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最有钱儿的朝代 » 二百零五章 雪上加霜(三)

二百零五章 雪上加霜(三)

    童贯(1054年-1126年),字道夫(一作道辅),开封人,北宋权宦,“六贼“之一,性巧媚。初任供奉官,在杭州为徽宗搜括书画奇巧,助蔡京为相,京荐其为西北监军,领枢密院事,掌兵权二十年,权倾内外;时称蔡京为“公相“,称他为“媪相”;

    宣和四年,攻辽失败,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万贯赎燕京等空城而回,侈言恢复之功。

    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南下,他由太原逃至开封,随徽宗南逃。宋钦宗即位,童贯被处死。童贯按照他的所作所为,被列为奸臣是理所当然。其他的许多人也因为童贯的恶行受到了很大的牵连及压制甚至没了性命还受不白之冤,比如我们在前面讲到的刘法。

    大观二年(1108年),宋徽宗继位后,刘法继续高歌猛进。在收复河湟之战中,再立大功,升任侍卫亲军马军司都虞侯。刘法杀得西夏人闻风丧胆,彻底坐实了天下第一名将的名头。

    可就在这时,在辽国的调停下,宋夏战事初歇,双方保持了几年和平。刘法也闲出个鸟来。不懂阿谀逢迎的刘法还栽了个大跟头——因为接待朝廷使臣时,刘法礼数不到位,被大宋言官一顿猛批,罢官了事。直到政和元年(1111年),才官复原职,升任侍卫亲军马军司都指挥使。刘法不适合官场,他的归宿只能是在战场!

    政和五年(1115年),转机出现了。女真人突然崛起,完颜阿骨打称帝建金,把辽国打得鼻青脸肿。大宋觉得辽国自顾不暇,再也不能干涉宋夏战争了。于是,继位15年之久的宋徽宗在太尉童贯怂恿下,忽然觉得自己又行了,准备灭掉西夏,完成父兄都没完成的伟业。宋夏大战一触即发......

    政和五年(1115年)正月,童贯来到宋夏前线,向西夏发起猛攻。童贯兵分三路:

    1、自己率中军镇守兰州,居中调度;

    2、秦凤经略使刘仲武率兵五万出会州(今甘肃靖远);

    3、熙河经略安抚使刘法则率精兵十五万出湟州(今青海乐都县)。

    刘仲武表现中规中矩,进至清水河,筑城屯守而还;刘法威风不减当年,与西夏右厢军在古骨龙(今青海互助县)激战一场,大获全胜,斩首三千。刘法趁胜追击,随即在甘肃永登附近修筑了要塞震武军城,连通河湟和河西。初战得胜。

    九月,童贯再接再厉,命王厚与刘仲武等人率合泾原、鄜延、环庆、秦凤四路精兵,进攻西夏臧底河城(今陕西志丹县北)。可西夏人给了童贯当头一棒,宋军三位大将被杀,阵亡一万多人。主帅王厚为了推卸责任,赶紧贿赂童贯,向朝廷隐瞒战败消息。

    王厚屁事没有。政和六年(1116年)春天,童贯再次兵分两路,东线派种师道进攻藏底河城,一战而下,斩首七千余人。

    西线则派刘法、刘仲武率军十万人,进攻西夏的仁多泉城(今青海门源县)。西夏国主李乾顺赶紧派军中第一大将李察哥率军驰援。李察哥勇冠三军,曾让宋军吃够了苦头,可他忌惮刘法。当得知领军的是刘法,李察哥进军速度十分缓慢,唯恐中了老对手围城打援之计。刘法抓住机会,猛攻仁多泉城。西夏守军顽强抵抗一个多月,拼到弹尽粮绝,才向攻入城中的宋军投降。刘法也损失惨重,一气之下,下令屠城,三千降兵悉数被杀。不管怎样,拿下军事重镇仁多泉城和藏底河城,宋军已经占据绝对上风。只要稳扎稳打,不断蚕食,不说成功灭夏,也能要了西夏半条命。刘法也觉得西夏指日可定,因此回京述职时,他信心满满地向宋徽宗吹了个牛,灭夏大计,必定成功。童贯更是觉得自己很快就能拿下灭国之功。

    西夏当然不甘心坐以待毙,马上发起反击。十一月,西夏进攻北宋泾原靖夏城(今甘肃平凉)。宋军毫无防备,靖夏沦陷,全城被屠。此后宋夏双方反复拉锯,互有胜负。宋军继续推行蚕食战术,一步一步缩小包围圈,挤压西夏活动空间。问题在于,宋朝玩这个战术已经玩了一百多年了,西夏早有对策。就看谁磨得过谁,看谁先犯错。结果,童贯磨了两三年,终于受不了了,西夏乌龟壳太厚了,这样磨得磨到什么时候?童贯就想去抓另外一条大鱼——辽国。

    宣和元年(1119年),金灭辽之战进展十分顺利,已经占据战争主动权,辽国苟延残喘,没几年活头了。在赵良嗣的挑唆下,童贯已经说服宋徽宗,准备联金灭辽!所以,童贯想早点搞定西夏,从灭夏战场脱身,然后率西军北上,弄死辽国。于是,这年三月,童贯决定不再等了,立刻、马上发动对夏最后一击。命刘法出兵朔方,杀入西夏腹地。刘法一听就急了,我的童公公,西夏实力犹存,元气未伤,大军轻举妄动,深入敌境,必败无疑!刘法坚决不肯出兵。童贯马上怼了一句:“君在京师时,亲受命于王所,自言必成功,今难之,何也”?——当初是谁在官家面前吹的牛皮,现在你说不干就不干?没门!在童贯的逼迫下,刘法被迫出战。

    果如刘法所料,李察哥早就准备好了,率领重兵设下埋伏,就等着宋军上套。刘法小心翼翼进军至统安城(今甘肃永登县西)时,李察哥开始收线。双方激战7个小时,宋军惨败,退至统安城内。要命的是,统安城没水没粮。刘法赶紧组织仅剩的中军和右军进行决死反击,可兵力悬殊,再次惨败,只好趁夜突围。刚走了70里,行至珠固峡,西夏人又追了上来。

    真的是,上天无路,下地无门。关键时刻,主帅刘发法又没了身影。猛将翟进率部数次冲进敌阵,寻找刘法,可毛都没看到。宋军大乱......此战,宋军近乎全军覆没,十万精锐,有去无回。

    刘法哪去了呢?其实他一个不留神,连人带马,坠落山崖,双脚尽断。正好,西夏后勤部队一个运粮的小兵,路过时发现了刘法。上去就是一刀,拎着刘法的脑袋找李察哥讨赏。李察哥看着刘法的脑袋,不禁感叹道:“刘将军前败我古骨龙、仁多泉,吾尝避其锋,谓天生神将,岂料今为一小卒枭首哉!其失在恃胜轻出,不可不戒。”就这样,对西夏从无败绩,被西夏人成为天生神将刘法稀里糊涂地死在了一个小兵手上。

    人死了,好处理。仗打输了,责任谁来背?童贯?怎么可能。

    不会说话的死人是背锅最合适的人选。童贯第一时间隐瞒了战报,向宋徽宗报捷:此战我军大胜,只有刘法不听我指挥,在统安城兵败被杀。远在开封的宋徽宗被童贯瞒得死死的。于是,刘法承担了败军丧师之罪,朝廷不给任何抚恤。消息传出,全军哗然。

    名臣李纲看不下去了,亲自撰写《吊国殇文》,为刘法申冤。然而,童贯只手遮天,一番操作,刘法将黑锅背得死死的。

    宣和七年(1125年),辽国一完蛋,金国随即发动了灭宋之战。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被金国所灭。不久,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刘法的儿子刘正彦联合苗傅发动苗刘兵变,逼宋高宗退位。最后,兵变失败,刘正彦、苗傅被寸磔(碎解肢体)。刘法受此牵连,《宋史》没有给他写列传,事迹失传,所有战功,一笔勾销。受此影响,民国时期,蔡东藩在写《宋史演义》时,把刘法写成了一个卑鄙小人,说刘法兵败后,向西夏人索要食物时被杀。历史,真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宋朝的蚕食战略注定只能积小胜为大胜,层层推进。只要宋军输一次,就得从头再来!宋朝确实有不少刘法这样的勇将,可只要出现一个童贯,一切等于白干。北宋灭夏大计,就是被童贯这样的老鼠屎,毁了个干干净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