际掌权者,辽国朝政实出于其手。实际上萧皇后最初的未婚夫是韩匡嗣的儿子韩德让,只是萧家为了和皇室联姻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家族势力才棒打鸳鸯,最终将萧绰嫁入皇室,成为辽景帝的皇后。但是萧皇后对才情俱佳的帅哥韩德让是一直念念不忘的,辽景宗死后,二人就天天粘在一起了。正因为有这一层关系在,所以韩匡嗣最后只是被骂了一通,啥事也没有。真正应了一句老话:“朝中有人好做官”。不然死亡一万多辽兵,损失这么多物资,如果是其他人估计十条命也被砍完了。

    十月,镇州大捷报之太宗,这下只能奖赏众将士了。连带打下北汉的将士也一起奖赏了。众将士这才喜笑颜开的平了心中郁气,山呼万岁。第二年三月,春暖花开,辽景宗再次派兵南侵。这次南侵的对象是雁门关一带。此次,韩匡嗣只能靠边站了,统帅是耶律沙,副统帅是耶律休格。但辽国大军这次碰到的宋军将领是杨业,就是北汉的第一猛将刘继业。现归降宋后,任代州刺史。杨业见辽兵势大,亲自率军夜袭辽军。夜袭结果是非常良好,对辽兵当然是非常不利,辽军是损失惨重。辽国驸马也在夜袭中被杀,都指挥使李重诲被杨业活捉。辽军此后见到杨业总是不战而退,把杨业称为“杨无敌”,至此杨业威名远扬辽国。

    十月,辽景宗还是不死心,再次领兵南侵。这次辽景宗是率军亲征,攻打的是幽州以南的瓦桥关。由于宋军轻敌加上辽军是皇帝亲征,宋军被打的大败。甚至宋军将领张师等人也是被杀被俘。辽国名将耶律休格确实是英勇过人,获得辽景帝的称赞。辽帝夸赞道:“你的英勇比你的名声还要历害三分,如果人人都和你一样,我就没有失败的担忧了。”此时的耶律休格已升为北院大王,成为宋军的劲敌。大家熟悉的萧峰,最高的职位是辽国的南院大王,当然这是金老爷子虚构的人物。但北院大王的耶律休格可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宋辽双方在几次征战中是各有胜负,好像谁也没有占到多大的便宜。太宗听闻瓦桥关失守的消息,非常担忧。太宗听闻辽景帝亲征,这个比自己小了十来岁的家伙,而且身体一向不好的辽国皇帝也亲征了,那自己还有什么可考虑的。必须和他面对面的干一场啊,否则自己的脸面往哪搁啊。所以太宗也决定亲征抗辽,没想到太宗刚刚行进到大名附近,就听到辽军已经退回辽国去了。估计是辽景帝数次出兵攻宋,前二次都被打的大败,实在是脸上挂不住,所以亲征再来一次。第三次终于打胜了,自己面子也有了,所以赶紧回家了。

    太宗一想自己既然已经出来了,辽国又退兵了。那就索性再次攻打幽州吧。但是李昉却说:“幽州确实应该拿回来,不拿回我国将永无宁日。但现在条件还不具备,还要等待时机。辽国现在势力正强盛,上下一心,这时我们切不可冒险,冲突他的坚锐。如果陛下只是凭一时的愤怒,轻易起兵讨伐,万一再出现高粱河那样的风险,那就后悔莫及了。还希望陛下暂时忍耐,等我们作了充分的准备,有了英勇善战的将军和奋勇拼杀的士兵,再征伐也不晚啊。”太宗本是一定要征伐,以期收回幽云十六周地区,解决宋朝最大的边患。但一听李昉这么说,回想自己在高粱河之战中的危险境地,心中确有后怕。最终还是放下了自己亲征幽州的念头。命令曹翰固守雄州,霸州,破虏,亁宁等地的城池,并且令其开挖南河,连通运河,加强边疆地区的力量,防止辽国的南侵。自己暂时放下亲征的念想,回到了东京。

    太宗人虽然回到了东京,那个心还是在想如何夺回幽州的考虑之中。回来后还是多次不经意间提到想收回幽州的这个大事。许多大臣见皇帝这么的想法,为了自己的升官发财岂有不赞同的。由此很多的大臣就上书建议太宗收回幽州。太宗听到大臣的建议后后心中更是蠢蠢欲动,心思更加活跃了。这时左拾遗张齐贤独排众议,劝阻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