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最有钱儿的朝代 » 五十八章 宋辽之战,不死不休(六)

五十八章 宋辽之战,不死不休(六)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十日宋真宗御驾亲征至澶州,准备与敌军决一死战。

    十九日出发,二十六日抵达,宋真宗的这个行军时间,到底是快,还是慢?慢,何止慢,简直是比乌龟还慢!

    按照宋朝的道路里程计算,从开封到澶州,不到300里路。如果以90里一天,或步行70里一天计算,也就四五天的事。战争期间,兵贵神速,行军的速度应该更快,时间更短。然而就这么一段路程,宋真宗赵恒却走了整整七天!

    这还不算到澶州南城后,宋真宗就不走了。不管寇准怎么催促,他再也没有前进一步,誓死也不去澶州北城了。原来宋朝的澶州城(今河南省溪阳市区西南)是沿着黄河修建的。黄河从城中通过,将澶州城一分为二。黄河北面的城,叫澶州北城,黄河南面的城,叫澶州南城。两城之间用浮桥连接。当时契丹人一路南下,兵临澶州北城,所以怕死的宋真宗就住进了澶州南城,根本不打算去澶州北城。

    其实澶州南城和北城,中间就隔着一条结了冰的黄河,能有什么用?真宗所谓的安全,不过是一种心理安慰罢了。但是就是这种心理安慰成了宋真宗支撑下去的东西,仿佛即将溺死之人看见了救命稻草,只有拼命抢住别无他想,有没有用暂时不用考虑。

    宋真宗不过黄河,除了自己不想过的主要原因之外。当时澶州的最高指挥官李继隆,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了李继隆不让皇帝过河,也有自己的私心。遥想当年作为太宗晚年时期的唯一名将,李继隆率领千军万马纵横河北、何等威风。然而由于卷入了妹妹李太后的造反案中,宋真宗登基后,虽然没有怪罪李继隆,却让这位威风八面的大将军被雪藏了。

    在宋真宗执政的前几年,无论国家发生什么事情,也没有他一丝一毫的用兵记录。四川叛乱时,李继隆请求率军平叛不许。李继迁围攻灵州时,李降主动请缨被驳。宋辽大战时,李继隆多次上疏朝廷,请求带兵与辽国死战,却永远得到两个冷冰冰的字--不行。

    就这样李继隆整整被朝廷搁置了七年之久。后来这个本该注定要永沉沦,再也不见天日的人,却因为澶渊之战的爆发,在寇准的推荐下,终于被朝廷委以重任重见天日了。

    宋真宗御驾亲征前,他提拔这个舅舅为枢密副使率军镇守澶州。

    因为被搁置了很久,重见天日后李继隆很珍惜这个机会,作为皇帝的舅舅,他清楚地知道这个外甥的心理。因此李继隆上奏朝廷,他以“北城太小、根本容不下大队人马”为由请求皇帝驻军在南城从南城发号施令指挥将士战斗。

    看看李继隆的这个理由,多么振振有词多么合情合理多么……深得朕意。然而皇帝想住在南城,寇准却必须要让他去北城。因为寇准知道,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是一定要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永远站在队伍最前面的。只有这样他才能让自己的臣民和士兵看见希望,并获得最终的胜利。没有一个国家的人民,愿意为一个胆小如鼠的皇帝服务到底的!为了让这个胆小如鼠的皇帝去北城,寇准坚持要让宋真宗过河,必须驾幸澶州北城。寇准还告诉皇帝:“陛下,您来澶州干什么来了?不就是激励三军嘛!如今您躲在澶州南城里,这怎么行呢?您应该渡河去澶州北城,在城墙上激励三军,让士兵和百姓都知道您来了,准备与他们共存亡,这样才能激励三军。您老躲在这里算怎么回事?恳请陛下马上渡河。”

    寇准说得口干舌燥,宋真宗还是不渡河,在他的思维中我上城楼,宋朝将士是看见我了,敌军将士也看见我了,这要是敌军里面有一个狙击手给我一箭,我哪里说理去。所以对于寇准的建议,宋真宗是一概不听打死也不去北城。

    人就是这样脑袋一根筋的时候,说什么都听不进去,狠狠地击他一下,反而可能就好了。在当时负责保护皇帝安全的殿前都指挥使高琼就是那把合格的“电击枪”。

    高琼对皇帝道:“陛下,您要是不到北城,百姓就如丧考妣一样啦!“

    这叫什么话!皇帝还活着呢,老百姓怎么就如丧考妣了?这不是成心咒皇帝英年早逝吗?如此无礼的话如果写入史书中,这让宋真宗情何以堪?高琼说完这句雷人的话后,一旁的冯拯看不过去了,他马上站出来,痛骂高琼胡说八道君前失礼,罪该万死等等。

    冯拯,又是那个该死的冯拯!一看到这个跟自己有仇曾经让自己下岗的人,寇准就来气。看来我还得治你一次呀,要不然的话都这个时候了你还敢出来坏我事!

    然而面对冯拯的指责,寇准还没有发飙,高琼却第一时间反唇相讯。他指责冯拯道:“冯大人,您以文章升任两府长官,嫌我无礼说话粗俗,好呀你有本事吗?现在敌人就在眼前请您赋诗一首,把敌人都吓跑!“一听这话冯拯彻底吃瘪了。他被高琼这个武将骂了一顿,再也不还嘴了。冯拯可能还不知道,因为这次对话在不知不觉中,他成了宋朝历史的一个唯一。

    这是什么样的唯一?

    终两宋三百一十八年,冯拯是唯一被武将痛骂过的文官。而高琼这一个反驳冯拯的举动,也是宋朝历史上武将对文官的唯一动粗。

    即使是狄青、岳飞、韩世忠,也没有高琼这样的壮举。

    伴随着冯拯的闭嘴,宋真宗一看,自己挨训了。替自己“挡弹”的也挨训了,无计可施的赵恒只能一咬牙,一跺脚豁出去了。

    走,过黄河,去北城!

    然而,说归说,做归做。等到了连接两城的浮桥后,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皇帝的御辇不走了。不管寇准如何催促这个御辇就是不过桥。

    关键时刻,还得看高琼的。这个武将二话不说,他高高举起棍子,抽打御辇士兵的后背,大声喝道:“还不快走,现在都到这里了,还犹豫什么!“随后抬辇的士兵这才前进。高琼的这种行为,到底是替皇帝教训不听话的辇夫,还是指桑骂槐。讽刺那个不懂事的皇帝,不得而知。反正经过他这么一闹,皇帝的御辇终于过河了。费尽千辛万苦,宋真宗终于到了澶州北城的城墙上。

    史料记载,当宋朝那至高无上的黄龙之旗,飘荡在澶州城墙上时,所有看见这面旗帜以及看见旗子下面皇帝的人,无不热泪盈眶,激动不已。还是那句话在那个君君臣臣的年代里,不管这个皇帝的本质是雄狮还是绵羊,只要他出现在这片土地上,就会让他的臣民看见希望!

    “陛下亲征、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声传数十里,气势百倍”。史称“诸军皆呼万岁、声健数十里。

    这些声音不仅给本方士兵提气,也彻底吓坏了对方,正在军营内的萧太后提声而出,她要好好地看看这是一个什么情况。

    萧太后的眼中好像看见了这么一幅画面:在澶州的城墙上,有一黄袍之人,在一群金甲武士的保护下,接过了一个血淋淋的契丹人的头颅。随后这个人看都不看,就把这个契丹人的头颅扔到了城下,他这是在对自己示威,让自己清楚地知道契丹人与宋为敌的下场。聆听这响彻数十里的欢呼之声,看着那至尊显赫的黄龙旗、一个身穿龙袍的人,还有那颗鲜血淋淋的契丹人头……这一切的一切,让萧太后惊怒相交,她毅然决然地下令:攻城!

    我倒要看看,对面的那个宋朝皇帝到底是一只小绵羊,还是一只真正的猛虎!按照萧太后的初衷,虽然是攻城但也不必强攻,只要把宋军嚣张的气焰打下去即可。然而让萧太后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辽军开始攻城后,澶州城竟然四门洞开,宋军全都冲了出来,跟自己来了一场全身心投入的大混战。

    史料记载,在这场数万人的混战中,由于皇帝赵恒就在城墙上督战,宋军将士勇气倍增,个个视死如归。他们瞬间斩杀了一万多辽军,并一路追杀剩余的辽军,直到对方逃回了大本营。

    宋军将领们要让自己的皇帝看到,这些传说中强悍无比的契丹人,根本不足畏惧,怕他们干甚!最最重要的是皇帝满意了才能有封赏啊。

    很好首战告捷完美的开门红,赵恒满意地走了,寇准则留了下来,维续镇守城池。

    据史料记载,赵恒回行宫后还是不放心,又偷偷摸摸地回到了城墙上。他想看看寇准在干啥。结果让他大吃一惊的是,寇准已经将肃杀凝重的前线城楼变成了歌舞升平的宴所。

    此时此刻寇准正和其他官员觥筹交错喝酒猜拳,放肆得没有一点儿宰相的模样。看见这辐“奇景”赵恒叹了一口气,宰相尚且如此朕还紧张什么,赶紧洗洗睡吧。

    事实证明,寇准之所以这样做不是为了迷感敌军,而是为了安抚皇帝那颗脆弱的心。寇准太了解赵恒了,所以才做出这种与前线战事紧张格格不入的举动。真正的做到了前线吃紧,后方紧吃。然而历史证明寇准还是错了。不管他干什么也无法阻止一个“想去当逃兵的人……

    在《资治通鉴后编一卷二四》上,记录了这么一句稍不注意就容易滤过的话:戊寅,移御北城之行宫。

    戊寅,是二十八日。赵恒登上澶州北城的时间,是二十六日。既然二十六日开始,赵恒就一直居住在北城了,为什么在二十八日时,还要重复记录一次呢?

    我们完全可以推断一下当时的事件真相。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二十七日时,赵恒又偷偷摸摸地搬家了,离开了澶州北城。但是事情被寇准知道了,于是寇准知道后又把赵恒同志“抓”了回来,重新入住了北城行宫。

    赵恒偷偷摸摸搬哪去了不说自明。这个天生的无药可救的软弱之人,终究少了些许尚武精神!没有办法,对比那个还有勇气御驾亲征的父亲,赵恒就是一个生于深宫之中没有任何实战过的帝王之后,他身边连一个完整的男人都没有,怎么可能受得了战场上你死我活的战斗气氛呢?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上的血痕,每一个人身上的伤口,每一种撕心裂肺的声音,都能让赵恒惊恐不已。他就像是一只受到惊吓的小鸟,惶惶不可终日,恨不得马上振翅高飞,飞离这里永不再来。

    这样的苦日子,什么时候到头呀!

    我们前面讲过,纵观赵恒的一生,虽然他没有很大的才能但是这个人的运气都特别好。每一次深陷危机时,最终都能神奇地化险为夷,同样这一次也不例外。赵恒每一次重大关头,总是到最后迎来柳暗花明。确实赵恒不是一个英明的皇帝但实实在在是一个有福之人。人生起伏,有时不得不相信有运气的成分左右了前进的道路。

    这不赵恒刚刚想逃离这里,他就梦想成真了,时刻梦想的和议真的来了。因为辽国已经派出使者准备与宋朝和谈了。既然双方都想和谈了不想打战了,这个战争也就可以结束了。那么明明占尽优势,为什么辽国还是选择了和谈呢?这是萧太后的缓兵之计还是她真实的想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