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最有钱儿的朝代 » 七十四章 真宗美人——刘娥(二)

七十四章 真宗美人——刘娥(二)

    如果回顾大宋建国的历史可以发现这个朝代的特殊之处。大宋时代并没有像其他的封建王朝一开始就建立起传统的皇位继承制度,比如赵光义的继位就是兄终弟及的特殊皇位传承方式。所以说宋朝刚刚建国时,国家的储君制度还是不够完善的。太子虽然有辅臣,但却不参与朝政,更不许接触其他大臣,所以根本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政治班底及政治势力。这样的结果是赵光义死后赵恒就成一光杆司令了。放眼满朝全是陌生面孔,没有一个自己的熟人。正因为如此才让王继恩抓住了机会,悍然动了一场政变。

    而且最初的几年,赵恒之所以能够顺利提拔李沆、张齐贤、向敏中、王旦等官员组建自己新一代的朝廷班底,也完全拜刘娥所赐。没有这个贤内助,赵恒的工作要难过的多,日子也不可能过得这样安稳。然而,刘娥越有才越让其他人忌惮。这次忌惮刘娥的人不是那个奶娘了,而是满朝文武。这个原因很简单,自古以来士大夫们都有自己遵循的礼教纲常。女人从来就是男人的附属物,在现代的我们看来这显然是错误的观点。但不可否认的是,封建政权中的女子一旦从政很可能就会重用外戚干预朝政贪图权贵祸害社稷。在中国这个“男主外,女主内”的国度,阴阳、乾坤是不能颠倒的。昔日汉朝吕后之乱,唐朝武氏之祸,历历在日,以史为鉴的宋朝官员们不得不防这种现象在本朝出现。为了打压这个有才的川妹子,宋朝官员们最早想出来的对策是一-拒绝刘娥入宫。当时宋真宗还真是一个有情有义的男人。刚刚登基后,他就派张耆带着大队人马,准备去迎接刘娥入宫,要尽到一个好丈夫的责任。不料张耆刚到宫门口,就让宰相吕端截住了。吕端心里明明清楚,却装糊涂地问道:“你带领这么多人出宫,意欲何为?”张耆是一个聪明人,他不能挑明了说:“我此次出宫,去接皇帝的小情人。”这种事情怎么能挑明呢!张耆只能敷衍道:“奉官家之命,出宫办事。

    吕端反驳道:“何为官家?皇帝为何叫自己为官家?“对于这个问题,张耆哪里懂得,他只能摇头道:“不知,愿闻赐教。”吕端大声说道:“五帝官天下,三皇家天下,皇帝以三皇五帝自居,所以叫官家!因此,国家大事,是皇帝的家事:皇帝的家事,也是国家大事。我身为国家宰相,能管国事,也能管皇帝的家事。你想出宫可以,告诉我出宫干什么去,否则绝不放行!“话说到这个份上了,张耆无奈,只得全盘托出,希望吕端放行。得知张耆出宫去接刘娥后,吕端无奈地叹了一口气道:“皇帝若想召人入宫,我无权阻拦。但皇帝想召一个女子入宫,需要皇后的诏命,若无皇后懿旨,臣绝不放行。”

    当时的皇后是谁呢?这个皇后不是宋真宗的第一任妻子潘氏。咱们前面讲过在轰走刘娥后不久,赵恒就在奶娘的撮合下,奉旨迎娶了这个潘美的八女儿,作为自己的嫡妻。然而因为被无端棒打了鸳鸯,赵恒始终迁怒于潘氏,一直冷落这个女子。后来潘美因为北伐失利被降职,娘家的失落,更让潘氏度日如年。仅仅嫁过来6年,潘氏受不了这种冷落,就抑郁而终了,死时年仅22岁,她也没有给赵恒留下一儿半女。皇权之下的爱情,实在令人心惊胆战,真的是一入宫门深似海啊。潘氏去世两年后,在奶娘的第二次撮合下,太宗又为赵恒选择了一位妻子。宣徽南院使郭守文的次女,时年17岁的郭氏,让她成了赵恒第二嫡妻。对比上一位嫡妻,郭氏的命运要好得多。赵恒跟她还算恩爱,郭氏为赵恒生了三个儿子,可谓劳苦功高。但是因为是奶娘介绍的,天天被奶娘言传身教,且看见自己的丈夫三两头就往那个地方跑。所以郭氏对那个鼗鼓的女子不可能存在好感,对接刘娥入宫的事情,更不可能同意。

    这不被吕端拦截后,张耆跑到了郭氏那里,希望这个准皇后给一个谕旨,好接刘娥入宫。结果郭氏给的回答非常干脆,就两个字:没门。与此同时,郭氏还告诉张耆除非自己死了,否则刘娥入宫的事情,想都别想,提都别提!张耆无奈之下,只能回到赵恒那里复命。在听完了整个事情的经过后,赵恒愤怒的心情可想而知。当然了愤怒归愤怒,赵恒也不能去找郭氏算账。为了一个小情人跟嫡妻撕破脸皮,只能让天下臣民耻笑自己。所以为了决这个问题,还得想别的办法。赵恒想的这个办法就是一一拖!拖死你!你不是反对吗?我就拖死你!史料记载,宋真宗登基后,第二天就昭告天下,晋封太宗李氏为皇太后。可是对册封自己嫡妻郭氏为皇后的事情,赵恒却只字未提,也没打算举行封皇后的仪式。对于这个问题,郭氏的娘家人觉得莫名其妙,皇帝再繁忙,什么事情比封皇后更大呢?真是奇怪。虽然娘家人莫名其妙,但郭氏的心里却清楚无比。…好吧,算你狠,你赢了。就这样,郭氏终于妥协,她同意刘娥入宫了。

    在赵恒登基了两个月后,在大臣的提醒下,宋真宗才“恍然大悟”,他终于举行了一场册封皇后的仪式,册封郭氏为皇后。与此同时,赵恒名正言顺地终于把刘娥接进了宫中。15年的长相厮守,如今终于苦尽甘来。赵恒高兴之余,他让郭皇后颁布懿旨,给刘娥一个封号,他要给刘娥一个名分。然而对于这个要求,郭皇后还是那两个字:不行!目睹了皇后“过河拆桥”的举动后,赵恒彻底愤怒了。在他的眼中,你郭氏何德何能,凭什么占着皇后的位置。要知道先不说刘娥是自己的贤内助有拥立大功,就凭刘娥15岁时就跟随自己,她就是自己资格最老的妃嫔!莫说要一个封号了,就是封刘娥为皇后,也绝对可以!于是为了给刘娥一个名分,赵恒算是跟郭氏扯破脸皮了,双方吵了无数回架,吵到最后宋真宗甚至动起了废除皇后的念头。

    最终,宋真宗还是没有废除郭氏,因为刘娥突然介入,把这场战争叫停了。刘娥告诉宋真宗:“只要与你在一起,我已经很开心了。有没有名分这个不重要,何必为这个争来争去呢?“此外面对皇后咄咄逼人的强硬态度,刘娥则步步后退地小心顺从,她不仅什么事情都不跟皇后争,反而事事为皇后着想,希望皇帝以大局为重,不要为了自己跟皇后争吵。而且一有机会,刘娥就劝宋真宗去皇后或者其他妃子的住处,要雨露均沾,不要老宠信她一人不要总是往她的住处跑。

    就这样,从至道三年(997年)开始,一直到景德元年(1004年),整整8年时间虽然刘娥一直待在皇帝的身边,但始终无名无分。刘娥不争也不夺,在所有人眼中,他就是一个本本份份的乡下姑娘。那么真是这样吗?

    历史中的刘娥,真的就是一个本本份份的乡下姑娘吗?当然不是,刘娥对自己目前的处境看的非常清楚。只能说刘娥是一个真正的女中豪杰,实在是有长远的战略眼光。因为她想的非常清楚,如果在真宗的强力干涉下得到封号。那么自己的好处是什么呢?无非就是在明面上得到了一个所谓的名分,一份可以按月领的工资。但是自己的坏处又是什么呢?跟皇后撕破脸,成为后宫的众矢之的,在后宫处处受人排挤,自己无时无刻不得小心从事。如果暂时得不到封号。刘娥的好处是,一个对自己内疚的皇帝。以后因心怀愧疚,赵恒必将更宠爱自己。皇后也不会把自己当眼中钉、肉中刺,自己可以在后宫偷偷发展势力。

    但凡是一个人,如果看清楚了这些都知道如何选择,当然前提是要能看得清想得明白。曹操有一句极其著名的话:“不得务虚名而处实祸。”关键是权势在眼前,世间又有多少人,能记住这句至理名言呢?虽然因为皇后的阻挠,暂时没有得到一个封号,自己就是一个无名无分的女子。但后面的事情完全在刘娥的预料之内。因为出于愧疚之心,宋真宗日日宠爱刘娥。虽然刘娥多次劝皇帝去别的寝殿。但皇帝就是不去,他对刘娥又敬又爱,而且逢人便说:“瞧瞧,我这老婆多大气,根本不吃醋,也不妒忌。这才是宋朝第一好媳妇,这才是朕的好女人。“得此评价,在不动声色之中,刘娥偷偷摸摸地就与郭氏交换了身份。虽然她依旧无名无分,但比那个有名无实的皇后,此时的这个刘娥,才是这个帝国真正的“国母”!这就是刘娥的本事,几千里的逃难历程,各种歌场的演艺之路,十几年的幽居生活,早就让这个女人脱胎换骨、涅槃重生。她的心计手段,她的谋略慧,远非那些养尊处优、不懂世事的名门女眷所能比拟。什么也不懂的小白兔们,想斗过这个经历丰富的女人,这不是笑话吗?当然我们更愿意相信,刘娥是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获得了真宗的认可。也是通过她对真宗的真情获得了应有的尊重。知识改变命运,努力必有结果。这是千年不变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