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最有钱儿的朝代 » 六十五章 王旦为相

六十五章 王旦为相

    真宗同志也是那一个德性,外斗外行,内斗内行。国家不那么危急了,碍眼的寇准也只能哪凉快哪呆着去了。其实为了罢黜寇准,宋真宗真可谓煞费苦心,他也只能找这些鸡毛的小事作为罢免寇准的理由,而不敢在主要矛盾的“澶渊之盟”上说事。这个道理很简单,对于宋真宗而言“澶渊之盟”是他签字画押的,寇准最多是一个中间谈判的。要是否认了寇准的功绩,说他卖国误民,那签署这份耻辱条约的自己,算啥?寇准在官场混了这么久,这点儿道理还是明白的,所以在骂了几句后寇准就啥也不说了,收拾行李走了。罢免了寇准的宰相职务后,宋真宗还算厚道,给了寇准一个陕西知州也是让他衣锦还乡了。此外寇准虽官职下降工资却翻了一倍,也算是对得起他了。

    寇准被轰出朝廷后,宰相之位空缺,大家都看好王钦若接替这个职位。毕竟王钦若是皇帝身边的第一红人,还与皇帝在战火中结交,在斗争中一起成长,关系这么铁,他不当宰相谁来当?

    但神奇的是,等宋真宗颁布了委任诏书后,群臣全都傻了眼。原在皇帝的心目中,已经有了一个合适的人选。这个人就是之前一直默默无闻但努力工作的王旦。不得不说任命王旦为宰相,还真是体现了宋真宗赵恒的识人之明。

    赵恒清楚地知道,如今天下太平再无战事,寇准那种性格刚硬的宰相,就可以下岗了。新上来的宰相,性格要像吕端、李沆、毕士安那样,懂得团结群臣,这样才能走和平发展的路线,不至于出现党争,徒增不必要的麻烦。按照这个标准去筛选的话,王钦若虽然是一个人选,但他聪明有余名望不足,不见得所有官员都服他,所以选一个品德高尚者担任宰相这才是正道。

    所以选来选去,宋真宗选择了资格更老一些的王旦,让他成为新的宰相。那么这个王旦何许人也?在他的身上,又有什么过人之处,导致宋真宗这样看好他呢?

    宋太宗亲政后,大开科举。太平兴国五年(980年)那一次的科举可谓是人才济济。那一科是宋朝公认的“龙虎榜”之一,一次科举就出现了李沆、向敏中、寇准、王旦四位宰相,还有苏易简、宋湜两位副宰相。纵观两宋三百多年,一榜出现了这么多人才极为少见。与其可以相比的,估计只有仁宗时期的千年一榜了。那一科上榜的进士有苏辙、曾巩、曾布、程颢、张载、吕惠卿、章博、林希、王韶。每一个名字都是传奇,每一个人物都是巨有作为,他们的光环不但照耀了大宋整个时代,同时永远闪烁在历史的星空之中。

    苏辙是苏轼的弟弟,是年十九岁,“唐宋八大家”之一、元祐年间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即副宰相。

    曾巩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并整理、校勘过许多史书、文集。值得一提的是,曾巩妹夫王补之,门人王回、王向与他同科得中,可谓阖家欢喜。

    程颢是理学的奠基者,“洛学”的代表人物。理学受到后世统治阶级尊崇。逐步演变成为官方正统的儒家思想,对元明清政治形态产生了重大影响。

    张载是程颐的表叔,也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世称横渠先生,他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影响深远,经久不衰。

    曾布、吕惠卿、章惇都是变法派的中坚力量,位居两府要职,是北宋政坛上呼风唤雨式的人物,在《宋史》中又均被列入奸臣传。

    林希也是新党人物,见风使舵,投机钻营,只不过影响力较小一点。

    王韶是北宋后期最著名的军事家,主导宋夏熙河之役,收复熙、河、涨岷、宕、五州,拓边二千余里。一个榜单会聚这么多叱咤风云的人物,所以嘉祐二年的科考被称为千年第一榜一点也不过分。

    本来太平兴国五年那一次的科举中的张咏,也可以官拜宰相。但是每当宋真宗想拜他为相时,不是四川有事要张咏出马,就是张咏有病,所以一直到张咏死也没有拜相颇为遗憾。

    不管这一榜有多少位宰相,在这一榜中王旦可能不是最有文化、最有才华的那一个,却绝对是家底最好、底蕴最雄厚的那一个。

    因为这个王旦,是一个标准的名门之后、将门之子。王旦,字子明,大名莘县(今属山东省)人,北宋名臣王祜之子。历史上的王祜,很有本事,但一直当不上宰相,所以他一直耿耿于怀。有一年,王祜竞争宰相失败,只能去地方赴任,出发前王祜在家里种了三棵槐树、大声祈祷道:“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

    然在当时,这可能是王祜的一句气话,但日后却真的灵验了。王旦长大后真的位列三公,成为帝国的宰相。当然了,鬼神之说不可轻信,王旦之所以能当上宰相,其实需要感谢两个人。

    第一个人,是大宋首席预言家李沆。第二个人,是他的岳父赵昌言。这两个人对王旦帮助极大。李沆的为人处世之道,深深影响了王旦,让他受益匪浅。赵昌言则是寇准的亲信,亲信的女婿寇准自然要提携一下。就这样傍上了这么两棵大树,不管是李沆时代,还是寇准时代,王旦能在里面吸收营养不断变强,最终迎来属于自己的时代。

    王旦在历史上第一次亮相,就展示了自己小心谨慎英明处理事情的能力,让宋真宗眼前一亮。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南侵,宋真宗听从寇准建议,御驾亲征王旦随行。当时留守京城的,是宋真宗的弟弟雍王赵元份。赵恒很信任这个弟弟,赵元份也非常守规矩,没有任何非分之想。但是这个弟弟实在没啥治国的能力。这不宋真宗出行才几天,赵元份就重病缠身无法理政了。原来见皇帝率军出征后,开封城内人心惶惶,治安混乱,各种犯罪持续不断。开封府虽然抓了很多的罪犯,但监狱看守害怕前线溃败根本无心管理,这就给了罪犯们越狱的机会。

    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罪犯们里应外合,砸开牢门,杀死狱卒进入街道,四处抢劫。为了抓捕这些罪犯,开封府出动了全部兵力整整抵一夜,才将这些罪犯缉捕归案。按照宋朝规定,这些罪犯将被判处死刑。但自古以来,人命关天,有权力判处死刑的人,只有皇帝一人而已。如今皇帝不在,所以开封府判官请雍王赵元份亲自审讯,判他们斩立决。

    当天审讯时,按照惯例要先用棍子打这些罪犯一顿,这叫杀威根。不知道是行刑者用力太狠,还是这个罪犯身体太弱。打了一顿后,竟然直接打断了罪犯的腿。那罪犯疼得惨叫连连满地打滚,竟然把赵元份吓出病来。皇帝出征,雍王病倒,京城无人主政,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虽然还有宰相毕士安压阵,但他年老多病,要是他也病倒了,京城就彻底没人管了。到时候万一有不法之徒趁虚而入,赵恒可就无家可归了。面对这种情况,赵恒立刻把寇准叫来,要求他立刻回家主持京城大局。当然了建议无效寇准驳回了皇帝的请求,根本不同意自己回到开封。但是寇准推荐了一个人,派他回去监国主持大局。这个人就是随军出征的王日。寇准推荐的人宋真宗完全同意,王旦也欣然领命。但奇怪的是王旦接到了回京的命令却不走,他对皇帝说道:“请陛下宣召寇准,臣有话说。”

    过了一会儿,寇准来了,王旦对陛下道:“若十天之后,澶州没有捷报传来,臣该如何处理?”十天,就十天,很奇怪吧,什么战役能在十天之内结束呀,何况还是这种级别的战役。然而聪明的宋真宗立刻听明白了王日的意思,他沉默很久最终说了四个字:“立皇太子!”老谋深算的王旦比寇准想得多,万一战局不利,到时候国家没有继承人,咋办?所以王旦通过这种暗示的办法,让皇帝立下太子,解除所有的后顾之忧。

    当时宋真宗皇帝无子,这个皇太子是谁,目前已经成为一个千古之谜了。不管立谁当太子,有皇帝发话,宰相作证,王旦放心地走了。回京后,王日下令封锁边关的消息,任何人不能传播战事,违者斩立决,他还加大了巡逻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犯罪分子,京城治安马上就安宁下来。

    澶渊战役结束后,宋真宗下令班师回朝。回到京城后,看着歌舞升平繁华热闹的开封城,赵恒由衷地感谢王旦,开始对他委以重任。此后的两年时间里,王旦又干了几件漂亮的事情,让宋真宗对他刮目相看,后来就并提拔到了中央,成为副宰相综上所述,接连干了这么多漂亮的事情,当寇准被罢免后,宋真宗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就提拔王旦成为自己的新宰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