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最有钱儿的朝代 » 六十章 澶渊之盟(二)

六十章 澶渊之盟(二)

    面对自己的困境,辽国萧太后不得不与宋军进行和议。但是辽国的保密工作做的非常好,宋军对辽国的具体情况完全不知情。辽军要求和谈的消息传来后,以寇准为首的官员们坚决不干,他们希望继续开战跟辽军战一个痛快。然而宋真宗赵恒却早已高兴的不得了,说什么都要和谈,和谈本就是赵恒非常渴望的事情。

    其实赵恒想结束这场战斗,已经快想疯了。得知辽国要和淡后,他不顾寇准等人的反对马上同意和谈。

    只要能让自己离开这个鬼地方,不管开什么和谈条件赵恒可能也会同意。写到这里不禁让人想起了清朝慈禧太后的一句名言:“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估计赵恒同志,此时的心情可能也和清朝慈禧太后有的一拼。不同的是赵恒手下还有一帮靠得住的臣子。当然了话虽如此,但是那些和谈的条件也得有啊。

    史料记载,辽国萧太后萧绰开出的和谈条件,就两个:

    第一,归还关南之地,即后周柴荣皇帝占领的三关三州十七县。因为这些士地是他们乖儿子石敬瑭送给他们的是辽国的财产。

    第二,报销辽国军费。毕竟大老远来一趟,宋朝必须给几个钱。到底要多少萧太后没说让赵恒自己看着办。

    对于萧太后的这两个条件,宋朝君臣展开了一番激烈的讨论,最终大家达成了共识。宋朝也开出了两个条件,两个真正的和谈条件:

    第一,绝不割让土地。那三关三州十七县,是后周占领的关我们宋朝什么事?萧太后想要这些土地,让她去跟柴荣谈好了与宋朝皇帝何干?

    第二,辽国要钱这个好办,不就是给点银子吗,老赵家就是不缺钱,给钱的“名称”要改一下,不能叫赔偿,也不能叫赏军,要叫“岁币”。就是说你们辽国不是穷吗,我们做长辈的,逢年过节时,可以赏你们一些岁钱,这种钱就叫“岁币”。

    条件确定了,问题也接踵而来派谁去辽营跟萧太后谈判呢?这个问题确实很难办。

    自古以来谈判都不是什么好活而且还是跟“没有道理可讲、野蛮的很”的辽人谈判,这个难度更是可想而知。

    谈好了,皆大欢喜:谈不好,不管是萧太后,还是赵恒,都会砍了使者脑袋。

    环顾四周赵恒也不知道把这个“烫手山芋”扔给谁。当然了即便扔出去了官员们也不接。到了最后这满朝文武,竟然都对这个活儿避之不及谁也不愿意接。

    目睹了大臣们这种表现后,宋真宗这个气呀。然而正当赵恒准备指名时,一个普通侍卫却主动请缨准备替赵恒同志排忧解难去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这个主动请缨的侍卫叫作曹利用。

    宋真宗知道这个曹利用,此人是一个崇义使(主管御马从七品)的儿子。父亲死后,他继承了父亲的恩荫当上了一名御前侍卫。

    曹利用为人豪爽,说话严丝合缝,干活井井有条,确实是一个谈判的合格人选。当然了宋真宗也清楚地知道,曹利用之所以毛遂自荐,也有自己的私心在里面。简单来说曹利用认为,以自己的家世和人脉,即使再有才能这辈子也难有大的发展了,因为他也不是科举出生而是恩荫当了个皇帝亲兵。要想出人头地唯一的办法,就是抓住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干一件永载史册的大事,这样才能脱颖而出。

    此次出使虽然危机重重,但俗话说得好“危险与机会并存”,一旦和谈成功自己就可以一鸣惊人平步青云了。所以曹利用愿意赌一把即使押上自己的身家性命也在所不惜,自愿出使辽营以期建功立业。

    虽然明知道曹利用有私心在里面,但眼下是非常时刻确实需要一个合适的人出使辽营,宋真宗也管不了这么多了。他加封了曹利用的官职,命他带着自己的和谈诏书去辽营谈判。

    曹利用出发前,宋真宗把他召来,两人单独相处时宋真宗告诉了他自己的底线,一个辽宋和议时本国的真正的底线:“若辽国不肯退让,多给一些钱也无妨。但这个钱物的上限,最好别超过一百万。”

    这里解释一下,宋真宗所谓的钱物,是两样东西:银或绢。银用两计算,绢用匹计算。宋真宗所说的“钱物一百万”概念,可以是银子四十万两,绢六十万匹,或者是银子六十万两,绢四十万匹,银绢加起来的数量,不要超过百万。一百万,是宋真宗皇帝的底线。

    得到皇帝的底线后,曹利用毕恭毕敬地离开了。结果他刚一出来就被寇准逮了一个正着,寇大人早在门外候着他呢。寇准没有废话,就对曹利用说了一句话:“虽然皇帝下诏,给你的上限是一百万,但你谈判时敢超过三十万,我必砍了你的脑袋!”说完不再啰唆,拂袖而去。

    望着寇准的背影,曹利用吓得不轻,额头上冷汗直冒。殊不知除了害怕外曹利用更多的感觉则是替寇准难过。这样一位坚定的主战派,如今也在说岁币的事情了,也就是说妥协了也同意与辽军谈判了。

    其实寇准也是有苦衷的。他清楚地知道,如今战局一片大好辽国正陷入澶州的泥潭之中不能自拔。在辽军的正前方,有李继隆率领的皇家禁军。辽军的后方,有正在赶来的十五万人的定州大阵。假以时日定能让辽军成为瓮中之鳖。更远一点的地方,杨延昭已经率军杀入辽国境内,正在全力切断辽军的归途。

    只有抓住这个机会,才能彻底消灭这支辽军,活捉萧太后等人。然后挥师北上,直取燕云十六州。到了那个时候,驱除鞑虏、还我中华,再现我盛世之景的日子也指日可待!

    寇准坚信消灭契丹,收复长城,是每一个宋人最终的梦想,是可用任何代价去换的千秋伟业。然而寇准和赵恒,终究是两个极端,他们一个是火,一个是水,至死不相容。寇准不管有多少火焰,都会被赵恒用水扑灭。而且因为据理力争的次数太多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寇准就惊恐的发现,在自己的身边竟然出现了一个非常不好的谣言:“寇准一心一意要打仗,就是要借这个机会独揽大权,好把持朝纲军队,以此要挟皇帝,最终……”

    面对这样的谣言寇准欲哭无泪,他虽然是一个直臣,但也清楚地知道执着是一种精神,但却没有用人世间的很多事情,该放手的时候,也只有选择放手。

    于是寇准最终选择了妥协、选择了和谈,他只能为这个国家尽自己最后一点力!恐吓曹利用,让他为国家省点儿钱,让后代子孙们少负担一些。

    在这种背景下曹利用拿着寇准定下的三十万上限,只身进入辽营与萧太后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