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最有钱儿的朝代 » 二百九十一章 孝宗的雄心

二百九十一章 孝宗的雄心

    公元1162年,南宋第一位皇帝宋高宗赵构宣布退位,其养子赵昚登基,是为宋孝宗。宋孝宗登基后仅两个月,就顶住压力宣布为岳飞平反。因为岳飞是被宋高宗所杀,为了不让宋高宗太难堪,宋孝宗在诏书中这么说:“(岳)飞虽坐事以殁,而太上皇念念不忘,今可仰承圣意,与追复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予录用。”

    宋孝宗把为岳飞平反的功劳算给了他的养父宋高宗。而根据《金佗稡编》记载,宋孝宗在私下召见岳飞之子岳霖时,宋孝宗却说:“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

    宋孝宗在诏书中说岳飞“坐事以殁”,私下却说“卿家冤枉”。这并非是宋孝宗心口不一,而是在面对太上皇宋高宗的时候,宋孝宗必须要展现出特有的智慧。

    给岳飞平反后,宋孝宗要给岳飞拟定一个谥号,当时朝臣们初拟为“忠愍”,宋孝宗认为:“愍”字是使民悲伤之意,怕太上皇太过敏感,于是把岳飞的谥号改为“武穆”,这样既肯定了岳飞的功业,也保住了太上皇的面子。

    赵昚在登基之初,打着高宗的旗号下诏:“追复岳飞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当年十月,又颁发正式文告,宣布追复岳飞“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武昌郡开国公、食邑六千一百户、食实封二千六百户”的待遇。隆兴元年(1163年),经岳飞家属要求,赵昚给还了岳飞原有的田宅。淳熙五年(1178年),应岳飞之子岳霖的要求,赵昚发还了高宗写给岳飞的全部“御笔”、“手诏”(秦桧为陷害岳飞,曾将其从岳家抄走)。

    乾道八年(1172年)正月初一,赵昚颁布《乾道敕令格式》。淳熙三年(1176年),赵昚颁诏,将现行的救令格式,仿照《吏部七司条法总类》(即《吏部条法》),随事分门,修纂成《淳熙条法事类》,作为大理寺和刑部处理案件的法律依据。

    淳熙十三年(1186年),临安府罢逐青吏三百多人,两年后又裁汰百司冗官七百多人,减省了不必要的支出。赵昚在另一方面严格限制恩荫数目,缩减各级官员荫补的数量。在军事上,赵昚整军兴武。他在五年间,举行了三次大规模的阅兵,还积极选拔将领,自己也学习骑射。南宋的军队战力有很大的提高。南宋的政局需要不断的扩充军事力量,在内地和边防增招兵员,但是鉴于当时养兵费用浩繁,赵昚大胆改革军事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义兵制。“籍民家三丁取一,以为义兵,授之弓弩,教以战阵,农隙之时,聚而教之。”义兵制的实质在于寓兵于农。义兵既不脱离生产,又不荒废教阅,既壮大了军事力量,又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当时四川地区共有义兵五万三千人,与等额官军相比,每年节省财政开支六、七百万。采取义兵制也是迫于当时国家的需要,一方面军事力量不足难以抵御外侵,一方面国内经济尚需发展,民不富裕,财政压力大,因而只能采取此种能稍稍两全之策。

    赵昚非常重视军事人才的选拔,要求各地荐举将领不受等级和数量的限制。经武举考试合格者,还必须到军中熟悉军政七年。枢密院设置诸军大小将领的花名册,以备随时抽验考核。经过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后,孝宗发起了北伐之举。隆兴元年(1163年)四月,赵昚授意枢密使张浚筹划北伐。五月,张浚派濠州(今安徽凤翔)李显忠渡江出击。先后收复了灵璧,虹县等地,继而又攻陷了宿州(今安徽宿县)。后赵昚任命李显忠为淮南京东河北招讨使、邵宏渊副之。金军左副元帅纥石烈志宁亲自率兵来攻,先被李显忠击退,后又调兵前来。但此时的邵宏渊按兵不动,还企图动摇军心,有些参战的将领还带兵临阵脱逃。李显忠孤军奋战,终是难支只好趁着夜色撤离宿州。金军乘势掩杀,宋军大败,死伤不可计数。北伐失败后,隆兴二年(1164年),金世宗为了达到“以战促和”的目的,发兵南下,先后攻占楚州、濠州,滁州等地,并准备渡江南下。在这种情况下,赵昚同意议和,这年十月双方签订协议。这就是历史上的“隆兴议和”。

    虽然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北伐并没有取得成功。但是我们还是为孝宗的所作所为点赞。宋孝宗继位时,已经36岁,虽然不是少年,但进取之心不减,继位刚两个月,就顶着巨大的压力为岳飞平反。但为了顾及太上皇的面子,宋孝宗非常注意自己的措辞,生怕触碰太上皇的逆鳞。

    宋孝宗为何一定要为岳飞平反呢?除了因为岳飞的确冤枉外,还因为宋孝宗是一个结结实实的“主战派”。他要着手北伐!他要收复失地!这是他心中的大志,所以,为岳飞平反,非常必要!

    几个月前,金主完颜亮被杀,金人内乱了大半年,正是北伐的好时机,宋孝宗刚登基,意气风发,每次见到太上皇都“必力陈恢复大计”。太上皇不以为然,因为太上皇知道,自己刚登基那会也想北伐,后来不照样被金人打得屁滚尿流?所以,宋高宗对宋孝宗北伐这一套是不赞成的,他早就被金人吓破了胆了。

    宋孝宗不吃太上皇这一套,他极力劝说太上皇,让太上皇支持他北伐,太上皇最终决定不再干涉他北伐之事,宋孝宗如猛虎出山,准备大干一场。后世认为,宋高宗时是有名臣无明君,宋孝宗时是有明君而无名臣。的确如此,宋孝宗决定北伐的时候,老将韩世忠已经死了11年了,岳飞也已经被害20年了,四川名将吴玠牺牲23年了,吴玠的弟弟吴璘也躺在了病榻上,宋孝宗放眼望去,当年的抗金名将仅剩下一个66岁的张浚。

    为岳飞平反后,宋孝宗立即召来年过花甲的主战派老将张浚入朝,张浚虽然宝刀未老,但已经白发苍苍,宋孝宗握着张浚的手说道:“我家有不共戴天之仇,朕不及身图之,将谁任其责?”

    从宋孝宗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是真心想北伐,并不是做样子给谁看。

    张浚在老朽之年又一次得到重用,顿时雄心万丈,信誓旦旦地开启了北伐之旅,史称“隆兴北伐”。张浚的大军趁着锐气陆续收复灵璧、虹县等地,无奈多年不抗金,能力大不如前,仅仅一个月过后,金兵卷土重来,张浚兵败了,被贬南下,半路上病逝,含恨而终。

    原来,金主完颜亮去世后,金世宗完颜雍继承了皇位,此人骁勇善战,在北境征服了大小部落,另外,金世宗完颜雍省吃俭用,以身作则,有“小尧舜”之称。

    宋孝宗是明主,金世宗也是明主,当一个弱国的明主遇到了强国的明主,真是前者的不幸。

    金世宗掌控大金之后,面对南宋的北伐,恼羞成怒,他立即命金人挥兵南下,迅速攻占淮河以南,张浚的兵马仿佛遇到了克星,之前收复的失地,瞬间丢得一干二净。金世宗似乎还不罢休,他打算继续南下,威逼南宋低头。如此局势之下宋孝宗一句“干就完了”,太上皇坐不住了,太上皇力劝宋孝宗:“大哥,俟老者百岁后,尔却议之。”

    意思是说:大儿子呀,你想北伐,等我死了之后,再说吧!大臣们也纷纷逼宋孝宗议和。外有大臣掣肘,内有太上皇驱动,宋孝宗说好的“隆兴北伐”,最后却变成了“隆兴议和”。

    宋孝宗对宋高宗的感激,是发自内心的。而宋高宗对宋孝宗的干预,也是客观存在的。在这25年内,宋孝宗一直在孝道和王道之间徘徊。

    举个例子,有一次,太上皇到灵隐寺喝茶,寺内有个出家人表现得非常殷切,太上皇和他攀谈了几句,才知道他曾被上司诬陷,无奈才出家的。太上皇回到宫中,要求宋孝宗恢复此人的官职,宋孝宗派人一查,此人本就是奸佞之徒,多次贪污受贿,不应该复职。

    半个多月后,太上皇再一次到灵隐寺,看到那个出家人还在寺中,回宫便大动肝火,责怪宋孝宗不把自己的话当回事,宋孝宗百般解释也无用,最后只得让“王道”屈服于“孝道”,将他复职。

    是啊,对于宋孝宗来说,养育之恩本身就难以报答,再加上皇恩大于天,他只能用无底线的孝道来回报宋高宗,即使是事关国家政务,他也要屈从。

    虽然议和了,宋孝宗内心不甘,仍惦记着北伐。宋孝宗曾起用当年在采石之战中打败金兵的文臣虞允文为相,想让虞允文担起北伐的重任,在虞允文去四川整顿军备时,宋孝宗还不忘和其约定:若你从四川出兵北伐,朕还在犹豫,那就是朕负了你!若朕已经出兵,你还未行动,那就是你负了朕!

    只可惜,未及展开工作虞允文就病逝了,宋孝宗心心念念的北伐再一次泡汤了……

    面对满朝主和派的大臣,宋孝宗曾不解地问:“若你家有一百亩地,被强盗夺走五十亩,你难道还会和和气气地和强盗商量,让他乖乖把地还给你吗?”

    是啊如果是个人利益,大家都能明白,一上升到朝廷层面,那些文人们就多了许多考量,他们或许早已习惯了临安城的歌舞升平,至于长江以北,或许无人记起那曾是宋朝的国土了。所以说宋孝宗时有明君而无名臣,从这一点说,宋孝宗是痛苦和孤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