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迷 » 历史军事 » 最有钱儿的朝代 » 三百三十一章 没道理的理宗(一)

三百三十一章 没道理的理宗(一)

    赵昀(1205年1月26日―1264年11月16日),南宋第五位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之子赵德昭九世孙。宋理宗本名赵与莒,原来不是皇子,而只是宋宁宗的远房堂侄。他是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十世孙,但宋帝位一向并非由赵德昭这一脉后人继承,至赵与莒父亲赵希瓐这一代已与皇室血缘十分疏远,而赵希瓐在生时并没有任何封爵,只当过小官,生活与平民无异,赵与莒也因此在平民家庭出生及成长。

    开禧元年(1205年)正月初五生于县中虹桥家中。据传他出生前一天晚上,其母梦见一个穿戴紫衣金帽之人来拜访。等醒来时,夜漏十刻没到,室中五彩灿烂,赤光照天,如日正中。赵昀出生三天后,家人听到屋外面有车马声,急忙赶出来看,什么也没看见。他小时候曾经白天睡觉,别人忽然看见他身上隐隐出现龙鳞。

    赵与莒七岁时,父赵希瓐逝世,生母全氏带他及弟赵与芮返娘家,三母子在全氏在绍兴当保长的兄长家寄居,一直到赵与莒十六岁。

    宋宁宗因八名亲生子皆幼年夭折,宁宗命宰相史弥远找寻品行端正的宗室继承沂王王位,而史弥远将此任务交了其幕僚余天锡。余天锡途经绍兴遇着大雨,在全保长家中避雨,于是认识了赵与莒兄弟。余天锡知他们为赵氏宗族,也觉得兄弟二人行为得体,认为是合适人选继承沂王,故向史弥远推荐。史弥远接两兄弟往临安亲自考量,也认为兄长赵与莒为继承沂王的合适人选,故于嘉定十四年(1221年)将赵与莒选入宫内,赐名贵诚,继承沂王王位。

    嘉定十七年(1224年),宋宁宗驾崩,史弥远联同杨皇后假传宁宗遗诏,废太子赵竑为济王,立沂王赵贵诚为新帝,是为宋理宗。

    南宋中后期,蒙古在北方地区迅速崛起,成为继辽、西夏、金之后又一对宋朝构成巨大威胁的少数民族政权。面对急剧变化的局势,宋朝内部就对外政策产生了争议。一些人出于仇视金朝的情绪,主张联蒙灭金,恢复中原;另一部分人则相对理性,援引当年联金灭辽的教训,强调唇亡齿寒的道理,希望以金为藩屏,不能重蹈覆辙。无休止的争论使宋朝在这两种意见之间摇摆不定,既不联金抗蒙,也未联蒙灭金。然而随着蒙古与金朝之间战事的推进,金朝败局已定的情况下,理宗最终还是作出了决策。

    绍定五年(1232年)十二月,蒙古遣王檝来到京湖,商议宋蒙合作,夹击金朝。因为事情重大,所以京湖制置使史嵩之上报中央,当朝大臣大多表示赞同,认为此举可以报靖康之仇,只有赵范不同意,主张应借鉴徽宗海上之盟的教训。一直胸怀中兴大志的理宗把这看作是建不朽功业的天赐良机,让史嵩之遣使答应了蒙古的要求。蒙古则答应灭金以后,将河南归还给宋朝,但双方并没有就河南的归属达成书面协议,只是口头约定,这为后来留下了巨大的后患。

    金哀宗得知宋蒙达成了联合协议,也派使者前来争取南宋的支持,竭力陈述唇齿相依的道理说:“大元灭国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及于我,我亡必及于宋。唇亡齿寒,自然之理。若与我连和,所以为我者,亦为彼也。”意思是支援金朝实际上也是帮助宋朝自己保家卫国。理宗拒绝了金哀宗的请求。也不想想自己的祖宗作的那些孽障,要是我也不答应金国的请求。

    理宗任命史嵩之为京湖制置使兼知襄阳府,主持灭金事宜。绍定六年,宋军出兵攻占邓州等地,于马蹬山大破金军武仙所部,又攻克唐州,切断了金哀宗逃跑的退路。十月,史嵩之命京湖兵马钤辖孟珙统兵二万,与蒙军联合围攻蔡州。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蔡州城被攻破,金哀宗自缢而死。末帝完颜承麟为乱兵所杀,金国灭亡。

    端平元年(1234年)三月,宋理宗派人前往河南拜谒北宋皇陵,并给予了一定程度的修复。不久,理宗将金哀宗的遗骨奉于太庙,告慰徽、钦二帝在天之灵。

    宋蒙联手灭金时,并未就灭金后河南的归属作出明确规定。金亡以后,蒙军北撤,河南空虚。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理宗任命赵葵为主帅,全子才为先锋,赵范节制江淮军马以为策应,正式下诏出兵河南。不久,全子才收复南京归德府。随后向开封进发,七月五日,宋军进驻开封。全子才占领开封后,后方没有及时运来粮草,以至全子才无法继续进军,贻误了战机。半个月后,赵葵又兵分两路,在粮饷不继的情况下继续向洛阳进军。宋军到达洛阳,遭到蒙军伏击,损失惨重,狼狈撤回。留守东京的赵葵、全子才看到战机已失,加上粮饷不继,率军南归。其他地区的宋军也全线败退,理宗君臣恢复故土的希望又一次落空了。“端平入洛”策略的具体实施,使得南宋错误地估计了自己所面临的形势,发力过猛,过早惊醒了蒙元,使得凶悍的蒙古军队迅速的调整方向,向南宋朝廷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南宋朝廷与蒙元结盟后,错误地估计了大势。但是当时的最高统治者理宗同志实在是志大才浅,能力跟不上想法。宋理宗端平元年正月初十,宋、蒙联军攻破金哀宗最后的栖身之地蔡州,金国灭亡。宋大将孟珙运金哀宗骨殖回到临安城,献祭太庙,朝野上下,喜地欢天。同时,蒙古军队因天气即将炎热,加之后勤补给难以筹集,所以将军队撤至黄河以北,黄河以南地区也只有小股蒙军,河南地区一时成为宋、蒙双方无人驻军的地方,成为一块闲置之地。年轻的宋理宗一时踌躇满志,连续派出3批使者,去河南地区祭祀祖陵,各方的建言也纷至沓来。其中主张趁着蒙古人北撤之时,王师北伐,“占据潼关,收复三京!”的提议甚嚣尘上,所谓三京者,即北宋时期的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应天府(现在的河南商丘)。虽然反对的声音很多,甚至有经验的边陲守将几乎都反对这个军事战略,但是最终还是形成决议,从淮西一线调集6万宋军,进行北伐。

    虽然从宋、元盟约的角度来说,宋军北伐河南属于背约行事,但是从一般军事战略的维度来看,宋军挥军北上河南也是有着相当的战略意义。金国灭亡之后,蒙古上层决策人物耶律楚才就提出,要准备先下手为强,进军中原,再图江南之地的想法,只不过是还没有来得及实施、落实。宋军如果真的及时填补这一地区的军事空白的话,不但收复、扩充了南宋疆土,而且也为南宋王朝在北方建立起了一大片战略缓冲区域,所以,这件事也有它的建设性与合理性。问题就出在具体落实这件事的时候,起首就出现极大的缺陷。

    设想宋军占领潼关之后,那么,这潼关距离清河有3000余里,这样漫长的战线上一般需要15万宋军摆在这里,而北伐的宋军不过区区6万人,占据、夺取一关三京之后,南宋决策者们就没想到蒙古军队的反击吗?另外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即便这6万军兵,粮秣辎重、后勤补给都是供不上,难道还要分兵出去筹粮筹款?即便如此,所谓的入洛还是逶迤进行了。

    宋军以1.3万人做先头部队,1.5万人做预备队,兵锋直指北宋时期的西京洛阳,折腾了将近一个月,这支宋军进了洛阳城,他们眼前西京洛阳几乎是一座空城,偌大的西京洛阳仅仅剩下300户人家,阖城无生机,宋军上下面面相觑。几乎同时,得知南宋军队北上进军河南的消息之后,蒙古军队迅速出击,开始攻击宋军。就在宋军进入洛阳的第二天,蒙古军队就攻击了宋将杨宜一部,几乎全歼杨部军队。接着,进入洛阳的宋军被蒙古军队围困,南宋端平元年八月,断粮4日的宋军狼狈撤出西京洛阳,撤退过程当中,被蒙古骑兵掩杀,军兵折了大半。触一发而动全身,在开封城内的宋军得知洛阳宋军惨败的消息之后,也纷纷丧失斗志,很快,粮草渐尽,谣言四起,军心浮动。断粮4日后的宋军遂撤军南返。

    端平入洛行动失败的后果有一点毋庸置疑,端平入洛的失败,直接导致宋、蒙之间撕开脸面,直接开始厮杀。也就是说,这次军事行动的失败,成了宋、元战争开始的导火索。