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最有钱儿的朝代 » 二十七章 二次北伐

二十七章 二次北伐

    太宗在位期间,因自己的帝位得来总是有点难以服人。所以太宗对自己皇位的承继问题是非常重视。事实上有关皇位的承继问题也是一直让太宗大伤脑筋。反反复复中,总算是最终平稳度过了皇位继承问题。与此相对的另一国度辽国在太宗统治时期也是内乱不断,朝政不稳。辽国的这种内乱也正是太宗数次北伐,想收复幽云十六州地区的一个重要因素。太宗在979年受到高粱河之败后,仍时时有收复上述地区的念头。公元982年辽景宗在外出狩猎途中,生病而死。辽朝由辽圣宗继位,但当时他年仅十一岁。辽景宗的皇后成为了萧太后,但实际年纪还不到三十岁。辽国进入了孤儿寡母当政的看起来比较虚弱的阶段。不但辽国国内的反对势力蠢蠢欲动想取而代之。大宋的太宗也看到了这一点,毫不客气的想“趁你病,要你命”报高粱河之败的一箭之仇,所以太宗发动了二次北伐。吏称“雍熙北伐”。让太宗没有想到的事情是,萧太后这个女人不简单,通过这一战不但没让宋军收复幽云地区,反而是打的宋太宗至此放弃了收复幽云地区的念头,更是改变了辽宋之间的战争态势,成为宋朝对辽采取防守战略的转折点。从此,北方政权的南侵铁蹄成为宋朝挥之不去的阴影,也成为宋朝之后各任皇帝不得不多次采取盟约手段维护边境和平的起因。

    辽圣宗在11岁临朝听政后实际权力掌握在母亲萧太后手中。此时的萧太后还不到三十岁。但她明于治道,闻善必从。对手下臣子也宽容相对,善于安抚人心。所以在萧太后的主持下,辽国马上安定下来,并没有出现“主少国疑,内乱不断”的混乱景象。相反,萧太后是任用贤能,国力反而是节节日上。萧太后对内依靠名臣韩德让处理朝政及耶律色珍主持朝中军政大局,防止宗室作乱,保护了太后母子的安全。对外则重用名将耶律休格负责镇守辽国的南京(现在的北京),防备宋军。耶律休格素有威名,能打战却不争功。史书上评价他是“每战胜,让功诸将,故士兵愿为之用。”韩德让本是汉人,但一直是辽国的名臣,才能出众,并且韩德让代表的是北方地区的一股强大势力即历史上所谓的“汉军世候”势力。还有一个特殊的因素从个人的角度而言韩德让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就是萧太后的未婚夫。本来萧绰(萧太后)是婚配给韩德让的,二人也是郞才女貌,很是适合。但后来萧父将萧太后嫁入皇宫,成为了辽景宗的皇后。此后辽景宗不到35岁就离开了人世,韩德让与私与公都得为辽国好好干活,没得话说。辽国风气本是开放,辽景宗死后,萧绰韩德让二人关系相当密切,竟然旧情复燃,成为了事实上的夫妻。史书记载,萧太后摄政时期,太后常出入韩德让帐中,与他共同参决军国大事,二人是“同卧如夫妻,同案而食”。死后韩德让被赐名为耶律隆运,陪葬在萧太后陵墓之侧,也算是英雄美人的一段佳话。

    萧太后不但知人善用,本人也颇有才干。在其摄政期间,采取民族和解的政策,对幽云地区的汉人一视同仁,提高汉人在辽国的地位。原来,幽云地区的汉人如果打死了辽人,那肯定是以命换命,死罪难逃。而且汉人的亲属也会被没为奴婢。但是辽国人打死了汉人,只需要赔偿牛马即可。萧太后摄政后,下昭规定,在幽云地区不管汉人辽人,犯事后一律以汉法论处,一视同仁。幽云地区的许多汉人纷纷归附辽国,毕竟辽国的势力在该地区是最强大的。政府的统治力量也是最强大的,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对老百姓就意味生命有了基本的保障。其他各族人民见此也纷纷归属。

    萧太后在国内实际掌权时期还关心刑案,下诏对久拖不决的案件必需重新立案审理。并且百姓认为自己有冤情的,可以到御史台去申诉,包括汉人也可以申诉。主管刑事案件的大理寺在对待重新立案审理的事项上也进行了一定的人事改动,开始设置专门的少卿及正主持,而不是以临时抽调的给事中,政事舍人来处理。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当然更合适一些了。萧太后本人还不时亲自到时大理寺,处理长期滞留未决的案件,可谓是一专多能,不但能做太后,也能断案。了不起的萧太后,客观来讲对当地的汉族百姓及其他百姓的生活都是一件幸事。

    萧太后对内努力缓和民族矛盾,整顿史治,对外则是杀伐果断,有攻有守。对最为强大的宋朝政权采取守势,对其他的周边民族则加紧征讨。对西边的党项民族,东北面的女真民族,东面的高丽发动多次战争。通过多次的战争获得了大量的人口及马匹,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萧太后摄政后,经过几年的努力,辽国国力实际上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萧太后善于做好掩饰工作,并且对大宋政权派出的间谍故意放出虚假的信息,使太宗得到的情报完全与客观实际不符合。辽国对宋朝发出的信息则主要就是辽国目前处于“主少国疑,君臣离心,战备空虚”的衰弱状态。

    本来太宗就通过派出的间谍得到了相关辽国虚弱的情报,更要命的是公元986年太宗更是接到贺怀浦和贺令图父子的报告,更进一步证实了目前的辽国正是虚弱之时,所以太宗又兴起了北伐辽国之意。最终太宗决定兵分三路大军北伐辽国。著名的杨家将故事就是发生在此次北伐之中,历史上确有杨业此人,杨业也因攻辽失败而死。但真实的情况与杨家将的故事出入很大,稍后再讲。太宗军事上具体部署是北伐大军分为三路,即东路,中路,西路。东路大军又分为二部分,分别以曹彬,米信为统帅,从雄州出兵,是进攻幽州的主力军。中路军以田重进为统帅,主要目的是切断辽兵西去的通道。西路军以潘美为统帅,杨业为副统帅,从雁门出兵,攻击代北诸郡。全力部署完毕后,太宗又向曹彬面授作战计划。看到太宗的军事行动,不禁让人又想到了蒋委员长的作战习惯,总是喜欢远程遥控,全然不顾战场的实际情况。这二位大佬在军事作战上实在是总是那样的自以为是。太宗在完成作战部署后,对面的辽国将领耶律休格也很快知道了宋军的战略意图,并作了针对性的部署。一开始,宋军有备而来,主动采取攻势,三路大军都获得了较大进展。西路军在潘美的统领下,连续攻打占领了寰州,塑州,云州,应州等地。中路军在田重进的率领下攻取了飞狐,灵丘,蔚州及其他要害地区。东路军也在曹彬统领下攻占新城,固安,后又攻占了军事重镇涿州。一时间北伐宋军的形势一片大好。京城中的太宗也时时关注战场的最新战况,每每接到相关的捷报当然非常高兴。但也有一丝担忧,认为曹彬的进展太快,违背了事先的策略,担心宋军的粮道会被攻击。大军的粮草跟不上最终会吃大亏。曹彬十万大军攻占涿州后,驻扎了十多天,后续粮草迟迟未来。就如太宗所料那样宋军出现了粮草不继的大问题。曹彬无奈之下,率军后撤欲退到雄州等待粮草。太宗听闻此动向后,马上派出使者要求曹彬大军不得再异动,原地待援,待西路军,中路军到达后三军会合,共同向幽州城发起总攻。曹彬虽然名义上是此次北伐的最高统帅,但太宗人在京城却时时发出命令,指挥部队的具体作战。曹彬生性谨慎,唯太宗之命是从,根本不是从实际情况考虑军事行动。也根本没有一个最高军事统帅的权威性,发出的命令不能得到很好的执行。正是太宗的这一遥控指挥最终导致了此次北伐的先小胜后大败的悲惨结局。

    曹彬无奈之下,率军后撤等待粮草后,部下诸将听闻西路,中路二军步步胜利,而自己东路军是北伐的主力部队,目前却处于后退待援的状态。众将都感到十分耻辱,纷纷向主将请战,要求直取幽州。曹彬原本不愿轻敌冒进,打算在幽州以南地区与辽兵打持久战。等待各路援军到达后,一起再发起攻击。但手下诸将却一再逼迫主将,要求北上与辽军一决胜负。曹彬根本无法控制将领的这一冲动,只能领兵北上,再次攻打涿州。而此时辽军已在涿州附近休整几日,处于以逸待劳的状态。而且辽军名将耶律休格采取了袭扰的做法,使得十万宋军根本没有办法好好的休息。宋军只能结成方阵,缓缓前进。停下后又不得不挖出深沟,防止辽军的偷袭。而且宋军没有充分的准备,连喝水的问题也没有很好的解决,士兵一时间怨声载道,士气低落。更为严重的是因为士兵饮用了不洁的污水后,很多士兵得了疾病,非战斗性减员十分严重。

    更要命的是,萧太后亲命驼罗口的士兵增援涿州,辽兵一时势力大增。曹彬见此情况,知道无力再战。只得指挥大军后撤,并让涿州城中的百姓先行南移,当然也有强迫的成份在内,自己的大军稍后也南撤。但耶律休格却不愿就此罢休,一直追击宋军,最终到了岐沟关时,二军终于对上了,并展开了一场激战。根据当时二军的实际情况,宋兵显然不是辽军对手。辽军是以逸待劳,士气高昂,实在是实力强劲。宋初的军队也不是吃素的,虽然困乏万分,但士兵都是经历多年战斗的百战老兵。所以二军一接战,虽然辽兵占上风,但在宋军的英勇抵抗下辽军也是损失惨重。关键时刻宋军主将曹彬和米信此时感到久战不利,二人率亲兵杀开一条血路率先南跑了。主将一跑,宋军士气大落,一时间队伍就散乱了,战场形势已完全不利于宋军,不但被杀死者众多,还失踪了许多士兵。基本是失踪的士兵不是开溜了就是战死了。两项相加,宋军的损失非常大。

    主将曹彬和米信一路南退,等到重新整理队伍时,人马已经损失不少。待到傍晚,曹彬首先率军渡过巨马河,在易水的南岸安营休息。李继宣率军仍在巨马河边苦战辽军,防止辽兵追击。因此时到达的是辽军的先锋部队,人数不多,所在在宋军的抵抗之下退却,不再发动攻击。宋军即刻安排大军南度巨马河,正在渡河时辽军统帅率领大军赶到。辽军一到即向宋军发起猛烈攻击,而此时的宋军统帅曹彬等人已渡河南下,宋军失去调度,争相渡河,人马自相践踏,淹死在河中的不计其数。此时宋军的指挥实在是出了大问题,曹彬和米信只能是一路南退。等待南退到沙河时,与辽军暂时脱离了接触,宋军才停下能喘口气。正当大家在沙河边埋锅做饭时,紧追不舍的耶律休格又率军赶到了沙河边,向宋军发动了攻击。宋军来不及列阵迎战,就被辽军的骑兵杀乱了队伍。这次战斗,宋军没有再退,在沙河边不断撕杀,宋军被杀被淹不计其数,最终宋军几万人阵亡,沙河中填满了宋军战死的将士,几乎阻挡了河水的去向。宋军遗弃的兵器堆的像一座小山那样高。许多宋将也在战斗中殉国。如知幽州行府事刘保勋在战斗中不慎连人带马陷入泥淖中无法脱身,其子刘利涉欲救出父亲,连忙去拉父亲,没想自己也陷进了泥淖中,最终二人全被淹没在泥淖中,父子二人壮烈殉国。殿中丞孔宜在战斗中落马掉进河中,混乱中无法起身,竟没人相救,活活淹死在河中。连军中将领在战斗中也无法相救,普通士兵那只能是自求多福,各顾各了,只能求老天可怜了。宋军的十万主力在连续战败后,最终只留下了几万人马。绝大部分竟战死或失踪,失败已成定局。更可气的是,辽军统帅耶律休格打扫战场后,将宋军死亡将士的尸体堆积在一起,就在路边建起一个巨大的土堆,以示自己的战功,也为了震慑敌方。这种形式在当时被称为“京观”。

    可见,经济再发达,文化再繁荣,政治再清明,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一但外敌入侵,什么都成了水中花,镜中月。所以爱好和平没有错,但一定要有爱好和平的资本。以战止战,才能获得真正的和平。

    辽军大战胜利后,辽圣宗进驻幽州,对有功将士进行封赏。对比之下宋太宗的所作所为还不如一个二十岁不到的辽圣宗的赏罚分明,实在无语。辽圣宗封耶律休格为宋国王。耶律体格请求趁胜南侵,直打到黄河边为止。耶律休格虽是一代名将,此时也是得意忘形了,以为宋朝是可以欺负的软柿子了。事实上当时的宋朝实力是远远超过辽国的,只是此事北伐三军未能配合好,而且宋太宗远程遥控才造成的惨败。如果辽军真的南侵,宋军被迫进行一场卫国生死战,估计辽军也讨不了什么便宜。此时的辽国实际掌权人萧太后有非常清醒的头脑,知道宋军的实力不是辽国欺负到人家内地后还能为所欲为的,所以断然拒绝了耶律休格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