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最有钱儿的朝代 » 二百九十三章 文人范成大(二)

二百九十三章 文人范成大(二)

    回望他的少年时代,小小年纪已经经历大起大落。范成大生在北宋靖康元年(1126),是平江府吴县(今苏州)人。在他出生这一年前后,涌现了一批“靖康宝宝”,这些孩子后来走出了许多人才。比如早他一年出生的陆游,晚他一年出生的杨万里和尤袤,这四人后来合称“中兴四大诗人”,又称“南宋四大家”。而跟他同年出生的周必大,后来做到了宰相,以宰相之尊主盟文坛,与范成大交情深厚,死后得谥号“文忠”。范成大两岁时,北宋亡国,但这还未对江南一个富庶之家的婴儿造成多大的影响。他的家世确实很显赫,与北宋名臣范仲淹同宗,虽然疏远而不通谱。他的祖父范师尹,赠太子少傅。父亲范雩,是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进士,官至秘书郎。而母亲蔡氏,是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蔡襄的孙女,北宋名相文彦博的外孙女。在如此优越的家庭里,范成大慢慢成长为疏财仗义、追求快意生活的官家子弟。但在他十七八岁时,随着母亲和父亲相继病逝,一切应得的日子瞬间按下了暂停键。他孤身带着两个妹妹,从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返回了故乡吴县。以家中仅剩的财力帮助两个妹妹出嫁后,他自己躲到昆山县的荐严寺读书,一读就是十年。

    好友周必大后来回顾范成大这段经历,说他“茕然哀慕,十年不出……无科举意”。也许是父母双亡让他深陷哀痛与孤独之中,他将自己此时的孑然穷困一身,认为是上天对他年少时放纵生活的惩罚,所以他隐隐有看破俗世之意,心甘情愿长年在寺庙中与僧人为伍,大好年纪也不出来参加科举入仕。范成大本人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心态的巨大变化,他曾写诗说:“少年豪壮今如此,略与残僧气味同。”后来是他父亲生前好友王葆的出现,改变了范成大的人生轨迹。王葆是昆山人,与范雩是同年进士,累官左朝请大夫,以善于识人著称。看到范成大生活态度消极,便勉励说:“子之先君,期尔禄仕,志可违乎?”你逝去的父亲一直希望你考科举当官,你难道想违背他的遗愿吗?范成大这才决心“出山”考科举。有意思的是王葆还是周必大的岳父,对周必大颇多鼓励和提携。正是通过王葆的关系,周必大与范成大结成了毕生的友谊。绍兴二十四年(1154),29岁的范成大考中进士。这一年,殿试的状元是张孝祥,与范成大同科进士的还有虞允文、杨万里等人,可谓是南宋最牛的一届科举。而同样参加这一年科举的陆游因为得罪秦桧,遭黜落未能上榜。成功的日子总是这么平平无奇且枯燥,对于范成大而言,接下来的使命就是做官。

    一到官场,他那种遁世隐居的性格就暂时蛰伏起来,而精明强干、兴利除弊的作风就凸显出来。他做过很多官职,大抵上在地方则为民谋利,在朝廷则勇于进谏。因为为官犀利,他曾遭罢职;也因为为官颇有口碑,他又多次被重新起用。仕途起落浮沉,但他内心极少波澜。他本来就是凭借士大夫的责任感勉力入世参政,希望为国为民做些有益之事而已。就其本心来说,他仍然向往当年在荐严寺的半隐居生活,那才是他觉得最舒适的人生状态。从乾道三年(1167)起,范成大开始在老家苏州城的石湖之滨,营造石湖别墅。哪一天仕途受挫或者厌倦了,他随时可以进入隐居状态。一个人一旦对权力没有欲望,他在权力场中就变得特别强大。不怕事,所以能做事。范成大进入官场的第一个职位,是徽州司户参军。他在任上最著名的事,是写了一首《催租行》,揭露催租吏向农民敲诈勒索的丑恶嘴脸,让朝廷上的衮衮诸公开始反思基层官场的病态。

    输租得钞官更催,踉跄里正敲门来。

    手持文书杂嗔喜:我亦来营醉归耳。

    床头悭囊大如拳,扑破正有三百钱。

    不堪与君成一醉,聊复偿君草鞋费。——范成大《催租行》

    后来,他又写了一首同样犀利而催人泪下的《后催租行》,客观叙写一名老农全家的遭遇,从而反映农民在官府苛重租税下的苦难日常。

    老父田荒秋雨里,旧时高岸今江水。

    佣耕犹自抱长饥,的知无力输租米。

    自从乡官新上来,黄纸放尽白纸催。

    卖衣得钱都纳却,病骨虽寒聊免缚。

    去年衣尽到家口,大女临歧两分首。

    今年次女已行媒,亦复驱将换升斗。

    室中更有第三女,明年不怕催租苦。——范成大《后催租行》

    全诗质朴,却又字字泣血,尤其是最后两行,已经卖掉两个女儿抵租税的老农自叙,明年不怕催租的上门了,因为家中还有第三个女儿可以充抵!

    这种现实主义的、对底层人民的关注,贯穿了范成大的大半生。伟大的作品,要和时代、人民的悲欢相通。正如钱钟书所说,范成大“不论是做官或退隐时的诗,都一贯表现出对老百姓痛苦的体会,对官吏横暴的愤慨”。但范成大不仅仅停留在为底层呼号,而是有能力便去改变这些不合理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