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最有钱儿的朝代 » 二百八十六章 高宗禅位(七)

二百八十六章 高宗禅位(七)

    战争中宋金双方都暴露出了众多问题,金国内部不稳,人心涣散。后来蒙古进攻时只败了野狐岭一次,金国就割据四起,端倪其实早已显现出来。宋朝则是腐朽迟钝,武备废弛,侥幸击退金国后直到蒙古人崛起几乎没什么改变。这是重文轻武体系运转的结果,非少数几个人能够挽救。虽然历史没有假如,但是不妨换个角度想如果唐岛海战宋军惨败,南宋上层很可能会被一锅端,天下大乱。腐朽的金国肯定没有吞并南方的力量,那么乱世之下是否会有新的希望出现?

    完颜亮南侵还引发了河北、山东地区如火如荼的抗金斗争。山东豪杰耿京拉起二十五万人的队伍攻占东平府,在掌书记辛弃疾的劝导下愿意率军投奔南宋。辛弃疾到建康进诣赵构,赵构封耿京知天平府,封辛弃疾为右承务郎。可惜辛弃疾回到东平府时,义军出了叛徒,张安国向金人邀功请赏,谋害耿京,叛变投敌。辛弃疾义愤之下,以五十骑硬闯五万大军,生擒张安国,克服重重险阻将叛徒押解到建康。南宋虽然没有迎来二十五万义军,却得到一名以毫笔为刀剑的词人,为南宋词坛涂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妮银胡鞣,汉箭朝飞金仆姑。--辛弃疾《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那是一段峥嵘岁月,是一段英雄传奇,对于虞允文如此,对于辛弃疾如此,对于所有勇于抗金的仁人志士都是如此。

    就这样正当守在临安的赵构等人苦苦等待时,就在南宋君臣寝食不安中,大家熬得都要哭了的时候,终于拨开云雾见日月,不可能发生的奇迹竟然发生了。

    十一月底,天大的捷报从前方传来了。二十一日,军报称十月底李宝水师在胶西全歼金军舟师二十五日,虞允文在采石大败金军,完颜亮战死。这一战为南宋续命118年,***称虞允文为“千古第一人”。虞允文凭借此战备受后人称赞,***更称其为千古第一人。每逢国家大难之时,总会有人出来逆天改命,就像三国诸葛亮,扶持孱弱的蜀国。真的应了那句话,挽大厦于将倾,扶狂澜于既倒。如果认真来分析,几乎都以一己之力抗衡命运,每次国家有大难之时,总会冒出无数人才。熟读历史的***,对于这些人的事迹很熟悉,对他们都有所评价。比如东汉末年涌现出了大量优秀将领,像曹操、刘备、关羽等人,个个都是人中龙凤。还有隋朝末年相似情形再度“上演”,有秦琼、罗成、程咬金等一大批战将出现。真的是每次逢国家大难之时,上天都看不过眼,会赐予一些能人来力转乾坤。到了南宋时期,也出现了这么一个人,愣生生逆天改命,为南宋的延续立下赫赫战功。南宋在中国历史上情形很特殊,从总体上来说并非一个强盛的王朝。疆土仅是位于长江以南,算是偏安一隅,在很多人看来,南宋整体实力偏弱,被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欺压”很厉害。此现象追根溯源,可能和统治者一开始就十分的重文轻武有关,南宋的统治者唯恐再发生第二次“陈桥驿兵变”。

    北宋自从建立以来,和辽朝存在着很大矛盾,双方关系很敌对。面临对方军事威胁之外,还要给对方岁贡,因此宋人对辽朝很怨恨。随着金朝崛起,宋朝看到希望,在某些人士的不断鼓动下,和金人签订“海上之盟”,约定一起灭掉辽国。然而这份条约为北宋灭亡埋下隐患,宋朝希望借助这份条约,收回梦寐以求的燕云十六州。却忽略了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宋朝衰败,与野心勃勃的金人合作,算是“与虎谋皮”。刚把恶狼赶走,又会面临着老虎威胁。金人不光想要灭掉辽朝,还想要染指中原。北宋在历史上以富裕著称,金人怎么可能会不动心呢?对于宋朝统治者来讲,一旦失去了辽国,没有中间缓冲地带,金人就会杀到家门口。但是当时宋朝皇帝看不到这点,坚持同意联合金国灭掉辽国,事实果真如此。辽朝灭亡之后,金人就马上来攻打宋朝,引发靖康之变,北宋正式灭亡。

    北宋未年及南宋建立的初年,那段时间形势实际上对宋朝挺好。有岳飞、李纲这样的抗金将领,但是宋朝皇帝骨子还是一如既往“软骨头”,北宋皇室一些残存势力逃到江南,建立南宋王朝,宋氏江山算是苟延残喘下来。那时金朝碍于南宋抗金实力强大,暂时停止攻打宋朝计划。南宋统治者只是把那些高级将领当做“筹码”,希望和金人谈判,并不是很力主抗金。双方通过谈判,还是继续以“丧权辱国”的条约,来维持这种局面。好在南宋经济不错,对外贸易十分发达,哪怕只有“半壁江山”,依然能够支持下来。这时金国政权发生变化,年轻的完颜亮上位,开启“灭宋计划”。这些人爱慕汉族文化,一心想要建功立业。特别是读到重湖叠浪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心中难免有别的想法。完颜亮决定率领金军挥兵南下,将江南纳入金国的地盘之内。对于完颜亮来说,宋人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对于过去签订和平协议,他同样不认可。为了争夺战场上的先机,他刻意麻痹宋人,等到时机成熟之后,突然发兵攻打南宋。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就攻破宋军防线,快要逼到临安。消息传到临安,朝廷上下震惊不已,皇帝竟然再度想要逃跑。

    幸亏大臣力劝,才打消逃跑的想法,决定用武力解决此事。但是面临一个现实问题,就是朝中没有得力干将,面临无人可用的状况。就在皇帝犯愁时,有人推荐虞允文。这人是名门之后,自幼十分聪慧,借助于家族背景入朝做官。过去长期担任文官,算是天子近臣。这人文武双全,处理政务很厉害,还有极强的军事眼光。早先敏锐察觉到金人想要攻宋,不过并没有引起宋朝的重视

    虞允文出生在这个乱世,过去有人评价曹操,算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如果虞允文有那份野心,同样可以。但是南宋将希望都放在他身上,这种情况下临危受命,面临压力可想而知。当时手底下的官兵们十分低迷,觉得根本打不赢。这时虞允文敏锐的意识到,必须守住长江防线,否则情况将会很危险。积极动员将士,强调如果这次输给金人,大家都没好日子过。将大家打仗积极性调动起来之后,还制定相关计划,强调从水路和岸上先后攻打金军,犹如当年赤壁之战一般。为了鼓舞将士们,虞允文亲自坐镇前线,亲自率人击败金兵,取得了那场采石之战的胜利。最关键一点这人未雨绸缪,意识到完颜亮不会甘心接受失败,可能会再度袭来。扬州有可能会成为第二个“前线”,因此提前带人到扬州部署。事后果然证实他猜测,等到完颜亮率众来攻打扬州,被他以逸待劳击败金军。因为这两场战争失败,完颜亮失去将士的支持,没多久就死在部下手中。这场战争解决南宋危机,让金人对南宋产生忌惮之心,不敢再度攻打南宋。虞允文为南宋赢得118年时间。凭借此战虞允文名扬天下,后人对其赞誉颇高,就连***都赞他“千古第一人”,这是对他最大的肯定。虞允文这场战役在后人看来,具有划时代意义,改变南宋命运。它关系到南宋江山是否延续下去,金人是否征服江南,可以说是一战改变历史走向。某种程度上,保住江南先进文明,那是真正造福于后人的伟业,所以哪怕几百年之后大家仍然对虞允文敬佩不已。

    高宗听到采石大捷的消息,高兴地当场落泪,禁不住边擦眼泪边对身边的陈康伯道:“虞允文只是一介书生,没想到竟然能立此不朽伟业,真是国之栋梁,快传朕的旨意,任命虞允文为兵部尚书。”终于本来时刻准备南窜亡命的赵构可以送口气,安心呆在临安了。

    陈康伯忙道:“近闻边报,完颜亮已死,金遣使议和,请圣上决断。”

    高宗听了,雄心壮志一下上来了,愤然道:“完颜亮弑君杀母,背盟兴兵,朕要灭了他,当择日进临大江,洒扫陵寝,肃清京都。”

    高宗估计是一时脑子哪根筋搭牢了,一时兴起说得口沫横飞,陈康伯见此马屁功夫跟上,好像也受到高宗的感染,即刻进言道:“这次皇上御驾亲征,定可收复两河,还于旧都。”

    但是一个月之后,高宗一下恢复了过来仍然变成了正常的也就是那个软弱可欺的赵构,对陈伯康道:“朕此次亲征中宫及内行人不往,只与建王同行,让他见见诸将耳!”这话的意思分明是想交班了。

    绍兴三十二(1162)年正月,那是江南地区一年里最冷的时刻,整个临安城被雨雪覆盖。在临安去往镇江的大道上,有一队人马冒雨北去,浩浩荡荡地看不到头。这是高宗出征的队伍,他本人坐在一匹枣红马上,头上有一顶黄盖。在这雨雪中,他头戴毡笠身披毡衣骑马缓行并不见骑行急进的行军模样。

    高宗旁边,皇子赵瑗也骑着一匹马,他也是披戴毡衣帽,两人的衣服被雨雪淋湿了许多,但是他们的心情没有被这雨雪破坏,而是谈笑风生明显是愉悦的如同游山玩水一样。当然,那是因为此刻的赵构父子知道前途没有危险,没有凶恶残暴的金兵,大宋难得的一片祥和所以大家的心情都是非常的不错。百官们乘坐在后面的几十乘轿子里,这支队伍在雨雪中渐渐看不到踪影了,只留下寂寞的天和地。

    已经经历了太多的战争,高宗对金戈铁马的气氛完全厌倦了,所以到了建康,他并没有到军队里视察,给士兵打气。而是在督视府内召集了整个边关的将帅,开了个御前会议,也没有什么主要内容,就是把随行来的皇子赵瑗介绍给了诸将,大家都看出了皇上心意,这算是作了政治上的交代。半个月之后他就起驾回銮,回到更为安全可靠的临安去了。

    回到临安,高宗又好好考虑要不要退位这件事,犹豫了几个月之后终于下定了决心,在五月下了一道诏书:“朕以石德,躬履艰难,荷天地祖宗垂裕之休,获安大位三十有六年。忧劳万几,宵旰靡怠,属对多故,未能雍容释负,退养寿康。今边鄙粗宁,可遂如意,今赵瑷改名为昚(shen),立为皇太子。”一个月后,六月六日,高宗宣布了他的退位诏书,把皇位传给赵昚。高宗退位之后,被尊为太上皇,每天与太上皇后吃喝玩乐,最终寿终正寝,时间是淳熙十四年十月八日未时。赵构享年八十一岁成为大宋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