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最有钱儿的朝代 » 七十九章 女皇之梦

七十九章 女皇之梦

    公元1022年三月,赵恒走到了生命尽头,立下遗诏传位于赵祯,尊刘娥为皇太后,军国事权由皇太后处置。纵观宋朝先后有九位皇太后垂帘听政,这个传统自刘娥首开先河。按惯例新皇帝登基次年要改元,朝臣拟了几个年号,刘娥都不满意。善于溜须拍马的宰相丁谓揣摩太后心思,上了个年号叫“天圣”,刘娥没有犹豫就接受了。后来,有人窥破玄机:天者,二人也;圣者,帝王也,天圣隐喻国家有两个当政者。刘娥的野心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有野心的不止刘娥一人,宰相丁谓原是刘娥心腹,现在见妇寡幼弱,便产生架空两宫、操弄权柄的念头。他勾结宦官首领雷允恭,规定重要奏章要先经自己审阅再送至内廷,并且提议刘娥、赵祯两宫分处,改两宫五天一正朝为十五天一正朝。对于这些夺权的措施,刘娥心如明镜,但她隐忍下来,她在寻找一个同宰相丁谓摊牌的机会。刘娥任命丁谓为“山陵使”,主管赵恒墓穴建造、遗体安葬工作,雷允恭作为宦官协助丁谓,具体负责工程实施。雷允恭自幼入宫,没有实际办事经验,加上胆大包天,竟擅自更改寝陵位置,致使寝陵渗水。这可是天大的罪过!刘娥抓住机会,发动大臣展开一场揭批雷允恭、丁谓运动,查明二人相互勾结、擅自专权等问题,将雷允恭处死,直接打死在宋真宗陵前,将丁谓罢相流放崖州。丁谓也就追随寇准往南去了并且一去二千里。寇准被流放到了雷州,丁谓则被流放到了更远的崖州,也就是今天的海南。而去崖州必然要经过雷州,这也算是狠狠的嘲讽了丁谓一番。

    刘娥不同于靠乱政谋取私利的浅薄之徒,这个曾经一无所有的野丫头其欲望可以吞下整个江山!她知道夺权靠佞臣,治理国家需要真本事。驱逐丁谓后她重用有才干的王曾、吕夷简等人,纠正赵恒晚期尚道崇仙、大兴土木的弊端在朝政上出现了拨乱反正、蒸蒸日上的新气象。几年之后。民阜物丰,社会安定,四海升平,刘娥便生出了效仿唐朝武则天的心思。

    一次上朝时刘娥问群臣:“众爱卿怎样评价武后?”经刘娥一手提拔的肱股之臣个个装出纯粹的样子,好像听不懂太后的话外之音。有些人回答得直率:“武则天是唐朝的罪人,几乎使社稷倾覆。”有些人说话比较委婉:“武则天虽然是女强人,但百年之后不知该传位何人,只给世人留下笑柄。”至今墓前也只能留下无字碑,功过是非只能由后人评判。太后刘娥内心刚刚升腾起来的女皇梦瞬间破灭。这时她恍然大悟,现在已经是时过境迁了,经过太祖、太宗、真宗三代坚持不懈地扬文抑武,五代时期“有奶便是娘”的作风已经一去不返。自己为这些朝臣铺平了仕途,他们却是赵宋的死忠之臣,想要让大宋换一种颜色几无可能。让他们承认自己的帝王之梦也是不可实现的空想了。

    皇位犹如莲花宝座,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但这阻挡不了刘娥内心对更高权位的期望之心。公元1033年,她已摄政十载,赵祯也已二十四岁早到了亲政的年龄。不过刘娥迟迟不愿还政赵祯,她还有未了心愿,那就是尝试一下做皇帝的滋味,哪怕仅仅是形式上的。“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刘娥选择主持祭祀太庙,以体验帝王的荣光。她要穿龙袍、戴龙冠,一切依照皇帝礼仪进行。对于大宋帝国实际掌权人刘娥来说,虽然是形式上的一种满足,但依然遭到朝臣的坚决反对。一向以稳重著称的参知政事晏殊进见刘娥,不厌其烦地向刘娥讲述周礼。宋代倡导儒教治国,儒教的源头是周礼,周礼才是朝廷最大的规矩!晏殊告诉刘娥,龙袍学名衮衣,上面绘制十二种图案,各有含义,象征着帝王的思想、教化、文采等。龙冠叫衮冕,前后有十二条旒,为的是让帝王保持端庄、神秘。这些均为帝王专美,他人不得擅用。见晏殊旁敲侧击。说得口干舌燥、刘娥只是冷冷一笑:“多谢爱卿提醒哀家知道了。”立马便将晏殊打发了出去。刘娥要告诉历史,自己才是大宋这十年时间真正的帝王,决不会因部分大臣的反对就半途而废。但她还是心存顾忌,决定低调行事,只带皇太妃、皇后、妃嫔等女眷祭祀,并且在祭祀程序和服装上稍微变通,堵住谏臣们的嘴。

    农历二月初九早上,晨光熹微,皇太后刘娥带领宫廷女眷启程前去拜谒太庙。她乘坐装饰着琬琰象牙的玉辂,穿着皇后专享的深青色礼服。戴着为后妃定制的凤冠,雍容华贵,光彩照人。一切如往常一样,没有任何僭越。

    到了太庙落轿停车,刘娥并没有立刻向祖宗牌位祭献,而是来到休息室。换上了另外一套装束:着衮服、戴冕冠,一如皇帝穿戴。只是将衮服上十二种图案减去两种,变为十种;冕冠上的垂旗由十二道减少为九道。有史以来,还没有后妃戴过这种九旒的冕冠,刘娥特意给它取了个名字,叫仪天冠。仪者,匹配比肩之意,天者,至高无上也。刘娥恰如其分地将自己的称帝心思表达在服装礼仪上,又通过减少图案和垂旒显示出谦恭,以示与皇帝的区别。

    装束停当,祭献仪式正式开启。刘娥以皇太后身份首献,跪拜在赵宋历代帝王的牌位之下,心里默默念叨:“我打理江山十载,海晏河清、国富民安,上不负先皇,下呵护幼帝,这里也应有我一席之地。”接下来皇太妃、皇后、妃嫔依次献祭,一切进行顺利。离开太庙时,初春的阳光明媚而温煦,风中夹杂着花草的芳香。刘娥感到自己的人生臻于完美,了无遗憾。四十五天后,皇太后刘娥一病不起,不久她带着对权力的无比留恋终于告别尘世,驾崩时依然穿着她祭祀太庙时定制的准皇帝礼服。

    最让刘娥放心不下的,是赵祯如果得知自己的身世真相,会对她身后的名誉带来荣耀还是折损呢!为了保险起见,她立下遗嘱,将赵祯的小娘娘杨太妃立为皇太后,接过她的权柄继续垂帘听政。在宣读遗诏前,有大臣提出异议说:“陛下青春鼎盛、完全能够自己决断朝政,不需要再有一个太后垂帘听政。”群臣早就对刘娥不愿还政颇多微词,如今再无顾忌。一致同意略去遗诏中“军国大事与太后内中裁处”这一条。刘娥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她强势执政的痕迹被逐渐清除,重用的亲信悉数被贬官外放,排挤过的大臣重新回到朝廷。当然“拨乱反正”的高潮是皇帝亲生母亲事件。

    刘娥死后有好事者迫不及待向皇帝告密:“太后不是你亲生母亲,你亲妈被太后毒死了。”这个好事者是谁呢?那就是宋仁宗的八叔赵元俨,在听到赵元俨的这个消息后无疑像是一个晴天霹雳,让赵祯猝不及防,也悲痛欲绝。愤怒之下他下令包围刘娥娘家府宅,也就是刘太后的哥刘美的家,等待查明真相。如果确实如赵元俨所说,肯定得好好收拾他们了。宋仁宗还亲自打开生母棺椁,一定要揭开生母死亡之谜。结果却出乎赵祯意料之外,原来刘娥抢走李氏亲生儿子,心中有愧生前待李氏十分友善,加封李氏为宸妃,并且诚信的按双方达成的协议最终找到贫居的李宸妃弟弟授以官职,对宋仁宗生母一家可谓是照顾有加。一年前李宸妃去世,刘娥最终听从了宰相吕夷简的建议以一品礼仪安葬她,为她穿上皇后冠服,并用水银保养尸身,如今容貌宛如生前。赵祯从来没有见过生母,没想到还能目睹生母遗容,大为感动。他对身边人说:“人言岂可尽信。”宋仁宗内心充满了自责,于是为刘娥太后加谥号“庄献明肃皇后”(后为章献明肃皇后),亲母亲宸妃为“庄毅皇后”(后改为章懿皇后)。宋代皇后谥号大多二字、自刘娥起才有四字以彰其德。

    刘娥的“女皇梦”虽然破灭了,但她以温柔的力量感化赵祯,化敌为友,为自己留下后路为政局留下和平,这就是刘娥的智慧。从太祖起宋朝的统治者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人性的温情,对百姓,对百官,对亲人,无不体现了这种温情。在温情脉脉中治世、安民、平天下。这是政治生活中新的气象,中国数千年亘古未有也是后人对宋朝最为欣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