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最有钱儿的朝代 » 四十四章 吕端大事不糊涂(三)

四十四章 吕端大事不糊涂(三)

    各个方面看起来都会让赵恒帝位不保的危机下,事情还是出现了转机。因为在这个紧急时刻当年已经63岁的首辅宰相吕端进宫探病,见赵光义榻前只有李皇后和王继恩,最应该守护左右的太子赵恒却不见踪影。大事不糊涂的吕端马上预感事情可能会发生变化,便在随身携带的牙笏上写下“大惭”二字,让亲信立刻去找到赵恒并将此物交给赵恒,敦促他赶紧入宫。大惭是病危的意思,吕端认为皇帝驾崩时太子必须守在身边。这一下子得知父皇真的不行了,太子赵恒立刻进宫,第一时间守在的身边,在这里等座儿了。

    如果能够还原一下当时的情景,差不多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病床上的皇帝快不行了,虽然他的儿子和妻子都在身边。但是他们却虎视眈眈地时着那个龙椅,急切地希望他赶紧咽下这口气。这些人虽然表面上痛苦不已,但实际上大家都打着各自的算盘,为了自已的利益,内心可能一点儿也不伤心……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皇帝是中国史上最苦命的丈夫和父亲。在这些人的注日下,赵光义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皇帝刚刚驾崩,王继恩等人就根据事先商量的方案立马发动政变,准备拥立太宗长子赵元佐为皇帝了。

    史料记载,皇帝咽气后,为了让群臣同意拥立赵元佐为帝,王继恩第一时间冲到了宰相办公的中书省,对着吕端等人说道:“李太后(自动升级)有令,请各位宰相大臣前往后宫,一起商量皇位继承的事情。”听这话,其他大臣都怒了,他们痛骂王继恩道:“王公公此言,真是千古奇谈,国有太子,家有储君,还商量什么呀!”然而在群臣一片喊叫声中,吕端却慢慢悠悠地站了起来,并说了句让王继恩听见后极其中意的话:“好啊,我马上去。”王继恩一听感到真是天降横财!我现在已经是挑明了要政变,吕端竟然如此不明事理。哈哈看来这个老家伙真是糊涂了。然而正当王继恩欣喜若狂时,吕端的下一句话,却让王继恩极其难受了。

    吕端慢悠悠的说道:“对了……等我一会儿,我去拿一份墨诏。”

    王继恩蒙了下马上问道:“墨诏,什么墨诏?”

    吕端继续说道:“就是皇帝亲笔书写的圣旨呀,前一阵子由太宗皇帝亲手变给老臣的。说这是自己的遗语,要等他百年之后,才能照告天下,现在是时候了。”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王继恩脑袋“哦”的一下,只觉得天旋地转,头昏眼花。

    心中不停的响起一个声音“遗诏,还有一份该死的遗诏!难怪这个糊涂宰相有特无恐,原来还有这么份东西。这该死的玩意儿要是昭告天下,到时候就什么都完了!”

    焦急无比的王继恩马上问道:“遗诏在哪儿?拿来我看。”

    吕端回答道:“好像是在中书省政事堂的诏书阁内,等我一会儿,我马上去拿……”

    吕端话音未落,就已经冲了出去,这位花甲老人以百米冲刺的速度狂奔而去。他一路冲到了诏书阁那里,要以最快的速度取走那份诏书。

    面对这种情况王继恩也必须要快!只有先拿到那份诏书,才有资格篡改圣旨,而管那份遗诏上写的什么,是销毁证据也好,还是篡改文字也罢,只要宣诏的人不照着念,谁能听出真伪!

    最终还是更为年轻力壮的王继恩领先于吕端冲进了诏书阁,他开始翻箱倒柜地寻找那封遗诏了。然而王继恩万万没有想到,冲进这里将是他人生中最大的一个错误,他的一生也就此落幕……

    史料记载,正当王继恩翻箱倒柜之时,他突然发现后面的大门处传来“嘎吱”一声,紧接着还有一声清脆无比的铁锁落钥之音。王继恩猛然回头,这才发现吕端已经出现在诏书阁的门口。此时的他手里拿着一把钥匙,正对着自己笑。在他们之间一道坚固无比的大门,已经将他们阴阳两隔。从此外面的广阔世界,彻底与王继恩隔绝了。至此王继恩才明白过来--老子被吕端算计了!这就是吕端,一个彻头彻尾算计人的糊涂宰相,他甚至什么都没做,就让王继恩自己跳到了笼子里。那天王继恩唯一能干的事情,就是隔着诏书阁的门缝,眼睁睁地看着吕端转过身去,一步一步地慢慢离开,并留下自己最后的挣扎叫喊:“你开门呀!”这一天,在这场高手对弈的决战中,这个历经三朝、权倾朝野、位高权重的大太监王继恩彻底认输。

    吕端将王继恩反锁在内阁,命人严加看守不得放出,又转身进宫去见李皇后。吕端立刻马不停蹄地赶往后宫,因为那里有一个更加强大的敌人。一个更加野心勃勃不甘寂寞的女人,等待着他去收拾的这个女人,就是刚刚咽气皇帝的老婆大人--李皇后,此时应该叫李太后了。史料记载,君臣见面后开门见山,李太后直言不讳地用述了自己的法--今天皇帝驾崩,我们要立长子为帝,这也是顺理成意的事情(原话是这么说的,宫车晏驾,立嗣以长,顺也)!很好,主题鲜明、言简意赅、掷地有声、字字攻心,这李太后确实厉害。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李太后千不该万不该,她突然间说了极其泄气的话:“今将奈何?“这个女人在问吕端:“宰相你看,这个主意怎么样?“

    得知这个女人心底表现出的胆怯害怕后,吕端立刻义正词严声色俱厉地回答说:“先帝预立太子,就是为身后事着想,如今先帝尸骨未寒,你们就打算违背先帝旨意吗?”这一顶违背先帝旨意的帽子扣下来,让李皇后无言以对。吕端趁着李皇后气势一弱,连忙命召太子赵恒入宫即位是为真宗。

    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十一记载,听完吕端这段铿锵有力、不容疑的言辞后,李太后直接哑火,她只能“默然”离去了。说到底李太后终究是一深宫女流之辈,李昌龄、胡旦难以重用,李继隆虽然强悍但他毕竟是外臣。唯一能够委以重任的王继恩,他竟然还不在现场给李太后撑腰!失去了这个唯一能够抗衡吕端的后台,李太后不得不服软。

    大势已去无力回天,李太后的那个千秋美梦终于破碎。如果没有吕端,历史可能就会改变,赵宋王朝也可能在继位事件中掀起一阵腥风血雨。第二天新皇帝在长春殿会见群臣,大宋王朝第一次太子加冕仪式正式开演。按照惯例,在宣布先帝遗诏后,皇太子在龙椅上坐好。吕端率领文武百分列两侧,按文东武西排列、礼部官员站在一旁,大喊一声“拜”,群臣就行参拜大礼,口称“万岁”。这一声“万岁”喊下去,君臣关系就算是定了。太子才能华丽地变身顺利升级为当今“大宋官家”。

    可是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史称吕端“立殿不下拜”,他站直了腰板一点儿下跪的意思都没有。这一下子大家都傻了,当朝首辅宰相不跪这个仪式还怎么继续下去?对此情形,李太后是火大极了,李太后质问道:“现在已经按你的意愿立太子为帝,为何不拜?”

    原来吕端之所以不跪,是因为他发现皇帝的宝座前竟然还挂着一道帘子。见此情景吕端的心里直打鼓。好好的干吗挂一道帘子呢?万一坐在帘子后面的人不是皇太子赵恒呢?这会不会又是李太后的一个阴谋诡计呢?想到这些吕端再也不管不顾了。而他接下来的表现则完成了一个北宋160余年间一个空前绝后的壮举。

    史料记载,吕端未经任何人的允许也没有请示任何人,直接走到了天子的宝座面前!不仅如此,吕端还亲手把皇帝面前的帘子挑开,用自己那双眼睛看了半天,最后确定眼前的人就是赵恒后,才满意地退下。吕端重新下殿后才率领文武百官跪拜,高呼万岁。

    花甲老人吕端凭借着自己的沉着、冷静,终于完成了最高权力的顺利交接,将一场政变扼杀在了摇篮里。当年太宗拜吕端为相时,大臣们强烈反对,认为吕端为人糊涂,结果太宗却反驳道:“吕端小事糊涂,大事必不糊涂。”现在看来太宗皇帝确实没有看走眼。这个男人真是一点儿也不糊涂。在吕端的保驾护航下,赵恒顺利登基称帝,史称宋真宗。这位皇太子的登基称帝也让宋朝的皇位继承制度重新回到了“父死子继”的传统里,并彻底消除了“斧声烛影”带来的历史阴影。至此当看见这一系列的结果后,远在天国的赵光义也足以瞑目,这位皇帝的灵魂也终于可以歇息了。吕端凭一己之力粉碎政变,避免了政局荡,也证明了赵光义看人的眼光还是非常不错的,大宋的国运绵延三百年也是不无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