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最有钱儿的朝代 » 三百十五章 宋代第一牛人——辛弃疾(四)

三百十五章 宋代第一牛人——辛弃疾(四)

    公元1177年春天,辛弃疾又从京西路转运判官改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这一年冬天,他又被改任为江西隆兴安抚使。到了第二年春天,刚上任三个月的辛弃疾再次受诏入京。总之,辛弃疾的官位是不断的倒腾,让我们觉得是没有片刻的安宁。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并不难找,只不过是朝廷不愿让一位主张抗金的将领长久在一个地方呆着,怕他们在一地久了积蓄起强大的力量,不好指挥他们,仅此而已。

    不知不觉,不断的奔波中辛弃疾已经39岁了,他再次被派往了杭州,16年来朝廷对他的任命是东遣西调,但是不管怎样的派遣就是不让他实现驰骋沙场的愿望。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

    宦途失意,难得安宁,而战事未休,国仇未报,自己已是白头,只叹英雄无用武之地。

    40岁已是不惑之年的辛弃疾,此时却充满了疑惑。为何收复失地明明是好事,但是帝王朝臣无人敢应,大宋王朝的未来究竟在哪里?

    直到他遇到了陈亮一位和他一样坚决抗金的勇士,给了他答案。

    陈亮为人豪迈,文采斐然,与辛弃疾一样,他也是个坚定的抗金文人,但是因为属于主站派,他遭受主和派的打压,低如尘埃。

    他们一见如故,引为知己相约共同完成理想,相互扶持。在杭州上任没多久,辛弃疾就迎来了机会。

    当时湖南多地的土豪劣绅组建了军团,到处欺压百姓。此事被上报朝廷皇帝问:“谁敢前去镇压。”朝中大臣无人敢应,最后只有一人上前说:“可派辛弃疾前往。”

    于是辛弃疾被火速派往湖南,镇压军团。期间辛弃疾查抄了土豪劣绅的家产没收了兵器,为了更好地平息盗寇,他向朝廷申请创立一支军队,朝廷很快就同意了。就此,飞虎军诞生了!

    他为军队安营扎寨,购买兵器,日夜操练,很快这支军队“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但是兵权向来为帝王忌讳更是为对强硬对外软弱的赵构所不容。

    公元1181年,40岁的辛弃疾遭人构陷,被扣上了“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的莫须有罪名,皇帝将他罢官。于是辛弃疾彻底地放飞了自我。他来到江西上饶,在带湖修建了一座奢靡的庄园,亭台楼阁,雕梁画栋,竹林郁郁葱葱,荷池稻田相映成趣。

    不是说我贪污,我就花给你们看!

    不是说我好色,我就多娶几房小妾!

    金兵大军压境,与我何干我不过是一介百姓!

    辛弃疾应该是心灰意冷了,他不再寄希望于朝廷,也不再渴望沙场驰骋,他想当个快乐的山野村夫也不错。终于他扑向了青山绿水,大抵这是古代文人共同的归宿吧!

    闲居带湖的日子,是辛弃疾一生最快乐的时光!

    他给自己的庄园起名“稼轩”,也以此做了自己的号。他沉迷于悠闲淡然的生活,他的诗也从抑郁不得志的表述,变成了生活小事,灵动轻快,妩媚动人的独白。他的家是他寻到的人间仙境,从此人间少了一个豪迈之士,多了一个隐居词人。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元宵灯节,他出门看花灯,也看到了心爱的姑娘。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

    与好友出门游玩,他沉迷于青山绿水间。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他没事去村里散步,看到一家五口热火朝天的干农活,最小的儿子却在溪边偷懒。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村居》

    夜晚喝醉了,他醉倒在松树旁,突然树枝一动,还以为它是想来扶自己,连忙用手一推说:“去!”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西江月·遣兴》

    此时的辛弃疾,是不是就成了我们印象中的那个文人?

    我们很难想象,曾经的少年将军,鲜衣怒马,意气风发,如今却成为了一个怡然自得的文人。他那双握剑的手,如今执笔写词,也是魅力无限。虽然他已经适应了现在的生活,但是他还是不曾忘记北伐的大业。每年他都会向皇帝上书,请求上战场。然而每次他都被官员弹劾,说他奢靡好色,他的词,他的庄园就是最好的证明,每每到此辛弃疾只能无奈一笑。

    但是英雄的心还在,所以麻醉的酒必须要停了。古代的文人,几乎没有不会喝酒的。潇洒浪漫的李白自是不用多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豁达的苏轼也不例外,“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余”;连“第一才女”李清照也是个“酒鬼”,“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当然他们也知道“举杯消愁愁更愁”,只是“戒酒”太难了。黄庭坚在妻子去世后,曾发誓戒酒,然而在被贬黔州时却忍不住破戒,“远山横黛蘸秋波,不饮旁人笑我”。其实除了黄庭坚,南宋还有一位词人也曾千方百计地想戒酒。他便是和苏轼齐名的辛弃疾,56岁的他为了戒酒,写下最滑稽的一首词,只读了几句就让人笑出了眼泪。这首词名为《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全文如下:

    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

    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

    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

    浑如此,叹汝於知已,真少恩哉

    更凭歌舞为媒,算合作平居鸩毒猜

    况怨无大小,生於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

    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

    辛弃疾,我们也知道是个“上马杀贼,下马檄文”,有着满腔爱国热血的爱国词人,在他临终的时候仍然高喊“杀贼,杀贼”。可惜的是和大多数主战派一样,他一直饱受排挤。这首词写于公元1196年,当时的他被人弹劾闲居瓢泉,心中充满了抑郁苦闷。

    原本是“举杯消愁”,不料“愁更愁”,加上年老体衰,他有心戒酒,于是便有了这首词。词的上半阙语气较为强硬,表明了词人戒酒的决心。开头词人便怒气冲冲地吆喝酒杯:“你给我过来!我今天开始要整饬自身了”。“老子”一词霸气又接地气,黄庭坚在《念奴娇》中也曾说“老子平生,江南江北”,只是简单两字便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让人明白即使是大文豪也不过是普通人,也会自称“老子”,倍感亲切。接着的四句解释了他为何想要戒酒的原因:经年累月地饮酒,让他时不时便口干舌燥,喉咙就像烧糊的锅;还患上了嗜睡的毛病,一躺下便鼾声如雷。“咽如焦釜”、“气似奔雷”,这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因酒致病的状态,言外之意就是说他如今会这样,全怪酒杯。

    接下来的三句是站在酒杯的角度写的。主人如此怪责自己,酒杯当然也有话说:“刘伶是古今最通达的人,他曾言死后就直接就地埋了,多潇洒”。刘伶是“竹林七贤”之一,也是出了名的嗜酒如命,他出行时常常带着一壶酒,命仆人扛着铁锹跟着。旁人好奇,他道:“要是死了,就直接埋了。”

    辛弃疾以酒杯的口吻说出刘伶的典故,让后人觉得甚是新奇。接下来的三句就开始抱怨酒杯的无情了。可叹啊,你竟然对你知心的朋友说出这样的话,真是薄情寡恩得令人心寒啊!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辛弃疾是将“酒杯”当成了好友,这一来一回的对话中,将词人因酒拖垮身体,想要戒酒的不得已之情描写得活灵活现,满满的无奈却令人忍不住发笑。原本词人的语气有所软话,但是到了下半阙又突然变得强硬了。有了歌舞为媒介,酒就像鸩毒一样,令人着迷又痛苦。何况所谓怨恨,大多是源于爱。世上之物即使再美好,但是喜爱过度,也会成了灾难。

    辛弃疾这几句不仅写出了“酒”的危害,更是道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越是美好的事物,越令人着迷,而一旦着迷,人便会失去了自我,就像“鸩毒”,危害人的身心健康。想到“酒”的危害,辛弃疾和酒杯郑重地约定道:“你快离开吧,别靠近我,即使我年老体弱,仍然有力气将其摔碎”。原本辛弃疾的语气就很强硬了,到了这里甚至开始威胁了。而酒杯又是怎么回答他的呢?它诚惶诚恐地连连拜道:“既然你赶我走,那我就走;只要你需要,我也一定会回来”。全词到此结束,但是词人和“酒杯”的对话,却是寓意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表面上,辛弃疾似乎是认命了,他游山玩水,过着闲适的日子,但是他的内心大概已经陷入了极致的焦虑中,他急需一个发泄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