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最有钱儿的朝代 » 三百十三章 宋代第一牛人——辛弃疾(一)

三百十三章 宋代第一牛人——辛弃疾(一)

    大家更加熟悉的辛弃疾也主要活动在孝宗时期,他不但是后人所敬重的著名词人,更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抗金英雄,称得上是文武双全的杰出人物。

    年少时,外族入侵辛弃疾满腔复国壮志;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擒杀叛徒张安国;中年时,建立飞虎军遭人陷害后退隐山居;晚年时,醉里挑灯看剑却从未放弃战斗的欲望。

    那个写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辛弃疾,其实更是个“气吞万里如虎”的将才,他的胆魄与侠义,他的豪情往事会让大家颠覆对他的通常的认知。

    如果说,要评选大宋历史上最牛的词人是谁,我认为非辛弃疾莫属。读过他的诗和词,在我的印象里一直以为他是一位才思敏捷的文弱书生,其实,在他的一生中带兵打仗才是真正的主业。

    辛弃疾,公元1140年出生于济南历城,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文学家,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出生这一年,皇帝连下十二道金牌,大将岳飞挥泪班师回朝,从此岳家军再未提起北伐。二岁时尚是孩童的辛弃疾不懂,过年是开心的事,但是大人们满脸忧愁。长大后他才知道,那一年岳飞被一心求和的软骨头皇帝和一心想富贵和中得的秦桧联手整死了。这个戎马一生一心想收复中原的男人,曾是大宋的希望,但是他被猜忌,被诬陷,最后死于非命,背上的“精忠报国”显得尤为讽刺。

    北宋灭亡的时候,辛弃疾的家族因为族人众多,无法南渡只能留在这片沦陷的国土上。祖父辛赞为了求得生存,不得不在金国做了官。

    然而,辛赞虽然身体臣服了心却没有,他无时不刻不想拿起武器,与金人决一死战。他给孙子取名“弃疾”,或许是希望他能和霍去病一样,驱除外族保卫疆土。

    然而,年幼的辛弃疾没能明白祖父的良苦用心,他只知道他的日子是快乐的。他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七岁时,父亲辛文郁秘密训练的辛家军被金人发现,辛家军被一举屠尽,父亲虽中箭逃脱,最终还是毒发身亡。母亲日夜伤心,也撒手人寰。这一年,不识愁滋味的少年,终是尝到了失去父母的苦,也读懂了祖父眼中的忧愁。

    父亲去世后,祖父带着辛弃疾远赴亳州上任,一路上祖父带着他看遍了祖国的山河,将复国的思想一点一滴地种在了辛弃疾的心里,阅尽万里江山,看到满目苍凉,从此辛弃疾有了人生的目标。

    13岁时,祖父带着他去登泰山。清晨少年爬上山顶时,一轮红日从云端跳出,金光洒满大地,天地都宁静了。

    祖父站在一旁,问他:“幼安\u202c,你已经长大了,今后\u202c有什么打算?”

    少年回答道:“我想读最好的书,练最好的武,我知道接下来的路该往哪里走,必定会如您期许的那般。”

    祖父深深地看了一眼少年,叹息道:“这条路我走过\u202c,你父亲\u202c亦\u202c走过\u202c,前路\u202c艰险\u202c,我虽愿你一世安稳,但我更希望你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少年挺直了脊背,望着连绵的山脉,坚定地说:“驱除\u202c金人\u202c,收复河山\u202c,这将是我终身奋斗的目标。”说完他朝着祖父深深地拜了一拜。从此少年褪去了青涩,眼中无比坚定,这誓言他会用一生的时间去实践去努力。

    这一年,少年拜别祖父回到了家乡,开始读书练武。很快辛弃疾凭借着斐然的文采,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受到官府的推荐前去燕京参加科举。结果\u202c名落孙山\u202c!

    十八岁时,官府再一次举荐辛弃疾去燕京参加科举考试,这一次同行的还有幼年时的好友党怀英。科举结束后两人一同策马回乡,党怀英满怀期冀地说:“真希望我们都能金榜题名,同朝为官!”辛弃疾笑了笑说:“以你的才华,定是金榜题名,高官厚禄,而我四处漂泊才是我的人生。”

    党怀英叹息道:“你文采\u202c斐然\u202c,只是\u202c不愿\u202c入仕\u202c金国\u202c。但是\u202c大宋\u202c已\u202c江河日下\u202c,你\u202c虽\u202c雄心壮志\u202c,但\u202c一人之力\u202c难以\u202c转圜\u202c安稳度日\u202c不是\u202c更好\u202c?”

    辛弃疾笑道:“国土沦陷,吾辈男儿岂能袖手旁观。”说罢辛弃疾策马飞奔,扬长而去。党怀英打马追去大声喊道:“幼安,你这是要往何处去?”辛弃疾回道:“南边!”

    党怀英一路追着辛弃疾来到了泰山脚下,辛弃疾不禁想起他与祖父登上泰山的那一天,他立下的誓言。两人拾级而上畅谈着人生理想。

    路上,他们被一位老者拦下说要给他们算一卦,二人欣然同意了。算完卦老者说:“吉凤北飞,游龙南归,你们\u202c都会成为\u202c了不起\u202c的人物\u202c,只可惜道不同不相为谋。”说罢飘然而去。党怀英听罢踌躇着问辛弃疾道:“你去南方,是不是想要去战场?”辛弃疾笑着反问道:“\u202c靖康之耻\u202c,父母\u202c之仇\u202c,我忘不掉了\u202c,如今\u202c我\u202c还\u202c年轻\u202c,不去\u202c阵\u202c前\u202c搏杀\u202c,难道\u202c苟且偷生\u202c不成\u202c?”党怀英急急地说道:“这并非你我之过,以你一人的力量不过是徒劳,万不可去送死啊!”

    辛弃疾沉默了会,指着远处的缓缓升起的太阳说道:“你看这天下不管是谁的天下,太阳照常会升起。这看似平静的大地,早已是人间烈狱,阳光之下的百姓,被欺压被侮辱。如果我不去反抗不去牺牲,总有一天,侵略者的屠刀一样会落到我们的头上。”

    说罢辛弃疾拍了拍党怀英的肩膀,说道:“你我就在这里分别吧,你金榜题名,我上阵杀敌,望\u202c来日\u202c不负\u202c\u202c兄弟\u202c情谊\u202c。”少年的他何尝不想轻马裘狂,安稳度日。可是自他年幼起,祖父的期盼,父母的死亡,百姓的挣扎,他都看在眼里,他的血液被熊熊点燃,他誓要夺回中原大地。怀英,你曾经陪我走过无边孤寂的岁月,陪我读书,伴我长大,如今我要去履行我的使命,也愿你得偿所愿。今日就此别过,从此山高水长,有缘再会!

    在南边的日子里,辛弃疾日日练武,从未荒废过一天,因为他有他的理想要实现。他想,上阵杀敌的日子不会太远了。两年后祖父去世了,辛弃疾悲痛万分,然而更令他心痛的是,祖国的山河再一次被金兵践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