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最有钱儿的朝代 » 四十六章 君仁义臣精干(一)

四十六章 君仁义臣精干(一)

    公元997年,经过吕端的努力新皇加冕,原名赵元侃后称赵恒终于登基,成为宋朝的第三位皇帝,也成了传统皇位继承方式的第一人。

    当然能登上皇帝之位,赵恒也清楚地知道,吕端在背后付出了多少努力以及殊死的搏斗。对于这位大臣的“定策之功”,他是铭记在心的。

    史料记载,为了报答吕端,每次早朝,当吕端率领文武百官进殿时,宋真宗都要起身拱手作揖,称吕端为吕公从不称其名讳。而对于皇帝的如此礼遇,作为臣子的吕端则是再三恳请宋真宗不要如此,说君臣有别,不能如此称呼。然而宋真宗却毫不介意,解释道:“公乃顾命老臣,朕怎敢和先帝相比,直呼公名讳?”

    除了尊称外,宋真宗见吕端年纪已大,身形肥大行动不便,便下令把窄台阶全部加宽,便于吕端行走,还为其修值了一条宽敞的通道供吕端专用。对于宋真宗的这些礼遇,吕端甚为感动,从此更加卖力干活了。然而吕端终究已是一个60多岁的垂暮老人了,已到人生尽头的他,虽有心报皇恩,也有心无力了。

    新皇登基第二年,吕端就病倒了,病重到只能告老还乡。吕端回家后,皇帝多次亲临其府宅,对其恩宠备至。赵恒希望吕端好好休养,等病好了再回来报效朝廷。然而虽皇恩浩荡,但天不假年,吕端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咸平三年(1000年)四月,吕端溘然长逝,终年66岁。

    吕端死后,皇帝很悲痛,追封其“司空”官衔,赐谥号“定惠”,对其妻、其子的恩赐,更是不在话下。处理完吕端的葬礼,皇帝擦去眼角的泪水,开始重用两个新的能臣,开创属于自己的时代了。这两个能臣,就是文武双全的救国宰相张齐贤,以及能够预测未来的圣相李沆。

    咱们都知道这个张齐贤,当年他靠“画地十策”起家,一步一步凭借军功,最终位列宰相之位。除军功外在律法的修订上,张齐贤也颇有建树。咸平年间,宋真宗下令重新修订律法,监察御史王济建议:如果有人抢劫时手里拿着武器,不论是否抢到赃物,此人都必须被判处死刑。张齐贤反对这个提案,他提出国家立法以爱民为本,那些没有抢到财物的人,应该减刑免除死罪。

    王济反对张齐贤的建议,他认为制订刑法就是为了遏制犯罪的人,如今这个人已经犯罪了,不管他抢没抢到赃物,都已经构成了他犯罪的事实。既然已经犯罪,就应该从严处理,一旦从轻发落,岂不是鼓励更多的人去犯罪?

    两人争论不休,无法求同存异,只能当庭辩论。辩论期间,王济言辞激烈,说得激动时,竟然痛斥张齐贤“迂腐、不合时宜”,应该“解甲归田”等等。见此情景,宋真宗赵恒下令暂时散会在送走群臣后,他私下询问宰相吕端的意见。吕端同意张齐贤的做法,他建议道:“国家立法,崇尚宽仁,不能一味喊打喊杀,若行苛政,后患无穷。”于是,宋真宗听从了吕端的意见,采纳了张齐贤的建议。

    史料记载,赵恒与吕端偷偷摸摸议论时,在大殿之外,群臣依旧在热烈地讨论。王济依旧在闸述自己的想法,决不妥协。结果这边大家正讨论呢,那边宋真宗已经颁布诏书同意了张齐贤的建议。

    胜负已定,大家都觉得王济该倒霉了。于是见风使舵的大臣们立刻掉转了船头。他们纷纷痛骂王济态度嚣张执法严酷,不体谅百姓要求免其官职。在这一片喊打喊杀声中,张齐贤却启奏道:“百官畅所欲言,虽争执不断但都是为了国家,臣恳请不要追究王济的责任。”

    此言一出王济感动得那是不要不要的,其余百官对张齐贤也都刮目相看。宋真宗更是感慨颇深,再三褒奖张齐贤有容人之量,认为他绝对是一个好宰相。除了有容人之量宰相肚里能撑船外,张齐贤对司法判案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当时有两位皇亲国戚因为争夺父亲的遗产,闹得天下皆知。他们一共打了十几次官司,也不能结案。即使是九五之尊的宋真宗亲自出面游说也不能解决。因为每一次财产分割后,双方都认为对方占得多自己吃了亏,所以不同意结案。这个案件拖了好几年,搞得宋真宗焦头烂额,也没有一个解决的好方案。为了替皇帝分忧解难,张齐贤主动请缨要求断案。

    按理来说张齐贤官拜宰相,有辅国重任不应该去当什么法官。但是赵恒迫于无奈已经为此事焦头烂额,当然是同意了张齐贤的请求。

    张齐贤开始审案,他宣来原告被告共同到场先对其中一人道:“你一直不让结案,是否认为对方分的财产多,自己分的财产少?”

    那人回答道:“对。”

    张齐贤又问另外一人:“你一直僵持不下,是否跟他一样,认为对方分的财产多,自己分的财产少?”

    那人也回答道:“对。”

    两人回答完后,张齐贤点点头,一拍惊堂木大声宣布:“此案已完结,原告被告在笔录上签字画押。”

    这就审完了?啥也没问呀?诉讼双方一时面面相觑,一时大家伙都摸不到头脑。大家都在质疑时,张齐贤开口说道:“既然双方都认为对方分的财产多,自己分的财产少,那么一会儿二人马上换家,大家去对方家里居住。”就这样在这两人的惊讶中,张齐贤命人把他们分别送至对方家中,并开始清点对方家产。一个下午过去之后财产清点完毕,张齐贤组织了一个签字位式,让这互换家产的二人签字画押。这场马拉松式的官司就以这样的结局而告终。

    第二天,宋真宗听到张齐贤的汇报后,哈哈大笑道:“朕就知道,除了你没有人能断好这个案子。”张齐贤这样断案,看似简单其实不然。一般法官在判这种案件时,总是在两家财产的多少上纠结,可张齐贤却跳出了这个圈子,用另一种思维模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多数财产纠纷,并非是财产本身多么重要多么值钱,而是纠纷的双方觉得自己不能亏。所以张齐贤就是抓住了两家都要追求公平的心理,一举攻破了这道难题。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张齐贤虽然有很多的优点,但是他的缺点也足够惊人。最终因自己的缺点及各种问题被罢相,成为了一个闲职人员甚是可惜。可能是出身贫寒,从小挨饿多了,没吃过什么好吃的。所以张齐贤拜相后,特别能吃也特别喜欢吃。他喜欢大口喝酒、大口吃肉,常常在一些场合“饭惊四座”。前面也讲到过他的很多轶事。画地献策,与强盗同饮等待。张贤齐的很多轶事都离不开一个吃字。

    据说有一次,张齐贤参加了一个聚会,他的行为直接把大家都惊着了。吃饭时,张齐贤嫌手中的碗太小,就让人找来一个大木桶,他把所有的饭菜都倒入木桶里,把这个大木桶装得满满的,然后抱着吃了起来。吃完后张齐贤把所有的酒倒入木桶内,就这样抱着喝了起来。

    见此情景,周围的人皆目瞪口呆,大家只能“称赞”道:“张宰相用桶吃饭,真乃豪杰也。”因为张齐贤的这个壮举,人们笑话一样把特别能吃饭的人就叫作“饭桶”了。原来饭桶的出处在这里啊,到了现在那可就是一个贬意词了。

    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十一月,在一天早朝时,不知道张大宰相中了什么邪或者说头天晚上有什么高兴事。反正张宰相在头天晚上喝得酩酊大醉,到了第二天酒还没有醒只能勉强上朝。朝会开到一半,张宰相竟然酒气上头脑袋犯晕当众趴在了地上,这下子是洋相出大了。

    张宰相的这个行为,朝上的御史们一见那可真是高兴极了。要知道宋朝御史们有硬性指标的那就是每百天必须弹幼一个人。和今天的某些做法可也非常相似,若完不成业务量,自己就成了被弹幼的主儿。当时这个趴在金銮殿上的宰相张齐贤,就是给御史们的一份“大礼”,大家都不知道该如何感谢他了。宰相当朝出了这么大的洋相,还不趁机狠狠弹劾一下?

    果然第二天,弹劾张齐贤的奏折瞬间就堆满了宋真宗赵恒的书桌,但是张齐贤似乎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面对群臣的弹劾,他是这样向皇帝解释的:“陛下,我最近患了风寒,只能喝酒御寒。不料昨天多喝了两口,结果就喝多了……”可想而知听完这个解释后,宋真宗脾气再好,也无法容忍了。赵恒对张齐贤大声指责道:“你身为宰相,酒后失态已经不对了。结果你还不思悔改,找这么一个借口掩盖失态之事,这怎么行呢?你如此失仪,如何成为百官表率,你还是去地方反省一下吧。”最终在皇帝的盛怒下,张齐贤被罢免了宰相的职务,发配地方当官去了。这可真的是因为一餐酒丢掉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之职,实在是不值得。这个处理比今天的酒驾可严厉的多了。当然了虽然张齐贤远离了朝廷,但他的故事并没有完,咱们后面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