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最有钱儿的朝代 » 四十八章 君仁义臣精干(三)

四十八章 君仁义臣精干(三)

    景德元年(1004年)三月,宋真宗在送走了自己的母亲李太后之后,赵恒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一位朝中重臣,也即将油尽灯枯、黯然离世。这位重臣,就是大宋第一预言家--李沆。史料记载,李太后病逝没多久,李沆也生病了。刚开始的时候,李沆以为是感冒,没有在意,孰料病情突然加重,后果十分严重,竟有一病不起的迹象了。李沆临终时,宋真宗来看他,李沆用尽最后的力气,对赵恒道:“陛下,臣即将离世,但有几句话必须要说,否则臣死不瞑目!”

    宋真宗道:“爱卿有何遗言但说便是,朕一定铭记于心,永不忘记。”

    李沆道:“陛下已亲政统治国家六年,如今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但不可掉以轻心,有丝毫的怠慢。所谓做好事千日不足,做坏事一日有余,望陛下保持现在的状态,万不可怠政亵慢,把自己一世英名毁于一旦。”对于这种“老子”教育“儿子”的言语,赵恒没有一丝一毫的厌恶之情。他坐在李沆的床头、握着这位老臣冰冷的双手痛哭道:“爱卿所言,朕永记心中。”李沆继续道:“国家的根本是百姓,先贤孟子云“民为贵,君为轻”,望陛下善待百姓,不可大兴土木,干那些劳民伤财之举。最不济也要最低限度地不损民、不扰民。”

    李沆不愧为大预言家在他的字里行间中,他仿佛看见了赵恒即将大兴土木的劳民之举。

    虽然李沆看见了未来,但宋真宗却没有看见。当时的他只是依旧毕恭毕敬地回答:“爱卿所言,朕铭记于心。”他真的记住了吗?在当时可能真的记住了,但时间可以消灭一切。最终真宗对自己的话只能用两个字形容:食言。李沆痛苦地咳嗽了几声,用尽最后的力气说道:“治理国家,在于用人,望陛下选贤任能,万不可用好大喜功、阿谀奉承的奸诈小人!“

    听到这里,宋真宗问道:“如今朝中,哪些是小人?”即将离世的李沆没有了那么多的顾虑,他直截了当地告诉皇帝:“梅询、曾致尧、李夷庚,就是这样的小人!“

    宋真宗赵恒倒是真的记住了李沆的这句话,所以一直到死他也没有重用这几人。因为真宗亲政时,在帝国的周边还有二个强大的对手。天天对宋进行侵扰,让真宗感觉是一刻也不得安宁。真宗需要真正的人才为自己分忧解难。景德元年(1004年)七月,李沆病逝,享年58岁。这位宋朝第一预言家终于闭上了双眼。然后李沆将苦楚着、叹息着,在那个世界里见证着自已的预言全部在今后的岁月里一一兑现。吕端,李沆都离开了赵恒,但国家还要运转下去,谁能成为真宗的得力助手,维持这个帝国的正常运转呢?思来想去,只有他才是最合适的人选了。当然就是那个性鲜明的寇准大人了。

    回来吧,这个让帝国“痛并快乐着”的人!咸平五年(1002)在群臣的共同举荐下宋真宗的同意下,寇准终于回京并出任开封府尹。寇准,这个因“冯拯事件”被赶出朝廷,在地方“修炼”了6年后终于又一次王者归来,回到了京城,回到了属于自己的真正舞台。回到京城后,寇准立刻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作中,他要向世人证明虽然自己有坏脾气,但单论能力自己还是那个大宋王朝一等一的宰相!

    当时开封府事务繁杂,不但要管理京城治安,面对大小官员,还管辖区域内多个县的事务。有几任前开封府尹,就是因为政务缠身而主动请辞。但是对于这种压力山大的情况,寇准却完全不怕,因为他不但精力旺盛而且能力确实突出。史料记载,所有开封府的文件寇准都要亲自过目一遍。所有开封府的案件,寇准都要亲自审理。即便日理万机,寇准也能腾出时间,围着开封城转巡一趟,看看还有没有老百姓拦街申冤。在这种情况下开封府的风气为之一振,那些权贵们再也不敢放肆,欺负老百姓的事一时间几乎没有再发生。当然一个好的领导,不仅要亲力亲为,起带头模范作用,还要有能力量才使用给下属适当放权分管不同的事务,这才是明智者所为。

    开封府最重要的官员就是判官、推官。寇准上任伊始,开封府所有官员刚刚被朝廷罢免。寇准在提拔官员时,为了防止尸位素餐、不务正业的官员上位。他主动上奏朝廷,希望从地方州府、三司衙门等地方,亲自选拔有能有经验的官员到开封府来,这样才能干好事情,为百姓谋求福祉。本来朝廷的那些官二代、富二代们,看见开封府出现了空缺,都削尖脑袋往里钻,准备从中分一杯羹谋一个职。结果一听怎么着?寇准大人要亲自挑选官员,一想到寇准之前的所作所为,这些官二代、富二代们就觉得头皮发麻,避开都来不及了哪还想去谋个一官半职。从那以后开封府内再无任何庸官,真正变成了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机构。寇准在担任开封府尹期间,除了打击权贵、提拔优秀官员外,在造福百姓方面,他也做了不少实事。

    当时的宋代都城汴梁,是全世界第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级别的城市。人口密集事情自然就多,虽然汴梁城在后周时就做了详细的规划,安装了很多的排水设施。但是谁也想不到城市的发展会如此迅猛,人口会翻这么多倍!总设计师王朴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仅仅过了四十年,城市的排水设施就完全已经不堪重负,城内积水在丰水季节非常严重。

    城市发展过快,当初的排水设备自然不堪重负、夏季时城内雨水无法外排,京城地面就会出现不少积水,严重影响百姓的日常生活。得知此事后寇准立刻组织相关人员,大家重新规划开封汴河的排水系统,积水问题终于被解决,老百姓终于可以干爽地过日子了。在寇准担任开封府尹期间,宰相李沆病情日益加重,已经到了无法正常上班的地步。与此同时随着周边形势的日渐紧张,宋辽早晚必有一场大战。在这种背景下,国家急需要一个能力挽狂澜的宰相当他们的顶梁柱。于是朝野上下对寇准拜相的呼声越来越高,一浪高过一浪。大家都希望让寇准重新当宰相。看来民意不可违,寇准重新当上宰相,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但是不管寇准多么想入朝拜相百官的呼声有多么的高,只要皇帝不同意,宰相的位子没有出现空缺,寇准就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李沆走了,宰相之位终于彻底空缺。那么谁来当这个宰相呢?对于这个任命,赵恒很犯愁。即位几年来,他把父亲的旧部几乎用了遍,张齐贤、向敏中、吕蒙正等人,因为各种原因都不是宰相的十分合格人选。眼前剩下的人中,王钦若是一个马屁精,难堪大任。王旦倒是一个人才,但年轻还需要再历练几年。数来数去,也只有寇准能委以重任当这个宰相了。但毕竟寇准性格倔强已经因自己的问题被贬地方一次了。所以现在再次启用他在正式使用他之前还得给他配一个“刹车”,这样才能安全。这个负责刹车的人,赵恒想了半天最终选定了毕士安。

    赵恒之所以选择他,是因为他身上有三个特点,让赵恒非常喜欢。

    根据惯例,宋真宗即位后,要为父亲修书,编写《太宗实录》。编纂过中,由于要修改的东西太多,宋真宗索性把《太祖实录》也重修了一遍。编完这两本书后,宋真宗看这些翰林学士闲着无事,就命他们重修校(三国志》《晋书》《旧唐书》,准备重修出版。不料在校勘《晋书》时,一些官员建议,说两晋的故事太恶心了、污秽不堪,乾坤颠倒,无君无父,这要是重新出版了,毒害了宋朝人的心灵怎么办?

    宋真宗比较头疼,他将这个问题交给高层集体讨论,群臣商议后多数官员认为不要出版《晋书》,还要把此书列为禁书。在这个时候,当时还是翰林学士的毕士安非常有见解的表示了反对之意。他主张以开明、自信的态度去对待历史,不要轻易禁书。他还告诉群臣:“恶以诚世,善以劝后。善恶之事,《春秋》备载。”要是胡乱禁书的话,干脆把《春秋》和《孔子》等一起封存得了。对于毕士安的见解,宋真宗觉得很有道理,并下令刊印《晋书》,因为此事真宗对毕士安也刮目相看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了历练毕士安,当时宋真宗曾任命他为开封府尹。并且自他之后,历代宰相都需要去开封府历练一番,便成了定制。在宋朝几乎所有的宰相之前都当过开封府尹,其中就包括寇准、王安石、司马光、蔡京等等。当然了最著名的开封府尹,还是那个家喻户晓面如黑炭的包拯。但是开封府尹确实不是一个好差使。如果你爱一个人,就让他当开封府尹吧,因为那里权力大补贴高,还是晋级宰相的必经之路。相反,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让他当开封府尹吧,因为那里事多水深,还很容易得罪人。这不没过多久,毕士安就尝到了苦头。当时一个深受皇帝宠爱的近臣,仗着皇帝当后台,要强娶一个已婚的女子,女方父母无奈只能申诉至开封府。对于这个案件毕士安秉公执法,他喝令近臣不得继续骚扰民女、还罚了近臣一笔钱。对于这个判罚,开封市民拍手称赞。不料近臣输了官司,天天在皇帝面前挑拨是非,数落毕士安的种种不是。虽然皇帝不信这些谣言,但毕士安却不胜其烦,他最终主动请辞,这才远离了这场人事纠纷。

    虽然在任开封府尹时,毕士安最终的结果是请辞。但他不惧权贵雷厉风行的判案风格,还是得到了真宗赵恒的肯定。从那以后,毕士安成了国家重点培养干部,深受皇帝宠爱。

    根据官场的优良传统,皇帝不喜欢的人,自然是群臣攻击的对象。当满朝文武都因修史的问题痛打王禹偁这条“落水狗”,他们恨不得把王禹偁这条“狗”的肉也吃了。可唯独这个毕士安,对王禹偁不抛弃、不放弃,一直替他申冤,希望皇帝从轻发落。毕士安的这种做法可是很危险的,毕竟皇帝正在盛怒之中,你还替这个大臣求情?事实上真宗也没有怪罪毕士安,反而从他的身上看见了一股股刚正不阿的正气!要知道王禹偁没有任何的过错,他是史官秉笔直书是他的职责。所以他没错,错的是想篡改历史的赵恒。所以在赵恒的眼中,他更加敬佩毕士安这种不肯落井下石、肯说实话的官员了。也就是这个原因赵恒称毕士安为“宿德之人,就是一个“道德高尚、名望很高”的人。

    如今当宋朝这个“大厦”倾斜、需要人来扶一把的时候,宋真宗自面然会想起这个“宿德”之人。而且这个“宿德”之人,确实没让宋真失望。

    史料记载、李沆病逝后,毕士安便被提拔为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毕士安升职后,自然要入朝谢恩。毕士安上朝谢恩时,宋真宗微笑道:“爱卿,别忙着谢恩,任命还没有结束。过一段时间,朕要提拔你当宰相。”毕士安听了以后内心自然高兴,脸上却不敢表露出来,只是一个劲地谢恩。过了一会儿宋真宗问道:“我倚仗你来辅佐,但事情太多,你一个人干不过来,需要一个帮手。你引荐一人,谁能与你一同为相?“

    华士安回答道:“我才能低下,未必能担任宰相职位、寇准兼备忠义。能断大事,臣实不及他,他才能足够担任宰相。“宋真宗道:“朕听到一些议论,寇准作风强硬、容易意气用事,恐怕不是宰相的合格人选。”

    毕士安回答道:“人的议论是靠不住的。寇准正直无私,疾恶如仇,为了国家,他可以忘身殉国,所以一些大臣不喜欢他,这才说他的坏话。现在内地的老百姓承蒙皇上的美好恩德,滋润养育,安闲逸乐,但北面的胡虏还不曾王化,要想驯服这些契丹人,只有像寇准这样的人才能担此大任。”

    毕士安的这番话,句句说到了赵恒的心坎里。他点点头同意了毕士安的意见。一个月后宋真宗颁布诏书,将寇准与毕士安同时提拔为宰相。就这样经历了8年的苦苦等待,寇准终于王者归来,重新回到了朝廷,第三次成为这个国家的宰相。寇准刚刚上班第一天,赵恒就迫不及待地扔给他一个任务,让他解决那个老大难的问题--对抗辽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